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低影响开収雨水系统主要通过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被缓冲带等技术措施来实施,园林绿化通过增加透水地面比例収挥良好的渗透、储存、调节功能;另外,黑臭水体治理亦至关重要。
2014年初“海绵城市“正式写入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政策、资金双重驱动下,海绵城市建设有望进入高成长时期,带动园林绿化、黑臭水体板块受益。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国家领导层面首提“海绵城市“概念;
2014年2月,《住房和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正式提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概念;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依次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推出两批共30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财政部给予专项资金辛瞰。《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需达到海绵城市要求,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曾在2015年5月举办的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上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亿元,以2015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5.2万平方公里保守测算,“十三五“期间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空间约1.04-1.56万亿元,可带动的园林绿化、水治理市场空间可期。
“城市双修“政策加码,凸显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继2014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后,2015年6月住建部将三亚列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首个试点城市。2015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城市园林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
2017年3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开展“城市双修”,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两个重点,一是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系统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生态修复,二是完善绿地系统,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均衡布局公园绿地。

河长制全面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市场广阔
2016年1月20日,住建部公布《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名单》,黑臭水体排查完毕标志着治理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2016年12月12日,住建部、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四部门通报全国黑臭水体整治情况: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20个城市排查确认黑臭水体2,026个,累计321个黑臭水体完成了整治工程,占总数的15.8%;已经开工整治的有641个,占总数的31.6%0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有31个城市排查确认黑臭水体638个,累计有115个黑臭水体完成了整治工程,占18.0%;已开工整治的有282个,占44.2%。
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17日,全国确认2,100个黑臭水体,已完成治理个数增长至927个(占比44%),843个正在治理(占比40%),328个处于方案制定过程,仅有2个尚未启动。1年时间内,完成整治黑臭水体606处,占总认定数的29%,黑臭水体治理进程较快,有望实现2020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城乡、地区之间园林绿化水平仍存在差距。截至2015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8%,两者相差近10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城地区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分地区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低于东部地区。



综上,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城市、县城将新增绿化覆盖面积9,142平方公里,估算投资额1.4万亿。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