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聚碳酸酯产业发展综述

一、现有状况
    聚碳酸酯作为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的透明产品,国内外产能增长迅猛。2000年全球生产能力约为185万吨,2001年为220万吨,2002年265万吨,2003年275万吨,2004年增加到290万吨,2005年预计达到325万吨,年均增长率约为12%左右。  

    我国聚碳酸酯产能多年来一直较小,仅有3家企业维持生产,产能不足5000吨/年,年产量2000吨左右,随着我国聚碳酸酯需求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掀起了聚碳酸酯合资合作建设装置的热潮,拜耳公司与上海华谊集团氯碱化工公司在上海化工园区建设20万吨/吨聚碳酸酯装置,预计一期5万吨/年装置将于2004年底投产,2006年初完成二期工程达到10万吨/年,鉴于我国聚碳酸酯市场巨大需求,最终将使该聚碳酸酯装置扩能至20万吨/年,装置生产主要是光学级产品,用于生产CD、DVD光盘、汽车照明系统等。  

    日本帝人化学正在浙江嘉兴建设5万吨/年聚碳酸酯装置,预计2005年4月投产,主要原料双酚A吨由日本三井化学供应,氯气和烧碱则来自当地企业,一氧化碳自己生产,产品为通用级产品,主要供应电气组件、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计划在2006年将添加一套5万吨/年生产装置;同时该公司在上海高桥贸易自由区独资建设1.8万吨/年聚碳酸酯、ABS复合物装置,目前已投产,计划2005年上半年增建2万吨/年第二条生产线。日本三菱瓦斯化学公司拟在四川建设10万吨/年聚碳酸酯装置,预期2007年投产。  

    此外,国内还有一些企业与国外合作或采用国产化技术建设规模化聚碳酸酯生产装置,因此未来几年我国聚碳酸酯生产将步入新阶段,2006年国内生产能力将增至25万吨/年左右,2010将达到50~60万吨/年。针对我国聚碳酸酯潜力巨大市场,国外著名的聚碳酸酯公司不仅在我国合作建设生产装置,还在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建设规模化装置,相对多装置投资是针对我国市场的。  

    聚碳酸酯生产工艺进展主要发展趋势是开发非光气合成工艺以替代目前主要合成工艺界面缩聚光气法,GE塑料和拜耳公司都开发各自的非光气法生产技术并推向工业化生产,此外旭/奇美、三菱化学/三菱瓦斯、帝人公司、LG化学公司均开发出非光气工艺技术,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非光气法聚碳酸酯装置,非光气法路线将成为未来聚碳酸酯的主要生产路线。  

    二、市场分析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聚碳酸酯的需求由原来的纺织业用沙管转向电子/电气、光盘、建筑、汽车工业等领域,需求量急剧增加。1999年国内消费量约为14万吨,而2003年消费量增高达到38万吨,年均增长率约28%左右,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和其它通用工程塑料的增长速度。由于国内产量极小,我国使用的聚碳酸酯主要从国外进口。1999~2003年我国聚碳酸酯的净进口量分别为13.8万吨、23.5万吨、21.2万吨、34.2万吨、38.1万吨。2004年我国聚碳酸酯进口达60万吨,另有聚碳酸酯制品进口10万吨,而且尚未包括相当数量走私进来的聚碳酸酯,亦未考虑进口的成品和边角料,所以实际国内进口与消费数据要比上述海关统计要高出许多,国内外聚碳酸酯界一致认为我国市场潜力巨大其相对稳定。  

    1999~2003年我国聚碳酸酯市场快速增长主要是电子电气产品、中空阳光板、CD和DVD光盘及非一次性饮用水桶和食品容器需求拉动,目前我国聚碳酸酯的消费结构大致如下:电子电气及计算机配件约占42%;中空阳光板约占26.3%;CD和DVD光盘约为13.1%;饮用水桶和食品容器约占10.5%;复合材料和汽车工业等领域约占9.1%。今后几年我国原有的主要消费领域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计算机和家用电器持续增长,该领域未来对聚碳酸酯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0%-12%;铁路、公路、机场及城市建设,对中空阳光板需求依然强劲,而且近年来国内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一带利用聚碳酸酯加工生产板材企业经济效益比许多聚合物树脂生产企业好很多,预计中空阳光板未来对聚碳酸酯的需求年均增长率为12-15%左右;目前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光盘消费国,以前全部依赖进口光盘级聚碳酸酯生产,随着拜耳公司上海光盘品级聚碳酸酯投产,未来几年光盘对聚碳酸酯需求仍将保持20%以上高速度增长;专家预测未来国内聚碳酸酯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将是以聚碳酸酯为基材共混合金类复合材料,其中汽车工业将是主要拉动力。预计未来几年我国聚碳酸酯的需求年均增长率将保持15~20%之间,2006年国内的聚碳酸酯市场需求量将达到80万吨左右。国内产能仍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将从周边国家日本、韩国、泰国等进口大量产品供应国内市场。  

