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天然橡胶生产与市场形势

        1 生产情况

        海南南部于2011 年1 月20 日结束2010 年度的割胶。1- 2 月份云南、广东植胶区都处于停割期,无产量。

        2012-2016年中国橡胶模市场调研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2010 年冬天至2011 年春天,受异常低温天气影响,我国部分植胶区橡胶树出现严重寒害,所有植胶区在2011 年均推迟割胶。

        云南西双版纳3 月20 日后陆续开始割胶,比正常年份晚半个月。初步统计3 月份云南植胶区的产量为0.9 万t,2010 年受严重干旱影响无法正常割胶,2011 年天然橡胶产量仍比2010 年同期高。

        2011 年海南东南部推迟至4 月份开割,但1月份除南部外,其它地区也有部分胶农非正常割胶,第1 季度的合计产量仍比2010 年高。

        初步统计第1 季度我国天然橡胶产量为1.4 万t。

        2 天然橡胶进口情

        2011 年1- 2 月,在国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居高不下、国内轮胎产业普遍亏损、需求减弱以及春节长假的影响下,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明显减少。1 月份我国进口天然橡胶14.7 万t,比2010年12 月减少18.8 %,比2010 年同期减少14.2 %。

        2 月份天然橡胶进口量为10.7 万t,比1 月份又减少27.3 %,比2010 年同期减少14.3 %。3 月份,随着下游企业逐步开工、恢复生产,尤其是日本地震后天然橡胶价格下降,进口量剧增。据海关的初报,3 月份我国进口天然橡胶21 万t,比2 月大增90.9 %,比2010 年同期增加8.4 %。根据海关数据,第1 季度我国共进口天然橡胶46.5 万t,同比减少5.3 %。

        1- 2 月,我国复合橡胶进口量为13.8 万t,比2010 年同期略有增加(0.8 %)。其中:1 月份进口复合橡胶8.6 万t,比2010 年12 月减少6.3 %,比2010 年同期增加了11.4%;2 月份进口复合橡胶5.1万t,比1 月减少40.4 %,比2010 年同期减少了13.1%。预计3 月份进口复合橡胶11.5 万t;前3 个月共进口复合胶24.8 万t,与2010 年基本持平。


        3 下游相关产品生产和出口形势

        2011 年第1 季度,汽车产、销同比增长均超过70 %。2011 年受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退出的影响,我国汽车行业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前3 个月, 我国共生产汽车489.58 万辆,同比增长7.48 %;销售汽车498.38万辆,同比增长8.08 %。

        在原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下,下游产业特别是轮胎产业年初开工情况不好,生产增速放缓。来自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1- 2 月份我国共生产轮胎10 254 万条,比2010 年同期增加了4 %;前2 个月我国出口轮胎5 601 万条,比2010 年同期增加了9.3 %;生产和出口的增速均低于2010 年均增长速度。

        4 市场情况

        2011 年1 季度,国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呈现出快速上涨又回落的倒“V”形走势。

        1 月份,受国内植胶区停止割胶、供应趋紧的影响,国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继续快速上涨,价格冲破4 万元,产区SCR5 标胶月均价格达到38 778 元/ t,同比增长了61.9 %。
        2 月份上半月,天然橡胶价格继续保持上涨势头,产区SCR5 号标胶价格一度达到42 000 元以上;下半月在央行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收缩政策,以及春节长假后下游企业开工不足、需求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下,天然橡胶市场价格开始下跌。2 月份产区SCR5 标胶月均价为41 908元/ t,比2010 年同期增长了76.1 %。

        3 月份,受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收紧、需求放缓和日本发生9.0 级强震影响汽车生产,预期轮胎需求减慢,国内外市场天然橡胶价格继续下跌。

