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聚碳酸酯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聚碳酸酯(PC)市场需求调研及十三五发展定位研究报告


        聚碳酸酯(PC)是通用工程塑料中惟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可分为脂肪族、脂肪-芳香族、芳香族3种类型。

        它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成型性能,在汽车部件、电子/电气、薄膜/片材、器具/家庭用品以及光学媒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聚碳酸酯的工业生产方法有界面缩聚法(又名光气法)、熔融酯交换缩聚法和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

        其中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属于环保型生产工艺,是今后的发展方向[1~2]。

        1 生产现状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就先后有江苏常隆化工、上海天原集团以及重庆长风化工等几家企业采用光气法生产聚碳酸酯,但由于产品市场竞争力差,目前这些装置都先后停产关闭。2005年5月,日本帝人化学公司采用界面缩聚光气法工艺在我国浙江独资建设的5.0万t/a聚碳酸酯工业生产装置投产,标志着我国聚碳酸酯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此后,拜耳公司(现科思创公司)、日本三菱化学、日本三菱气体化学(MGC)与三菱工程塑料公司等国外企业纷纷在我国独资或者合资建厂进行聚碳酸酯的生产。2015年,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采用自有非光气法技术新建的10.0万t/a聚碳酸酯生产装置建成投产,这是我国首个万吨以上工业生产装置,打破了国际企业的技术垄断,改写了国内无万吨级以上自主研发聚碳酸酯生产装置的历史。2016年,我国聚碳酸酯的生产能力达到87.0万t/a,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国家。

        主要的生产厂家有浙江嘉兴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15.0万t/a)、上海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40.0万t/a)、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6.0万t/a)、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10.0万t/a)、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6.5万t/a)以及菱优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8.0万t/a)等[3~4]。

        2 装置新建或扩建情况

        由于目前我国聚碳酸酯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均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为此,帝人以及沙比克创新塑料公司等跨国公司正加紧在华拓展步伐,继续加大力度在我国投资兴建聚碳酸酯项目,在中国市场展开了新一轮市场份额的角逐竞争。

        沙比克创新塑料公司的母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将合资,在天津新建26.0万t/a聚碳酸酯生产工厂,主要生产混合级、挤出级、光学级、模塑级等4大类聚碳酸酯产品;菱优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计划将其在上海工业园区的生产装置的能力扩增到20.0万t/a;台湾奇美公司计划在镇江新建7.5万t/a生产装置;日本帝人计划将浙江嘉兴聚碳酸酯装置能力扩增到22.0~23.0万t/a;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也计划进行装置扩能。

        除此之外,国内企业也纷纷计划新建生产装置。

        阳煤集团青岛恒源化工有限公司计划采用非光气法新建10.0万t/a生产装置,烟台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计划新建10.0万t/a生产装置,山东利华益集团计划新建10.0万t/a生产装置,福建环球联合化工有限公司计划新建13.0万t/a生产装置等。

        预计到2020年,我国聚碳酸酯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约160.0万t/a,稳居世界聚碳酸酯生产国家之首的宝座。

        3 进出口分析
        2005年我国聚碳酸酯的进口量为73.1万t,2010年达到126.4万t,同比增长约23.1%.2015年的进口量为142.7万t,同比减少约3.6%。进口主要来源于韩国、泰国、中国台湾以及美国等国家或地区。

        韩国是我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家,2015年的进口量为35.0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24.5%;中国台湾的进口量为27.4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19.2%;泰国的进口量为19.6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13.8%;美国的进口量为12.4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8.6%。

        2005年,我国聚碳酸酯的出口量为13.2万t,2010年的出口量为29.5万t,同比增长约37.5%。

        2015年的出口量为21.2万t,同比减少约4.9%。

        我国聚碳酸酯主要出口到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以及泰国等国家或地区。

        香港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地区,2015年的出口量为13.8万t,约占总出口量的65%;向韩国的出口量为0.5万t,约占总出口量的2.4%;向中国台湾的出口量为2.0万t,约占总出口量的9.4%;向日本的出口量为1.8万t,约占总出口量的8.5%;向泰国的出口量为0.7万t,约占总出口量的3.3%。

        4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2005年我国聚碳酸酯的表观消费量为62.3万t,2010年为120.7万t,2015年进一步增加到165.5万t,同比增长约4.6%。

        我国聚碳酸酯主要用在汽车部件、电子/电气、薄膜/片材、器具/家庭用品以及光学媒介等方面。

        2015年的消费结构为:汽车领域对聚碳酸酯的需求量约占总消费量的8.9%,薄膜/片材约占18.9%,器具/家庭用品约占16.0%,电子/电气方面约占29.2%,运动/休闲约占2.9%,光学媒介约占8.5%,包装方面约占6.5%,医疗器材方面约占2.1%,其它方面约占7.0%。预计到2020年,我国对聚碳酸酯的总消费量将达到约210.0万t。其中由于大型公共建筑设施以及高速公路隔音墙的建设,预计聚碳酸酯在板材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交通工具塑化轻质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聚碳酸酯在汽车车窗玻璃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国内高速列车的快速发展,发展国产大型飞机的立项,为聚碳酸酯在高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良好契机。