    三、应用进展  
    目前全球聚碳酸酯应用已向高功能化、专用化方向发展,鉴于我国聚碳酸酯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均呈现快速发展局面,尤其是国内多套规模化装置的建设,加上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拉动,未来几年我国聚碳酸酯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加快聚碳酸酯的应用研究。  

    首先国内生产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内生产能力增加和在塑料改性及塑料合金方面积累的经验,加快聚碳酸酯合金等复合材料开发、生产及应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聚碳酸酯/ABS合金,聚碳酸酯与ABS共混物可以综合聚碳酸酯和ABS的优良性能,一方面可以提高ABS的耐热性、抗冲击和拉伸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聚碳酸酯成本和熔体粘度,改善加工性能,减少制品内应力和冲击强度对制品厚度的敏感性。目前聚碳酸酯/ABS合金发展迅速,全球产量约为85万吨/年左右,我国需求量约为20万吨/年左右。世界各大公司纷纷开发推出聚碳酸酯/ABS合金新品种,如阻燃、玻纤增强、电镀、耐紫外线等品种,主要用于汽车工业、计算机、复印机和电子电气部件等。国内主要研究与生产公司有上海杰事杰公司、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所、兰州大学等单位。  

    聚碳酸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合金,将PBT与聚碳酸酯共混制得合金材料可以提高聚碳酸酯流动性、改善了加工性能和耐化学药品性。日本科研人员用聚碳酸酯和PBT在酯交换催化剂存在下,制得聚碳酸酯/PBT共混物,综合性能良好,而且具有较好透明性;用与聚碳酸酯折光率相近的玻璃纤维增强聚碳酸酯/PBT,不但体系综合性能优良,而且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可以做玻璃代替材料。目前国外聚碳酸酯/PBT合金产品主要用于汽车保险杠、包装薄膜材料、汽车底座和座位等。国内研究刚刚起步。  

    此外聚碳酸酯/PS(聚苯乙烯)合金、聚碳酸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合金、液晶聚酯改性聚碳酸酯、PET/聚碳酸酯L(由乙二醇、低分子量聚已内酯和对苯二甲酸共聚而成的多嵌段共聚酯)与聚碳酸酯共混改性、聚(1,4-环已烷二甲酸-1,4-环已烷二甲醇)酯改性聚碳酸酯等值得关注和研究开发。  

    其次应紧跟国际发展潮流,加之聚碳酸酯合金材料的研究不断进展,聚碳酸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要加快聚碳酸酯消费领域的拓展。  

    宽波透光的光学器械, 聚碳酸酯片材特别适宜于制作眼镜镜片,在聚碳酸酯分子链中引入硅氧基团,可以提高其硬度及耐擦伤性。聚碳酸酯作为高折射率塑料,用于制作耐高温光学纤维的芯材,若在聚碳酸酯分子链中的C-H链为C-F链所取代,则可以对可见光的吸收减少,能有效降低传递途中的信号损失。另外聚碳酸酯良好透光性,在透明窗材、高层建筑幕墙、机场和体育场馆透明建筑材料等方面应用非常普遍和具有潜力,今后重点是提高表面硬度和抗静电性。  

    阻燃环保的通信电器,今后应重点开发阻燃聚碳酸酯用于通信电器领域中,因此无污染阻燃聚碳酸酯材料成为开发重点,溴系阻燃剂由于毒性在减少使用,而无卤环保磷系阻燃剂会明显降低聚碳酸酯的热变形温度和冲击强度,因此比较适宜的是有机硅系阻燃剂。另外随着通信电器轻量小型化对聚碳酸酯材料提出更高要求,目前聚碳酸酯/ABS合金就特别适宜在通信电器及航空航天工业中应用。  

    表面金属化的汽车部件,聚碳酸酯表面金属化后具有良好的金属光泽及高强度,广泛应用于各种汽车零部件中,但是电镀过程中会降低它的冲击韧性,因此采用弹性体与聚碳酸酯进行共混合改性,所含弹性体分散了致开裂应力,虽经电镀也不会降低其冲击韧性,因此电镀级聚碳酸酯树脂非常具有开发前景。另外表面金属化的聚碳酸酯还可以作为电磁波的屏蔽材料,应用计算机中。  

    低残留有害物的食品容器,工业合成聚碳酸酯是双酚A型,由于合成时候有微量未反应的单体双酚A残留在树脂中,在作为饮用水桶和食品容器时候,易被溶出从而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因此要开发卫生级的聚碳酸酯树脂,用作饮水桶和其他食品容器的生产与使用,作为饮水桶和其他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聚碳酸酯在国内应用前景非常看好。

