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内外珠光材料行业发展概况回顾, 目前我国珠光材料制造行业规模、资产及销售产值等各项指标持续攀升,行业经营持续向好。2013 年,我国珠光材料制造行业规模企业个数达到了20 多家,行业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从2009 年的3.49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 9.87 亿元,增长了182.80%。
1、全球珠光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珠光材料诞生于天然贝壳制备珠光粉,早期用于贵族、皇家装饰;20 世纪60 年代,杜邦(美国)公司发明了一种以天然云母为基材用硫酸氧钛包膜生产珠光材料的方法,获得专利后将其出售给美国的美尔公司,至此珠光材料的制造进入产业化初始阶段。1967 年,德国的默克研制出一种以四氯化钛制备方法生产珠光材料,用于替代环境破环度大且制备繁琐的硫酸氧钛制备方法,提高了珠光材料的制备工艺水平,从此,珠光材料行业进入市场的培育及成长阶段。
20 世纪80、90 年代,中国企业开始尝试珠光材料的生产,韩国、日本、印度、芬兰等国家的企业也开始生产珠光材料。随着行业的发展,行业竞争逐步加剧,行业进一步兼并重组,以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安格收购美尔、2008 年巴斯夫收购安格为标志,行业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珠光材料也开始逐步取代有机颜料、染料、金属颜料。
目前珠光材料行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全球珠光材料主要生产企业技术逐步成熟,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以天然云母、合成云母、二氧化硅、玻璃薄片、片状氧化铝等基材为主的行业生产脉络,行业加剧扩张、竞争更加激烈,产品品质结构将逐步调整到以中高档珠光材料生产为主。全球高档珠光材料的研发、生产一直垄断在技术力量雄厚的前几大公司手中,如默克、巴斯夫、坤彩科技、韩国CQV 等,并形成了品牌优势。这些国际著名珠光材料生产企业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致力于研究颜料的表面特性,赋予珠光材料品种超高性能,改进产品质量,拓展应用领域。以默克、巴斯夫和坤彩科技为代表的企业生产的珠光材料在生产数量、品种、品质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近十年来全球珠光材料发展较快,产量从2000 年约2 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约8.5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77%。全球珠光材料的整体供应和需求都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未来3~5 年将呈现出供应相对紧张的形势。
2、我国珠光材料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不仅是亚洲最大的珠光材料消费市场,也是亚洲最大的珠光材料生产国之一。我国珠光材料制造行业起步较晚,上世纪80 年代末期,我国开始有部分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在产品中使用少量珠光材料,产品在我国市场上接受程度还不高,处于产品导入期。90 年代我国珠光材料行业真正起步,但国内珠光材料市场基本上还是被国外主流厂商所掌控,我国企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跟随状态。到90 年代中期,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加入到这一项目的开发研究,推动了珠光材料国产化的进程。
从整体上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珠光材料产品在品种、质量和稳定性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但我国珠光材料研发与生产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技术水平、产品品种和质量等方面仍参差不齐。我国主要的生产企业规模大小、经营水平差距悬殊,主要体现在工艺技术、产品品种、产品品质、产品品味、市场品牌、服务能力、全球网络建设等方面。同时,历经二十多年成长起来的我国珠光材料行业也积累了较多发展经验,比如节约型的生产工艺、简单化的组织机构,零距离无缝隙的销售模式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具备快速模仿能力或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都为各企业奠定了一定的生存基础。
至2010 年底,我国已具备了年产2 万吨珠光材料的生产能力,其中有超过1 万吨的珠光材料出口到世界各国。至2013 年,我国珠光材料产量已经达到了近3.1 万吨,同比增加了13.5%,占全球产量约35%。
目前我国珠光材料制造行业规模、资产及销售产值等各项指标持续攀升,行业经营持续向好。2013 年,我国珠光材料制造行业规模企业个数达到了20 多家,行业工业企业销售产值从2009 年的3.49 亿元增加到2013 年的 9.87 亿元,增长了182.80%。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