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涂料市场全面透析(三)

六、发展趋向  
    1、聚氨酯专用涂料  
    ①汽车涂料。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汽车涂料的发展。消费量从1985年的8000吨以下,猛增到1993年的近3万吨。汽车工业同时对汽车涂料质量和品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用聚氨酯涂料已广泛普及。  

    ②聚氨酯防腐蚀涂料。聚氨酯涂料用作桥梁、石油贮罐、化工厂设备等的重防腐蚀涂料,已引起防腐蚀涂料专家的关注。聚氨酯涂料可低温固化,弹性好,湿固化聚氨酯涂料可全天候施工,可用很多树脂改性,其发展前景非常好。聚氨酯涂料除了具有良好的防腐蚀性外,还有好的耐候性和装饰性,故可在重防腐蚀体系中作为面漆使用。  

    ③聚氨酯木器家具涂料。当前木器家具的涂料主要类型有:酸固化漆、聚氨酯涂料、硝基涂料、不饱和聚酯漆、丙烯酸涂料、水溶性漆。欧洲一些国家木器家具涂料结构是:聚氨酯涂料占30%-50%,硝基涂料占23~25%,酸固化漆占15%-20%,紫外光固化漆占10%-13%,水性及其他涂料占5%。

    意大利木器家具涂料居欧洲之首,其年用量不低于10万吨,其中双组分聚氨酯涂料占52%,为7.28万吨,而酸固化漆仅占3%。中国是木器家具涂料的大市场,估计年用量不低于10万吨,以聚氨酯涂料和硝基涂料为主,90年代后聚氨酯涂料所占比例每年都在上升。我国单组分聚氨酯涂料以聚氨酯醇酸为主,双组分聚氨酯木器家具涂料的组分以TDI加成物和HDI缩二脲居多。

    2、建筑涂料  
    目前,我国建筑正向轻质、高层、美化方向发展,建筑涂料正适应于这个发展方向。尤其是高屋建筑外墙装饰,无论是从美观、维护、安全、节约宝贵的土壤资源等方面,采用涂料与采用其它材料(如瓷面砖、马赛克等)相比,建筑涂料施工方便,价格低廉、节省资源和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开发耐久性达10~18年的氟涂料、有机硅丙烯酸树脂涂料等超耐候性建筑涂料,研制新型功能建筑涂料新品种(如防火涂料、隔音涂料、质感涂料等),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已经获得的耐候性好的建筑涂料科研成果,将是我国建筑涂料技术开发的主攻方向。提高水性涂料比例到2000年达到50~60%。开发无皂乳液、交联乳液、复合乳液、核壳乳液等。在工业制品用涂料中扩大水溶性涂料、高固涂料和粉末涂料,到2000年使以水溶性涂料的比例达到7%、粉末涂料2%,使节能低污染涂料原料占总产量的比例从1991年的15%提高到2000年的30%。

    3、防腐蚀涂料  
    我国已经研制成功许多防腐蚀涂料品种,如环氧沥青涂料、环氧云铁涂料、氯磺化聚乙烯涂料等,对我国金属结构防腐蚀起到重要作用,但防腐蚀涂料的发展仍不能适应我国建设工程的需要,大量海上和沿岸工程、石化工程及冶金建设工程的长效防腐蚀问题,还未能根本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防腐蚀有效期短,一般只有2~5年;②缺少重防腐蚀涂料的配套体系;③未能对施工工艺作深入的研究;④缺少具有特殊性能的防腐蚀涂料。针对这种状况,要继续对重防腐蚀涂料、耐气蚀涂料、氯化聚烯烃防腐蚀涂料,研究开发寿命在10年以上的长效防护涂料配套体系,并逐步形成规模,以满足我国重大建设工程对重防腐蚀涂料的需要。

    4、水下涂料  
    我国已经研制成功许多防腐蚀涂料品种,但是防腐蚀涂料的发展仍不能适应我国建设的需要。大量海上和沿岸工程、石化工程和冶金建设工程的长效防腐问题还未解决。水下涂料对防止水下设备锈蚀和水生微生物积聚非常重要,但又受环境保护有关规定的限制,因此其发展备受各方关注。道化学公司开发了一种水下涂料,不需要应用生物活性添加剂,是一种以二甲基硅烷为基础的弹性有机硅,涂上后使滕壶和海藻类生物难以附在船壳上。

    5、干式涂料薄膜  
    干式涂料薄膜已引起注意。多年来涂料工业一直要解决如何经济地进行塑料表面的涂装问题。过去一般是用对聚丙烯和其它热塑性聚烯烃进行火焰表面处理或是渗入法处理,有时在挤出部件时加入醚胺以改进其表面粘合性。现在考虑用层压方法将一层有色薄膜压入塑料部件,因此干式受到重视,可以得到广泛应用,有望代替许多液体涂料。目前干式涂料薄膜价格贵,但其性能好、耐候性强,加工时不放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因此前途看好。

