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军民融合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
1、军转民细分行业概述:商业航天和通用航空有望打开军转民巨大市场空间
多数军工集团民用产业营收占比已过半,但部分军工集团民用产业与其主业关联度不大。航天科技集团2014年集团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670亿元,其中民品986亿元,占比达59%;航天科工集团军民融合产业2017年营业收入预计达到1470亿,估计将占其全部营收的60%以上;兵器工业集团军民产业之比为3:7。但从各军工集团旗下民品上市公司看,不少上市公司从事的民品开发与军工集团主业关系不大,且盈利能力远不及军品。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军事工业的军转民最初走的是一条完全独立于军品生产以外的发展道路,没有按照工艺相似、技术相近的原则开发民品,从而使军工技术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年来军用技术转化的上市公司大量涌现,但方向较多规模不大。以航天科技集团为例,其旗下上市公司包括航天工程、康拓红外、航天动力均为航天军用技术向民用方向的转化,但这三家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亿、2.8亿、18亿,市场空间较为有限。
我国军转民潜力巨大。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军转民”工作,相继以军工产业为主体,创办多种类型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创造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总的来看,我国国防科技成果“军转民”水平还较低。据权威部门统计,西欧国家转化率为50-60%,美国更是高达80%左右,而我国近10年仅有10-20%的国防专利最终转化应用于商业生产,可谓潜力巨大。
商业航天、通用航空两大领域有望打开军转民巨大市场空间。
从国际经验看,商业航天是大势所趋,美国已经逐步形成军用、政府、商业三足鼎立的情况。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6月美国在轨运行的地球轨道卫星共576颗,其中商业卫星286颗,占了半壁江山。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营业收入达3353亿美元,同比增长4%。卫星产业是全球航天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卫星产业收入达2083亿美元,同比增长3%,市场空间巨大。
近年来,我国通用航空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看,我国通用航空业规模仍然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进展缓慢,航空器自主研发制造能力不足,通用航空运营服务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航空消费需求仍有较大差距。2016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作出部署,预计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
2、商业航天:技术与政策双轮驱动,三大应用打造万亿空间
当前,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和组织都在大力推进商业航天发展,其业务范围正在从传统的商业卫星制造、发射与应用,扩展到空间运输、商业载人航天飞行等领域。商业卫星主要用于通信、遥感和导航等领域;空间运输主要利用货运飞船向空间站运输货物;商业载人航天飞行包括向空间站运送宇航员以及未来的商业太空旅行。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营业收入达3353亿美元,同比增长4%。卫星产业是全球航天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卫星产业收入达2083亿美元,同比增长3%,卫星服务占比最高,达1274亿美元,地面设备制造589亿美元,卫星制造166亿美元,发射服务54亿美元。
我国卫星及应用产业总体规模已超千亿元,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在卫星通信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正处于成长期,卫星电视直播应用与产业化市场仍有待开拓,宽带多媒体卫星尚待发展,移动卫星通信应用需求迫切。在卫星遥感方面,我国目前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主要覆盖气象、海洋、测绘、防灾减灾等领域,吉林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卫星导航方面,现阶段我国涉足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数量超过10000家,但微小企业仍是主体,国产品牌主要凭借低价竞争占有消费类终端市场,上游核心技术缺失导致我国企业获得的附加值较低,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在2016年中国航天日表示,“十三五”是中国航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发展卫星应用产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政策和指导意见,支持基于自主卫星的通信、导航和遥感三大领域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化发展及卫星资源和重要基础能力建设。
2015年被誉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元年,国家队与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商业航天浪潮。
国家队高举商业航天旗帜。在2015年10月30日举行的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在构建商业遥感卫星系统、商业通信卫星系统、低轨数据采集星座、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卫星综合应用商业化发展、国际化发展等多个方面发力,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在第二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发布了五大商业航天项目,预计投资超千亿元,产出超千亿元。
民营企业参与积极。在2017年6月上旬召开的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表示,中国有大量民营企业对参与空间探索抱有热情,仅在过去两年间,从事微小卫星研发的创新企业达到十余家,逾百家企业从事卫星近地轨道数据开发利用。据粗略统计,正在实施或已经披露的卫星计划有十几个,发射卫星总数达到572颗,通讯与遥感大约各占一半。
中国商业航天有望获得蓬勃发展,开启万亿市场空间。目前对于商业航天,传统航天央企积极转型,创业企业层出不穷,资本市场热度不减,互联网大佬虎视眈眈,中国商业航天有望获得高速发展。根据国外发展趋势分析,采用低成本微小卫星提供宽带通信移动互联网、遥感数据、“互联网+航天”等多样化的卫星应用将成为未来商业航天的主要发展方向,通信遥感导航三大应用有望开启万亿市场空间,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与火箭制造将率先受益。
3、通用航空:低空开放稳步推进,仍将维持稳定增长态势
近年来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底,通用机场超过300个,通用航空企业281家,在册通用航空器1874架,2015年飞行量达73.2万小时。根据2016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协调的发展格局。
《意见》指出到2020年,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拥有通用机场或兼顾通用航空服务的运输机场,覆盖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林区、50%以上的5A级旅游景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年飞行量200万小时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通用航空企业。与美国60%的公务机和私人应用占比结构不同,我国通航用途主要以飞行培训为主,占比高达63%。
我们认为,低空开放稳步推进,政策落地和行业爆发尚需较长时间,仍将维持稳定增长态势。通用航空产业链按照发展顺序可依次分为机场建设、空管设备、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维修保障5大产业板块。从行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通用航空业仍处发展初期,产业规模较小,而且诸多困难短期无法解决,如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落地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飞行器国产化制造能力不足、通航运营服务薄弱等,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只能稳步推进,行业爆发式增长为时尚早。
第一,通用机场建设很不完善。通用机场建设是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用于通航飞机停靠和起降,我国通用机场尚未准备好,以北京市为例,根据规划北京在2020年建设19个通用机场,目前仅建成4个,且近两年无新增,并仍未看到通用机场大幅增加的迹象。此外,现有通用机场盈利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目前我国70%通用机场运营处于亏损状态,主要是由于政府形象工程和盈利模式尚不成熟,这种现状极大程度上导致通用机场建设积极性不高,建设进度低于预期。
第二,低空监测水平存在不足。在雷达系统方面,不论是机载还是地面雷达,从四创电子和四川九州等公司空管产品推进可看出仍无大幅提升放量迹象,我国低空开放基础设施上尚未准备好。目前我国低空监测水平还无法做到分辨某架飞机是民用飞机还是敌方间谍侦查飞机,一旦低空放开,将极大程度影响到我国的国土安全。我们认为目前主要是放开一些省军分区,比如沈阳、成都、广州等地,这是基于军工集团或者军区长期存在于此,低空监测具备较强实力。因此,短期来看,低空开放从现有的几个试点地区覆盖到全国的大跃进情况是不会出现的。
第三,我国航空器制造工业差距明显。与国际主流厂商的产品相比,国产制造商的飞机无论在价格还是性能上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在性能方面,国内用户纷纷选购国际主流厂商产品,其优异性能可以保证用户更加安全高效的满足需要。在价格方面,国产飞机性价比较低,核心零部件皆为外购。目前国产飞机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一旦低空大幅度放开,将不利于我国民族通航产业健康发展。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