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碳市场:全球谈判中前进 我国市场下半年或将扩容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运行态势预测报告

         碳排放交易 下半年启动在即

         2017 年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正式启动在即,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大行业的重点排放企业,即耗能达到 1 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初步核算,全国将有七千多家企业符合要求,碳排放总量大约占到全国的一半(40~50 亿吨 CO2)。全国碳市场启动后,中国碳市场的规模将大大超过当前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欧盟碳市场(覆盖 20 亿吨左右 CO2排放量)。

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碳配额交易

         碳配额是按规定完成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本质是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上限的封顶,把不受约束的排放权变成一种配额,向企业分配定额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企业若通过减排措施剩余碳配额,可以将配额用于市场交易,从而降低企业减排成本。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强制性排放总量控型的区域性市场,交易主要是以履约为目的。

碳配额应用场景与措施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交易量方面,截止 2017 年 1 月 6 日,年全国 7 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配额 9472 万吨。期中,以湖北和广东的碳交易成交量最大,分别成交碳配额 3264 万吨和 3060 万吨,分别占全国市场总成交量的 34.46%和 32.21%。

         全国碳排放市场累计成交金额 2169 亿,其中湖北、深圳和广东的碳交易成交额排名前三,  分别为 7.22 亿、5.72 亿和 4.58 亿元。

七个试点碳配额成交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七个试点碳配额成交金额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价格方面,2014 年各个碳市场试点的价格差异较大,波动性也较大;2015 年,价差逐渐缩小,各市场的价格也逐渐趋于稳定;2016  年,价差和波动性都有了重新扩大的趋势。总体上来看,七个碳市场碳价三年内总体上呈下跌趋势,2016 年个别地区碳价有所回升。

         上海、广东、湖北、天津 4 个碳市场的碳价在 20 元/吨附近波动,较为稳定,而北京、深圳这 2 个碳市场的碳价在 40 元/吨附近波动,重庆碳市场的碳价波动较大。

         自试点成立期间变化最大的是广东和深圳碳市场。2016 年度广东碳市场交易总量占全国总交易量的 31%,而在 2014 年度该值仅为 6%;2016 年度深圳碳市场交易总量占全国总交易量的 25%,而在 2014 年度该值仅为 12%;上述两个试点市场份额增加的来源主要是天津碳市场和湖北碳市场的交易总量占比的快速下降,两者总共减少了约 36%的市场份额。

         表现较为稳定的是北京碳市场和重庆碳市场。2016 年度,广东碳市场是国内交易量最大的碳市场,而配额总量最小的深圳碳市场交易量之高得益于其较高的交易活跃度。

七个试点碳排放权成交均价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七个试点三年试点碳市场年度总交易量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CCER 交易

         2012 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及《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核证指南》,为  CCER  交易市场搭建起了整体框架,对  CCER  项目减排量从产生到交易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规范。2013 年相继启动的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则通过将  CCER  项目纳入各自的抵消机制,为其创造了预期稳定的规模化需求。

         截止 2016 年 12 月 31 日,全国有 2749 个自愿减排审定项目和 861 个备案项目,来自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当前试点已经累计完成 7085 万吨的 CCER 交易量。从 CCER 交易量分布可以来看,上海的交易量最大,占全国总交易量的 51%,其次是广东和北京,重庆碳市场尚未开始  CCER 的交易。

七个试点 CCER 成交总量占比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目前对能进行 CCER 开发的减排项目的技术类型没有明确规定,但大致包括几种技术类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任何有益于产生温室气体减排和温室气体回收或吸收的项目,如果满足  CCER  开发的基本要求,都可以用来开发 CCER。

         截止 2016 年 9 月,公开可查的 813 个备案 CCER 项目分布情况是:风电(298 个)、光伏(154 个)、避免甲烷排放(111 个)、水电(89 个)、生物质能(50 个)、废物处置(42 个)、煤层气/煤矿瓦斯(20个)、废能利用(17 个)、林业碳汇(12 个)、燃料转换(11 个)、工业能效(2 个)、交通运输(2 个)、建筑节能(2 个)、PFCs(1 个)、地热(2 个)。

CCER 项目主要涉及的技术类型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碳市场驱动能源转变  碳资管公司和新能源产业受益

         根据碳市场建设规划,发改委和各省级行政区域将于第一季度完成配额总量的设定和分配,之后全国碳市场就将全面启动。参考试点碳市场的交易情况,我们认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的价格年平均水平可能在 30-40 元/吨,第一个履约期内碳排放配额现货交易量约为 2-5 亿吨,交易额约为 60-100 亿元,乐观情况下交易额能接近 200 亿元。