    6、专用粉末涂料  
    粉末涂料制造商瞄准木材和塑料加工市场,将推广应用辐射固化涂装技术以节约能源。制造商重视开发辐射固化引发剂,与树脂生产商共同进行配方研究,使粉末涂料能应用于对热敏感的材料和塑料制品的基材。目前粉末涂料只用于金属表面喷涂,因为金属不会因受热(粉末涂粉需通过加热进行熔融和固化)而变形,一些不耐热的基材和纸版、木材和聚氯乙烯地板等只能用紫外线辐射固化的液体材料。如果辐射固化的固体涂料能得到广泛应用,则可给粉末涂料以新的生命。现在主要应用聚氨酯、聚醚或聚酯的齐聚物,但它的端基必带有丙烯酸基团。目前汽巴公司已开发出可在110℃溶融的用于木材和塑料的粉末涂料,加入紫外固化引发剂即可经辐照后固化。

    7、涂料用添加剂  
    为了提高性能,添加剂起着重要作用。油漆添加剂和改性剂从重量上看一般不到10%,但是增长很快。其中,杀虫剂年增3%、增稠剂年增3%、增塑剂年增2.6%、消泡剂年增2.5%,其它表面活性剂、防皱剂、腐蚀抑制剂和稳定剂约年增3.6%。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逐步进入有序发展期 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双碳”目标的推进,再生塑料作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持续受到高度重视,2023年我国再生塑料行业市场规模为834.84亿元,虽然市场规模整体下降,较2021年下滑54.9亿元,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2024年11月20日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环保趋严下车用领域成我国尿素行业增长点 目前市场企业较为分散

2024 年上半年国内尿素装置持续稳定运行,国内尿素产量呈增长状态。2024 年1-6月,国内尿素产量 3343万吨,同比增长7.9%。

2024年11月19日
我国已成全球分离膜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局面

我国已成全球分离膜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局面

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对高质量、高性能气体分离膜的需求持续增长。2019-2023年,中国分离膜行业市场规模从426亿元增长至560.31,增长率显著超过全球市场平均水平。中国市场需求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海水淡化项目的不断增加、淡水需求的增加、饮用水短缺问题的加剧,以及工业领域对高效、环保气体分离技术的迫切需

2024年11月13日
我国催化剂行业:产需规模持续增长 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本土企业仍需发力

我国催化剂行业:产需规模持续增长 高端市场被国外企业垄断 本土企业仍需发力

近年来,随着能源化工、精细化工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催化剂的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催化剂产量达到229.6万吨,2024年上半年为115.5万吨,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市场对催化剂需求的不断增加。

2024年11月11日
我国辣椒碱行业:产需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市场总体分散竞争程度高

我国辣椒碱行业:产需规模保持稳定增长 市场总体分散竞争程度高

辣椒碱的应用领域继续拓展,除了传统的食品、医药领域外,还开始涉足护肤品、化妆品等新兴领域。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天然、健康、安全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辣椒碱作为一种天然生物碱,其市场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9-2023年我国辣椒碱行业市场规模从124.19亿元增长到了145.19

2024年11月05日
我国可降解塑料行业:“双碳”背景下将迎新发展契机 外资企业技术占据领先地位

我国可降解塑料行业:“双碳”背景下将迎新发展契机 外资企业技术占据领先地位

受益国家政策推动,2019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达79.31亿元,随着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政府推动可降解塑料渗透进一步上升,2020年以来随着部分厂家产能扩张,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保持稳步上升,到2023年超过172亿元。

2024年11月04日
我国OCA光学胶行业领域应用不断拓展深化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国产化趋势明显

我国OCA光学胶行业领域应用不断拓展深化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国产化趋势明显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医疗器械、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OCA光学胶的需求持续增长,使得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3年我国OCA光学胶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94.11亿元,2024年上半年达到53.36亿元。

2024年10月30日
2024年中国苏氨酸行业发展概况:饲料、食品和医药领域将成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2024年中国苏氨酸行业发展概况:饲料、食品和医药领域将成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需求方面,国内苏氨酸需求的稳定增长,2016年全球总需求量为52万吨,2023年已经达到81万吨,这是支撑苏氨酸价格近年来震荡上升的主要原因,不过近两年来产能增长较快,使得持续增长的需求仍然无法满足新增产能,让近年来的苏氨酸价格下滑。

2024年10月1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