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2017CPI保持低位,食品CPI仍为负增长
2017整体通胀缓和,食品价格在高基数下呈负增长。2017年CPI从1月后快速回落至1%以下历史低位,2季度开始逐渐回升趋势,至11月CPI小幅回落至1.7%。总体看CPI波动较小,而主要波动来自于食品类价格波动,2017年由于2016年高基数等原因,食品类CPI除1月外全年为负,趋势上看,从3月-4.4%见底后一路波折回升,至11月食品CPI仍为-1.1%。
1.2. 2018年伊始油价上涨、低温天气频发,通胀预期再起
2018年通胀预期再起。价格的本质是货币现象,短期受到供需关系影响,上游成本传导、下游需求变化都会导致CPI波动。2018年新年伊始,最显著的两大变化便是国际原油价格加速上涨、国内低温雨雪天气是的农产品受灾较往年大幅增加。原油价格作为成本端主要影响因素,直接推升整个制造、流通环节成本,并逐渐向下游传导,滞后推升CPI。而蔬菜作为食品类中弹性最大的子品类,其价格快速上涨将对食品类CPI起到直接拉动作用。总体看,2018年CPI上升预期正快速升温,特别食品类CPI在进入2018年后将面对天气、供给带来的价格提升与低基数效应,其回升弹性将更大。
2. CPI只是短期结果,消费升级带来品牌提价才是长期动因
对大消费行业而言,CPI上升只是价格上涨的结果,而提价动因短期来自于成本波动、长期看的是品牌溢价提升。从CPI的统计方式来看,其涵盖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016年调整权重后,目前对CPI影响最大的仍是食品研究、居住、娱乐文教三大类别,CPI权重每5年一次调整,与居民日常消费支出占比基本保持较为一致的关系。因此,CPI的上涨结合社零总额的提升,从价和量上衡量了国内消费水平提高。从CPI的统计方式来看,先是消费品的提价,再出现CPI上升的结果,因此,先探究消费品价格提升因才是重点。
对于消费行业,我们习惯性按消费品的需求属性分为必需消费品和可选消费品。而随着我国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高速增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也降至30%附近的富足标准,服装、化妆品等越来越多可选消费成为“必需”消费,而烟酒、食品必需消费中也出现“可选”高端化。长期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高品质生活追求与优质商品稀缺的供需关系变化决定了无论可选还是必需消费,品牌企业的提价能力正大幅提升。
中国消费升级过程将是持续十年以上的长逻辑,无论可选高端消费还是必需消费领域,品牌崛起带来的价格提升都是长期趋势。从美国和日本发展经历来看,都在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出现了显著的品质化消费趋势,整个过程持续超过10年。除去人口、文化、制度等方面差异,这一现象实际仍是反映了经济增长到特定阶段,消费者对自我富足的认知以及标签化、集群性消费认同的普遍规律。中国2016年人均GDP 8516美元,消费升级仍将成为未来十年以上的长期逻辑。在此过程中,优秀品牌企业溢价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大消费各行业受益通胀逻辑各不相同,零售、农业、食品饮料、旅游相关性最强。从短期价格周期上涨到品牌溢价提升,大消费各行业对CPI上涨的反应各不相同。
零售行业中超市行业主要以必需消费品销售为主,同店增速与CPI直接正相关,主要通过同店增速提升——收入增速提升——盈利能力提升的逻辑传导,CPI上行期间超市行业收入增速与PS估值均有望提升。
农业行业作为大消费上游直接影响食品CPI,而农产品、生猪、鸡等子板块拥有较为独立周期性,当前看好猪、鸡、玉米价格。
食品饮料行业中,大众品板块收入与CPI正相关,CPI上行给予大众品龙头较大转移提价空间;酒板块与CPI相关性不强。
旅游板块,服务类CPI上行更多反应消费需求端的旺盛,对旅游消费的挤出效应有限,旅游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可选消费转变为刚需,对旅游产品需求在各子版块之间以及板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和升级。酒店、高性价比出境游显著受益CPI上行。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