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聚碳酸酯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相关市场调研报告《2017-2022年中国聚碳酸酯(PC)市场需求调研及十三五发展定位研究报告


        聚碳酸酯(PC)是通用工程塑料中惟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可分为脂肪族、脂肪-芳香族、芳香族3种类型。

        它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成型性能,在汽车部件、电子/电气、薄膜/片材、器具/家庭用品以及光学媒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目前,聚碳酸酯的工业生产方法有界面缩聚法(又名光气法)、熔融酯交换缩聚法和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

        其中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属于环保型生产工艺,是今后的发展方向[1~2]。

        1 生产现状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就先后有江苏常隆化工、上海天原集团以及重庆长风化工等几家企业采用光气法生产聚碳酸酯,但由于产品市场竞争力差,目前这些装置都先后停产关闭。2005年5月,日本帝人化学公司采用界面缩聚光气法工艺在我国浙江独资建设的5.0万t/a聚碳酸酯工业生产装置投产,标志着我国聚碳酸酯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此后,拜耳公司(现科思创公司)、日本三菱化学、日本三菱气体化学(MGC)与三菱工程塑料公司等国外企业纷纷在我国独资或者合资建厂进行聚碳酸酯的生产。2015年,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采用自有非光气法技术新建的10.0万t/a聚碳酸酯生产装置建成投产,这是我国首个万吨以上工业生产装置,打破了国际企业的技术垄断,改写了国内无万吨级以上自主研发聚碳酸酯生产装置的历史。2016年,我国聚碳酸酯的生产能力达到87.0万t/a,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聚碳酸酯生产国家。

        主要的生产厂家有浙江嘉兴帝人聚碳酸酯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15.0万t/a)、上海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40.0万t/a)、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6.0万t/a)、宁波浙铁大风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10.0万t/a)、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6.5万t/a)以及菱优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8.0万t/a)等[3~4]。

        2 装置新建或扩建情况

        由于目前我国聚碳酸酯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均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为此,帝人以及沙比克创新塑料公司等跨国公司正加紧在华拓展步伐,继续加大力度在我国投资兴建聚碳酸酯项目,在中国市场展开了新一轮市场份额的角逐竞争。

        沙比克创新塑料公司的母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将合资,在天津新建26.0万t/a聚碳酸酯生产工厂,主要生产混合级、挤出级、光学级、模塑级等4大类聚碳酸酯产品;菱优工程塑料(上海)有限公司计划将其在上海工业园区的生产装置的能力扩增到20.0万t/a;台湾奇美公司计划在镇江新建7.5万t/a生产装置;日本帝人计划将浙江嘉兴聚碳酸酯装置能力扩增到22.0~23.0万t/a;中石化三菱化学聚碳酸酯(北京)有限公司也计划进行装置扩能。

        除此之外,国内企业也纷纷计划新建生产装置。

        阳煤集团青岛恒源化工有限公司计划采用非光气法新建10.0万t/a生产装置,烟台万华聚氨酯有限公司计划新建10.0万t/a生产装置,山东利华益集团计划新建10.0万t/a生产装置,福建环球联合化工有限公司计划新建13.0万t/a生产装置等。

        预计到2020年,我国聚碳酸酯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约160.0万t/a,稳居世界聚碳酸酯生产国家之首的宝座。

        3 进出口分析
        2005年我国聚碳酸酯的进口量为73.1万t,2010年达到126.4万t,同比增长约23.1%.2015年的进口量为142.7万t,同比减少约3.6%。进口主要来源于韩国、泰国、中国台湾以及美国等国家或地区。

        韩国是我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家,2015年的进口量为35.0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24.5%;中国台湾的进口量为27.4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19.2%;泰国的进口量为19.6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13.8%;美国的进口量为12.4万t,约占总进口量的8.6%。

        2005年,我国聚碳酸酯的出口量为13.2万t,2010年的出口量为29.5万t,同比增长约37.5%。

        2015年的出口量为21.2万t,同比减少约4.9%。

        我国聚碳酸酯主要出口到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以及泰国等国家或地区。

        香港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地区,2015年的出口量为13.8万t,约占总出口量的65%;向韩国的出口量为0.5万t,约占总出口量的2.4%;向中国台湾的出口量为2.0万t,约占总出口量的9.4%;向日本的出口量为1.8万t,约占总出口量的8.5%;向泰国的出口量为0.7万t,约占总出口量的3.3%。

        4 消费现状及发展前景
        2005年我国聚碳酸酯的表观消费量为62.3万t,2010年为120.7万t,2015年进一步增加到165.5万t,同比增长约4.6%。