        3 月份产区SCR5 标胶的月平均价格为38 652 元/t,比上月下降了7.8 %,比2010 年同期增长了59.1 %。

        5 后期市场预测

        供应方面:因国内各植胶区割胶时间比正常年份推迟,短期内我国天然橡胶产量增长缓慢。

        同时,泰国等东南亚主产国目前处于季节性供应淡季,并且泰国南部发生洪涝灾害,预计今后2- 3个月国内外天然橡胶市场供应仍然偏紧。

        需求方面:受国内CPI 不断走高、通胀压力大、紧缩预期强,国内天然橡胶需求可能放缓。

        日本大地震影响汽车零部件供应和汽车生产,相应影响其它国家的汽车生产,另外,震后日本金融政策增加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但由于北非和中东政局不稳定,在石油供应紧张,价格持续攀升的相关影响下,根据国内外市场期货合约的走势,预计第2 季度国内天然橡胶市场保持高位震荡的可能性更大。

 

        内容提示:2011 年1- 2 月,在国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居高不下、国内轮胎产业普遍亏损、需求减弱以及春节长假的影响下,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明显减少。1 月份我国进口天然橡胶14.7 万t,比2010年12 月减少18.8 %,比2010 年同期减少14.2 %。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乙二醇进口量连续5年下滑 国内市场进口货源依赖逐年下降

我国乙二醇进口量连续5年下滑 国内市场进口货源依赖逐年下降

随着我国乙二醇产能不断新增,自给率提高,对进口货源的依赖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4年乙二醇进口量714.8万吨,月均进口量60万吨,同比2022年进口量751.1万吨,下滑5.6%。用净进口量对比表观消费量,2019-2023年期间,进口依赖度从最高60%下滑至目前30%水平。

2025年04月30日
以塑代钢趋势下 工程塑料行业大有可为

以塑代钢趋势下 工程塑料行业大有可为

被誉为是继聚碳酸酯(PC)、聚酯(PET)、聚甲醛(POM)、尼龙(PA)、聚苯醚(PPO)之后的第6大工程塑料,也是8大宇航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电子、汽车、环保、化工等领域。2024年PPS消费占比居六类特种工程塑料之首,达27%。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玻纤行业上游可完全自供 下游新领域应用提供增量

我国玻纤行业上游可完全自供 下游新领域应用提供增量

从供应情况来看,随着玻纤下游各行业市场容量提升,叠加玻纤应用范围不断扩展,2012-2022年全球玻纤产量从530万吨增加至1041万吨,CAGR为7.0%;其中,中国玻纤产量从288 万吨增加至687万吨,CAGR为9.1%,2022年我国玻纤产量占全球比重高达66%,出口成为我国玻纤产业的重要需求环节。

2025年02月20日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盐化工生产大国 产销量不断增长 纯碱与烧碱是市场最主流产品

我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盐化工生产大国 产销量不断增长 纯碱与烧碱是市场最主流产品

近年来,中国盐化工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状态。2023年我国盐化工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250.68亿元,尽管这一数字相较于上年度有所回落,但整体波动较小。这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盐化工产业不断提高发展速度,积极适应国家经济改革的大环境。

2025年01月17日
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 产业链整合将成重要发展趋势

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 产业链整合将成重要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特种聚醚行业的市场规模波动较大,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为15.83亿元,2021年达到今年最高为35.39亿元,之后回落,2023年为23.27亿元,2024年上半年为10.74亿元。

2024年12月06日
我国成为全球碳酸锰主要生产与消费国之一 非工业级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我国成为全球碳酸锰主要生产与消费国之一 非工业级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2023年我国碳酸锰行业在下游需求増长以及锰矿供给减少等因素影响下,市场规模增长至66.23亿元,2024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33.82亿元。

2024年11月23日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双碳”目标的推进,再生塑料作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持续受到高度重视,2023年我国再生塑料行业市场规模为834.84亿元,虽然市场规模整体下降,较2021年下滑54.9亿元,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2024年11月20日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2024 年上半年国内尿素装置持续稳定运行,国内尿素产量呈增长状态。2024 年1-6月,国内尿素产量 3343万吨,同比增长7.9%。

2024年11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