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纯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指的是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或使用中,某一人的消费并不会排斥其他人对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同时,个人也不能拒绝该商品或服务。
以国防为例,如果国家提供了国家安全保护,一国之内,全国人均受到同样的保护。同时,只要你是某国的居民,不管你愿意与否,都不能拒绝该国提供的国防保护,除非移居到该国之外。非竞争性是指个人对公共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以国防来说,即一个国家的国防建立后,不仅原有人口会受到国防的完全保护,新增人口也将平等的受到保护。
纯公共品具有的非排他性决定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没有提供这样的产品的意愿,因此市场在配置纯公共品时是失灵的,但国家安全的消费却是必需品。为提供稳定的生产和消费环境,避免个人财产和生命的损失,只能由国家来承担“国家安全”这一产品的生产者,并通过国家税收进行维持。上述特性决定了各国政府是国防部门的唯一投资方和买方。通过对全球和我国防务开支的测算,可以推断出我国军工市场的整体规模。
2017年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全国预算》中,2017年,中国财政拟安排国防支出10443.97亿元,比上年执行数增长7%。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国防开支从1950年的28.01亿元逐步上升到万亿元以上,但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大体呈下降趋势,从我国有GDP统计的1952年开始,国防开支占GDP的比例从1952年的8.52%下降至2016年的1.31%。

首先是经济恢复时期,从1952年至1959年,国防开支占当年GDP的比例呈整体下降趋势,从1952年的8.52%下降至1959年的4.01。这一时期中1952和1953年受到朝鲜战争正在进行的影响,国防开支占GDP比例分别为8.52%和9.14%,1953年国防开支75.38亿元较前一年增长30%。
之后随着我国政策重心转向国内生产恢复和“一五”计划启动,国防开支占GDP的比重开始降低。第二个时期则是困难时期,自1959年后国家经历了被称为“三年自然灾害”的经济困难时期,为厉行节约,国防装备采取“用烂、用完”的方针。反映在国防开支上,1960至1962年国防开支分别为58,50和56.94亿元,占GDP比例分别为3.95%,4.06%和4.90%。
第三个时期为“备战备荒”时期,自1963年随着国内经济开始摆脱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和美苏冷战进入对抗高峰,国家支出开始重新向国防领域倾斜,。在1967年4月,“备战、备荒、为人民”作为“毛主席语录”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后,国防开支增长出现一个小高潮。在这一时期,国防开支从1963年的66.42亿元快速上升至1971年的169.47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0.97%,增长快于同期平均7.81%的GDP增速,占GDP比例也从5.32%上升至6.90%。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国防工业产业市场规模现状分析与投资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第四个时期为平稳发展时期,自1972年中美建交之后,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开始好转,国防开支也基本平稳,国防开支占GDP比例从6.24%逐步下降并稳定在4.5%至4.8%的水平,只有1979年受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影响,国防开支从前一年的167.84亿元飘升至222.64亿元,占GDP比例从4.56%提升至5.43%,增幅达32.65%。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开始,我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尤其是邓小平在1985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军队忍耐之后,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而国防开支占GDP比例自1985年后再也没有超过2%。
由于国家统计局没有提供1978年之前的CPI数据,上面的数据并没有根据通货膨胀情况继续修正,因此之前国防开支增长率缺乏参考价值。在用1978年之后的CPI作为军事物品价格指数的近似后,可以得到经过通胀调整后的国防开支实际增长率,对1978年之后的国防开支实际增长率进行分析可以清楚的反映我国面临的经济和国际局势变动对国防开支的影响。

其中从1980年至1990年国防开支名义上年年增长,但实际国防支出持续下降。同期国防开支货币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74%,而实际年平均增长率则为一1.77%。这一时期也正是解放军可以从事经营商业贸易,导致腐败行为滋生,军队风气败坏,战千力进入低谷的时期。
1991年后,中央军委开始逐步收紧军队经商。1991年军委规定师(含)以下作战部队不准经营企业;1993年军委决定军以下作战部队不准经商;1996年初,军委决定进一步清理整顿全军的生产经营,剥离地方挂靠企业;1998年下半年,全国范围集中开展打击走私活动中,彻底调查、停止军队、武警部队的一切经商活动。
同时,我国的国防开支也开始恢复性增长,从1998至2009年,国防开支实现连续12年两位数增长,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高速增长期。在国防开支快速增长的同时,得益于我国经济进入腾飞期,国防开支占GDP的比例基本维持在1.40%以下。

防开支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8%以上。在改革开放后,中央作出和平发展为世界主要潮流的判断后,我国开始大规模裁军,国防开支随之缩减。1985年,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宣布裁军100万,解放军总员额从1985年的423.8万人减少至1990年的319.9万人,共裁减员额103.9万人。1997年我国再次裁军,将军队员额裁减至250万以下。2003年,江泽民代表中央军委宣布裁军20万,到2005年前完成。
2015年发布的《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再次宣布裁减军队现役员额30万,军队规模由230万逐步减至200万。这一时期国防开支增速低于同期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增速,国防开支占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也逐步下降,在2016年仅为5.20%。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安全环境开始出现变化,在国防部2015年发布《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中提到,中国仍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战逐步增多,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随着我国成为世界二大经济体,我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海外投资快速增长,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达1960.1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更是高达13573.90亿美元。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开始推动,中国企业纷纷开始海外布局的新时期,为维护国家利益,中国的国防开支有望再次出现类似1998至2009的恢复性增长,实现国防开支与政府财政能力的协调。

对军工行业来说,国防开支恢复性增长将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从国防开支结构来看,根据国防部2000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发布的《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国国防费主要由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3部分组成,各部分大体各占三分之一。按照这一比例测算,2016年我国用于装备采购的经费约为3255.28亿元,除少数进口装备外,大部分为国内军工企业收入,训练维持费中装备维修、备件和弹药等部分也是国内军工企业的收入,可推算军工行业2016年全行业收入在4000亿元以上。
2017年国防开支预算为10443.97亿元,可推算军工行业2017年全行业收入在4600亿元以上,较上一年实现15%的增长。
如2018年国防开支实现与财政支出增长相协调,增长率达到近五年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8.31的水平,则预计2018年军工行业全行业收入将超过5000亿元;如2018年国防开支实现10%增长,则2018年军工行业全行业收入将超过5100亿元;如2018年国防开支增速达到1998-2009高速增长期的年平均增长率,则2018年军工行业全行业收入将达5300亿元。由于本次军改后解放军员额下降至200万人,陆军员额首次将至100万人以下,传统的“大陆军”结构被打破,预计人员维持费在国防开支中的占比将有所下降,装备采购费占比将获得提升。国防开支的稳定持续增长和开支结构改善将为我国军工行业长期发展提供的稳定基础。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