  
    防开裂脆化的医疗器械,聚碳酸酯具有诸多优异性能,目前已经应用医疗器械中,由于其耐化学品性较差,在化学药品存在下易引起内应力开裂,如聚碳酸酯在人工透析器、人工肺等医疗器械中应用要解决高温消毒导致裂纹的老化现象,若克服这些缺点,聚碳酸酯在医疗器械中应用可迅速扩大。  

    目前我国聚碳酸酯工业生产、消费及应用都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新阶段,针对我国现状除了加快聚碳酸酯应用研究外,还要加快国产化技术产业化进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万吨级酯交换法聚碳酸酯生产技术日趋成熟,成为非常具有前景的绿色生产工艺,国内应多方协作推进产业化进程。  

    另外国内生产企业应避开盲目引进和建设聚碳酸酯装置,可以避开竞争热点,加快聚碳酸酯的原料如双酚A等生产。据中国环氧树脂行业协会(www.epoxy-e.cn)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双酚A主要用于环氧树脂,90%的生产能力为蓝星新材料无锡树脂拥有(万吨/年),但缺口较大。未来如加上聚碳酸酯的需求则缺口更大,因此要大力发展,从另一方面促进我国聚碳酸酯工业发展,同时也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由于国内目前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现有的中小型生产装置应加快技术引进,边生产边消化吸收,不断做大做强,同时配套生产一些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建立自己销售网络,形成具有特色的聚碳酸酯加工应用企业。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3-丁烯-1-醇产销率不断走低 行业中低端产品基本实现国产

我国3-丁烯-1-醇产销率不断走低 行业中低端产品基本实现国产

我国3-丁烯-1-醇行业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稳定波动态势,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为10.74亿元,2024年达到10.78亿元,主要受制于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价格战与营销策略(如优惠促销)导致市场短期需求波动。

2025年07月22日
气力输送系统行业:欧美地区市场规模领先 海外巨头在高端市场具有绝对掌控

气力输送系统行业:欧美地区市场规模领先 海外巨头在高端市场具有绝对掌控

气力输送技术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并在技术及设备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目前,在国外发达国家,气力输送系统行业已成为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上半年全球气力输送系统市场规模亚洲地区占比29.91%,北美地区占比32.00%,欧洲地区占比33.41%。

2025年07月21日
我国ePTFE膜行业存在较高资金、技术及客户壁垒 未来市场增长动能仍保持良好状态

我国ePTFE膜行业存在较高资金、技术及客户壁垒 未来市场增长动能仍保持良好状态

我国是全球ePTFE膜行业最主要的市场,2024年国内ePTFE膜市场规模约为14.25亿元,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随着新领域的不断挖掘,以及国产替代下国内企业供给端持续扩大,未来行业增长动能依旧保持良好的状态。

2025年07月17日
咪鲜胺行业:欧美、日本、南非等国已大面积推广 国内现有企业利润空间较高

咪鲜胺行业:欧美、日本、南非等国已大面积推广 国内现有企业利润空间较高

咪鲜胺可与大多数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随配随用,也可用于种子、苗木处理以及水果保鲜等。欧洲、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南非、以色列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大面积推广。

2025年07月15日
我国碳化硅窑具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需求呈现出高性能、多样化等特点

我国碳化硅窑具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市场需求呈现出高性能、多样化等特点

碳化硅窑具以其优异的耐高温、耐磨损、导电性能优良等特性,在玻璃、陶瓷、冶金、化工等高温窑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碳化硅窑具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碳化硅窑具行业销量规模达到了20.84万吨。

2025年07月07日
我国覆膜铁市场需求持续高涨 应用不断拓展 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我国覆膜铁市场需求持续高涨 应用不断拓展 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我国覆膜铁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包装、化学包装、消费品包装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应用不断拓展,我国覆膜铁行业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20至2024年,我国覆膜铁市场规模从11.41亿元增长至15.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58%。

2025年06月25日
我国甲醇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产能显著增加 制烯烃需求仍是最大单一需求板块

我国甲醇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产能显著增加 制烯烃需求仍是最大单一需求板块

在产能方面,近年来,中国甲醇新增产能不断投放,甲醇产能总体呈增长趋势。2023 年国内甲醇产能达到10619万吨,新增产能为672万吨。2024 年甲醇新增投放产能为 636万吨,整体产能将达 11255万吨。现阶段中国甲醇行业产能增速维持放缓态势,在严格落实 “双碳” 政策指引下,国内煤化工新增产能释放比较困难。

2025年06月24日
我国电子大宗气体行业:供应能力显著提升 市场呈现“1内资+3外资”格局

我国电子大宗气体行业:供应能力显著提升 市场呈现“1内资+3外资”格局

近年来全球晶圆厂的加速扩建和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国内集成电路制造厂商积极募资扩产,都为电子大宗气体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我国电子大宗气体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2016-2024年,我国电子大宗气体市场规模由53亿元增长至118亿元,2016年至2025年CAGR为10.52%。

2025年06月2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