        但随着视频网站的大量涌现,光学媒体方面对聚碳酸酯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压缩[5]。

        5 对我国聚碳酸酯行业发展的建议
        虽然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是今后聚碳酸酯生产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目前我国聚碳酸酯的主要生产工艺仍是熔融酯交换缩聚法(间接光气法),因此,今后还是应该不断加强该工艺技术的完善和创新开发,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产品质量,使之更加环保经济。

        对于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虽然我国浙江大风采用该技术的国产化工业生产装置也已经建成投产,但由于该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新技术大规模产业化还有待进一步考验。

        因此,未来2~3年内,采用新技术新建装置还需慎重。

        应该加快对国产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力度,以进一步提升国产技术的比例,促进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未来几年,我国聚碳酸酯新投产项目较多,供应能力将大大增强,但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高品质产品。

        因此,应该继续加快与国外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建设大规模聚碳酸酯生产装置,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供需矛盾,确保相关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由于今后我国聚碳酸酯的传统应用领域需求有限,因此,充分利用塑料改性及塑料合金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加快功能化和专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草酰胺农业和化工领域需求表现突出 行业正逐渐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我国草酰胺农业和化工领域需求表现突出 行业正逐渐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近年随着我国草酰胺下游需求的增长,我国草酰胺供应规模不断扩大,产能、产量不断增长。截止2024年,我国草酰胺行业产能约为1343.9吨,产量约为1208.9吨。

2025年07月28日
我国3-丁烯-1-醇产销率不断走低 行业中低端产品基本实现国产

我国3-丁烯-1-醇产销率不断走低 行业中低端产品基本实现国产

我国3-丁烯-1-醇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稳定波动态势,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为10.74亿元,2024年达到10.78亿元,主要受制于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价格战与营销策略(如优惠促销)导致市场短期需求波动。

2025年07月22日
气力输送系统行业:欧美地区市场规模领先 海外巨头在高端市场具有绝对掌控

气力输送系统行业:欧美地区市场规模领先 海外巨头在高端市场具有绝对掌控

气力输送技术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并在技术及设备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目前,在国外发达国家,气力输送系统行业已成为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上半年全球气力输送系统市场规模亚洲地区占比29.91%,北美地区占比32.00%,欧洲地区占比33.41%。

2025年07月21日
我国ePTFE膜行业存在较高资金、技术及客户壁垒 未来市场增长动能仍保持良好状态

我国ePTFE膜行业存在较高资金、技术及客户壁垒 未来市场增长动能仍保持良好状态

我国是全球ePTFE膜行业最主要的市场,2024年国内ePTFE膜市场规模约为14.25亿元,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随着新领域的不断挖掘,以及国产替代下国内企业供给端持续扩大,未来行业增长动能依旧保持良好的状态。

2025年07月17日
咪鲜胺行业:欧美、日本、南非等国已大面积推广 国内现有企业利润空间较高

咪鲜胺行业:欧美、日本、南非等国已大面积推广 国内现有企业利润空间较高

咪鲜胺可与大多数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随配随用,也可用于种子、苗木处理以及水果保鲜等。欧洲、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南非、以色列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大面积推广。

2025年07月15日
我国碳化硅窑具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需求呈现出高性能、多样化等特点

我国碳化硅窑具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需求呈现出高性能、多样化等特点

碳化硅窑具以其优异的耐高温、耐磨损、导电性能优良等特性,在玻璃、陶瓷、冶金、化工等高温窑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碳化硅窑具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碳化硅窑具行业销量规模达到了20.84万吨。

2025年07月07日
我国覆膜铁市场需求持续高涨 应用不断拓展 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我国覆膜铁市场需求持续高涨 应用不断拓展 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我国覆膜铁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包装、化学包装、消费品包装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应用不断拓展,我国覆膜铁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20至2024年,我国覆膜铁市场规模从11.41亿元增长至15.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58%。

2025年06月25日
我国甲醇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产能显著增加 制烯烃需求仍是最大单一需求板块

我国甲醇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产能显著增加 制烯烃需求仍是最大单一需求板块

在产能方面,近年来,中国甲醇新增产能不断投放,甲醇产能总体呈增长趋势。2023 年国内甲醇产能达到10619万吨,新增产能为672万吨。2024 年甲醇新增投放产能为 636万吨,整体产能将达 11255万吨。现阶段中国甲醇行业产能增速维持放缓态势,在严格落实 “双碳” 政策指引下,国内煤化工新增产能释放比较困难。

2025年06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