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旅游业对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民众脱贫致富、先进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十堰有“仙山、秀水、汽车城”之称,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业发展水平却不尽如人意。
目前对十堰旅游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发展存在问题、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等些方面,全面系统地对十堰旅游业发展情况的研究较为缺乏。
本文借助SWOT分析法对十堰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为十堰旅游业发展制定科学战略,加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十堰市概况
十堰位于湖北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处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交接、南北过渡位置,山地、丘陵、平原、河湖等地貌类型齐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湿润,春秋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目前总面积2.37km2,常住人口337.3万人,下辖茅箭、张湾、郧阳三区,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四县,代管丹江口县级市。2000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42.70亿元,居湖北省第三位。
二、十堰市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其数量、类型和品质形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是旅游目的地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关键。
从主要旅游资源数量看:截至2013年,十堰拥有国家3A级及以上景区42家,占全省的17.43%;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
从主要旅游资源级别看:十堰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项,为湖北省独有的2项世界遗产之一(另1项为明显陵);2013年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26家,分别占全省的12.50%、15.00%、19.55%。
从上可知,十堰市高级别旅游资源在湖北省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主要旅游资源类型: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涵盖了旅游资源国家分类中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等,此外3A级以下景区涵盖范围更广(见表1)。
因此十堰市旅游资源种类全、品位高、特色强成为湖北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
2.品牌优势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十堰有“仙山、秀水、汽车城”的美誉,其中“仙山”为我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武当山,有“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美誉;“秀水”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亚洲天池”之称的丹江口水库;“汽车城”则指十堰原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在地,被称为“东方底特律”。
十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主要以“道教文化、女娲补天文化、七夕文化、流放文化”为最:武当山是我国道教文化的起源地之一,道教传统理论、文学艺术、建筑等历史意义深远,由张三丰完善的武当武术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
传说绿松石是女娲补天所用原材料之一,竹山县为“中国绿松石之乡”,自古流传着女娲补天地护佑人类的传说。
郧西县中部流淌着一条自北向南的“天河”,河两岸自古就有牛郎织女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更成为中国传统情人节来源之一。
房县古称房陵,是我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久的流放地之一,仅史书记载流放此处的帝王就达14位,因此而产生的流放文化至今仍对房县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1975年以来郧阳区发现古人类化石,被确认为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填补了亚洲古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十堰以历史文化景观取胜,一方面与以自然风光取胜的神农架、长江三峡由北向南依次排开,彼此互补性强;另一方面浓厚的宗教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与同属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襄阳、荆门、荆州的三国文化、随州的神农文化、清江流域(宜昌、恩施州)的巴土文化成为荆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3.日益完善的交通优势
目前十堰已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的立体化交通网。209国道和316国道构成了公路交通运输主框架,福银高速穿市而过,目前在建的十天、十房、谷竹、郧十高速将全部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届时将成为三横一纵的高速交通枢纽。
截至2014年,十堰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361.70km,占全省的10.28%。
襄渝铁路经过十堰,2009年竣工的襄渝铁路二线使得十堰直达国内主要大中城市;目前在建的汉十城际铁路终点站就在十堰,并在将来延伸至西安,成为西北地区加强与内部地区联系的重要通道,必将提升十堰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6-2022年中国特色旅游业产业现状调查及十三五投资动向研究报告》