         从交易体量来看,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企业,门槛在年标煤消耗量 1 万吨以上。如果碳市场覆盖行业扩展到八大行业之外,并且纳入企业的能耗门槛值降低(如纳入年能源消耗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同时将多种碳金融产品逐渐引入市场,预计全国碳市场交易额可能增加到千亿元规模。

         从交易价格来看,相较于企业的减碳成本,  30~40 元/吨碳价是相对较低的。过低的价格给企业带来的减碳压力较小,减排效果不会很明显。根据专业机构测算,碳价高于 240元/吨时,约一半以上排放量所覆盖企业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减碳的压力,而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也表示,未来 200 元至 300 元每吨才是碳交易的理想价值。

         碳市场建立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市场机制的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完善现有政策,并将全国碳市场统一运转,未来会逐步的完善体系。我们认为在第一阶段,大部分企业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碳排放对企业本身的影响,碳市场的价格基本会维持在现有的水平,在统一市场运转且进入正轨后,通过价格进行碳配额的资产配置作用才会显现。  因此,我们认为第一阶段有两类行业直接受益于碳市场的建立。一是在碳市场交易过程起核心作用的碳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具有低碳排放的新能源产业。

         提前布局  静待拐点

         在新能源行业政策和需求没有大变化的背景下,行业的盈利与估值均处于周期底部的位置,当前时点行业龙头的盈利差异性为较为显著,具备较强的估值溢价水平。推荐关注单晶龙头隆基股份、风电设备龙头金凤科技。

         2017 年下半年,关于储能补贴的相关政策或将出台,对市场会有短期的刺激效应,建议关注布局工业储能企业南都电源、具备锂电储能项目经验的科陆电子以及具备铅碳储能产品的企业圣阳股份;下半年碳市场将会初步建立,纳入新增的行业,建议布局潜在受益标的,推荐关注具有碳资产管理平台的置信电气。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发展深海经济对于我国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未来深海科技产业有望加速发展

发展深海经济对于我国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未来深海科技产业有望加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规模稳步增长,海洋生产总值从 2001 年的0.95 万亿增长至 2024 年的 10.54 万亿,多数年份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涵盖海洋渔业、矿业、盐业、船舶制造业、旅游业等传统产业及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新兴领域。

2025年11月05日
我国聚氨酯行业发展规模处持续上涨趋势 未来规模化企业将会保持较大增长空间

我国聚氨酯行业发展规模处持续上涨趋势 未来规模化企业将会保持较大增长空间

我国是全球聚氨酯行业大国,尽管产业局部领域距离全球领先企业有一定距离,但是发展规模一直处于持续上涨趋势,截止2024年我国聚氨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443.59亿元,2025年上半年约为1276.24亿元。

2025年10月30日
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发展步入快车道 目前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基础化工产业体系

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发展步入快车道 目前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基础化工产业体系

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发展,在以“能源金三角”为核心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已经培育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现代煤基能源化工产业体系。到2024年底我国煤化工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31万亿元规模,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3.54万亿元。

2025年10月28日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目前来看,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全面应用,材料的生产技术也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性资源,受到极高的重视。2025年上半年中国聚乳酸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4.89亿元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近几年,国内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不断上马,而下游需求尚未有较大提升,存在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如产品市场价格继续在低位徘徊,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乙二醇行业市场规模也呈现出波动的状态,2021年受价格上涨推动,市场规模达到了1125.20亿元,随着产能扩张,2023年乙二醇市场规模940.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氟钛酸钾下游需求快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为8.24亿元,2024年已经达到10.76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5.76亿元。

2025年10月15日
从“量”到“质” 我国正向“磷强国”进军 绿色转型与产业链优化成重要方向

从“量”到“质” 我国正向“磷强国”进军 绿色转型与产业链优化成重要方向

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磷肥产业等的蓬勃发展,对磷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国内企业加大生产投入,提高供应能力,近年来,我国磷行业供应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我国磷行业主要产品黄磷、磷酸产量分别达到了85万吨、331万吨。

2025年10月11日
我国纯碱行业:供给过剩下价格持续下滑 未来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产业链协同趋强

我国纯碱行业:供给过剩下价格持续下滑 未来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产业链协同趋强

近年来,中国纯碱市场规模整体保持相对稳定,但存在一定的波动。2023年中国纯碱市场规模约为853.36亿元,较2022年増长约14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国内部分大型纯碱企业的产能释放以及下游光伏等产业需求的増长。2025年上半年受市场供给过剩影响,纯碱价格持续下滑,使得市场规模远低于往年同期。

2025年10月0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