        我国聚碳酸酯主要用在汽车部件、电子/电气、薄膜/片材、器具/家庭用品以及光学媒介等方面。

        2015年的消费结构为:汽车领域对聚碳酸酯的需求量约占总消费量的8.9%,薄膜/片材约占18.9%,器具/家庭用品约占16.0%,电子/电气方面约占29.2%,运动/休闲约占2.9%,光学媒介约占8.5%,包装方面约占6.5%,医疗器材方面约占2.1%,其它方面约占7.0%。预计到2020年,我国对聚碳酸酯的总消费量将达到约210.0万t。其中由于大型公共建筑设施以及高速公路隔音墙的建设,预计聚碳酸酯在板材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随着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交通工具塑化轻质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聚碳酸酯在汽车车窗玻璃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国内高速列车的快速发展,发展国产大型飞机的立项,为聚碳酸酯在高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良好契机。

        但随着视频网站的大量涌现,光学媒体方面对聚碳酸酯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压缩[5]。

        5 对我国聚碳酸酯行业发展的建议
        虽然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是今后聚碳酸酯生产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目前我国聚碳酸酯的主要生产工艺仍是熔融酯交换缩聚法(间接光气法),因此,今后还是应该不断加强该工艺技术的完善和创新开发,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产品质量,使之更加环保经济。

        对于非光气熔融酯交换缩聚法,虽然我国浙江大风采用该技术的国产化工业生产装置也已经建成投产,但由于该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新技术大规模产业化还有待进一步考验。

        因此,未来2~3年内,采用新技术新建装置还需慎重。

        应该加快对国产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力度,以进一步提升国产技术的比例,促进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未来几年,我国聚碳酸酯新投产项目较多,供应能力将大大增强,但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高品质产品。

        因此,应该继续加快与国外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建设大规模聚碳酸酯生产装置,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供需矛盾,确保相关行业健康稳步发展。

        由于今后我国聚碳酸酯的传统应用领域需求有限,因此,充分利用塑料改性及塑料合金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加快功能化和专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玻纤行业上游可完全自供 下游新领域应用提供增量

我国玻纤行业上游可完全自供 下游新领域应用提供增量

从供应情况来看,随着玻纤下游各行业市场容量提升,叠加玻纤应用范围不断扩展,2012-2022年全球玻纤产量从530万吨增加至1041万吨,CAGR为7.0%;其中,中国玻纤产量从288 万吨增加至687万吨,CAGR为9.1%,2022年我国玻纤产量占全球比重高达66%,出口成为我国玻纤产业的重要需求环节。

2025年02月20日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盐化工生产大国 产销量不断增长 纯碱与烧碱是市场最主流产品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盐化工生产大国 产销量不断增长 纯碱与烧碱是市场最主流产品

近年来,中国盐化工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状态。2023年我国盐化工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250.68亿元,尽管这一数字相较于上年度有所回落,但整体波动较小。这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盐化工产业不断提高发展速度,积极适应国家经济改革的大环境。

2025年01月17日
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 产业链整合将成重要发展趋势

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 产业链整合将成重要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的市场规模波动较大,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为15.83亿元,2021年达到今年最高为35.39亿元,之后回落,2023年为23.27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10.74亿元。

2024年12月06日
我国成为全球碳酸锰主要生产与消费国之一 非工业级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我国成为全球碳酸锰主要生产与消费国之一 非工业级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2023年我国碳酸锰行业在下游需求増长以及锰矿供给减少等因素影响下,市场规模增长至66.23亿元,2024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33.82亿元。

2024年11月23日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双碳”目标的推进,再生塑料作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持续受到高度重视,2023年我国再生塑料行业市场规模为834.84亿元,虽然市场规模整体下降,较2021年下滑54.9亿元,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2024年11月20日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2024 年上半年国内尿素装置持续稳定运行,国内尿素产量呈增长状态。2024 年1-6月,国内尿素产量 3343万吨,同比增长7.9%。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已成全球分离膜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局面

我国已成全球分离膜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局面

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对高质量、高性能气体分离膜的需求持续增长。2019-2023年,中国分离膜行业市场规模从426亿元增长至560.31,增长率显著超过全球市场平均水平。中国市场需求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海水淡化项目的不断增加、淡水需求的增加、饮用水短缺问题的加剧,以及工业领域对高效、环保气体分离技术的迫切需

2024年11月13日
我国催化剂行业:产需规模持续增长 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本土企业仍需发力

我国催化剂行业:产需规模持续增长 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本土企业仍需发力

近年来,随着能源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催化剂的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催化剂产量达到229.6万吨,2024年上半年为115.5万吨,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市场对催化剂需求的不断增加。

2024年11月1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