水运方面,十堰位于汉江中上游,坐拥汉江黄金水运通道可通江达海。
十堰武当山机场于2012年奠基,2016年2月5日通航,目前已开通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武汉、杭州、西安等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并可中转到达香港,拉近了十堰与世界的距离,打破入境旅游发展瓶颈。
(二)劣势
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计划经济时代十堰是我国重点建设城市,但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日益落后于东部地区,本身也不是湖北省重点建设城市。
虽位处武汉城市圈、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四大城市群的地理几何中心,但距离四大城市群核心区域较远,不在其辐射范围内,加之地形条件复杂和矿产资源相对匮乏,因此经济日益边缘化。2014年十堰实现GDP为1200.80亿元,仅居湖北省第九位,而同期十堰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417.7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9.08亿元,分别占省内7.29%和6.50%;接待入境旅游人数17.7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900.00万美元,分别占省内6.39%和4.76%,这与十堰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匹配。
落后的经济限制了旅游业的投资,使得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一是如太极湖集团、世界百强武当雅阁国际大酒店等大型旅游企业较少,多为本地小型企业;二是诸多景区内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不完善,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低下,影响了景区形象;三是目前十堰市旅游经济较多地停留在低层次的“吃、住、行”上,购物和娱乐场所缺少,限制了“游、购、娱”等高层次旅游产品发展。
2.可进入性差且景区分散
十堰位于湖北西北部,处于秦岭山脉、大巴山脉及其余脉交界处,以山地为主要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长期制约对外交通发展,使得外地游客进入十堰受影响。
虽近年来外部交通迅速发展,但多条高速还未竣工、高铁仍在修建中,且缺乏南北通道、新机场航线有限,游客进入十堰仍然受限。
从十堰内部旅游交通看:除市区和武当山交通条件较好外,仅开通十堰到武当山、郧西县等少数几条旅游交通线;很多景区与所在县域县城交通不便(有些景区甚至没有对外联系交通),无形中增加了游客的出行时间和旅行成本。
十堰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较高,但各景点相对分散,主要表现为:一是十堰市区高级别旅游资源较少,多分布在下辖县域,如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位于丹江口市,使得中心城区对游客吸引力不足;二是即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丹江口、郧西等县市,也分布在县域不同方向;三是部分县域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县域交通不便地区。
景区分散不利于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和旅游经济形成规模效应。
3.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导致旅游市场优势不明显
十堰市各景区往往从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出发,缺乏整体性和战略方面的合作运营机制,加剧了恶性竞争,造成人、财、物的消耗和盈利能力低下;另一方面各县政府各景区投资规模有限,只能依托自身旅游资源进行小范围开发,使得旅游资源利用水平不高,旅游产品以低层次的观光游览为主,高层次旅游产品缺乏,同质化严重,削弱了各景区竞争力,在全省乃至全国未形成明显细分市场。
如十堰目前最有名的武当山文化旅游、丹江口生态水利旅游和现代汽车城工业游并未实现真正的整合,只有武当山在外地游客中有较大知名度,很多外地游客在游览完后就离开十堰。
即使丹江口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武当山这一品牌,成为十堰旅游第一强县(市),但与武当山有关的4A级景区有3个,未统一划归武当山旅游特区管理,游客还需支出额外成本,且特色不足无法吸引更多游客游览。
4.人才结构不合理且留才难
2013年十堰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8.33万人,其中旅游行政管理人员0.35万人,占2%;各类旅游企业从业人员17.98万人,占98%,已超过十堰市“十二五”旅游人力资源规划中规定的目标。
但从内部分析可发现:(1)2013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为30013人,仅占16%;中级及以上职称从业人员为15127人,仅占8%。
如2013年十堰市通过导游资格考试的导游员已达1620人,其中初级1552人,中级导游62人,高级导游6人。
这说明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学历层次较低,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
(2)目前十堰内部旅游业发展最好的是丹江口市,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较多地分布在此,而近年新开发景区旅游从业人员较少。
据统计,目前十堰有5所大专本科院校设置有旅游管理专业的5所(本科2所,1所已停招),酒店管理专业的3所,涉外旅游专业的1所,其中仅有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有省级实训室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训要求。
学校培养的人才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对一线服务人员需求较大,但大学生一般不愿意从事一线服务工作,造成企业招才难;再者多数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无法提供与沿海地区相媲美的薪酬和晋升空间,整个社会对服务行业的就业歧视导致员工缺乏职业自豪感,所以本地优秀人才也会外流,更何谈有效吸引外地人才。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