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7年中报,银行板块(出于历史数据可比性考虑,本文中银行指原16家上市银行,下同)净利润7625亿,同比增长5.98%。其中,5家国有大行增长4.75%,8家股份制银行增长5.3%,3家城商行增长9.6%。大行利润增速扭转了2014年以来的颓势,股份行、城商行基本持平。


(二)中报净利润分解归因——营业收入
受营改增效应影响,2017年中报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同比跌多涨少,同比下跌的银行有9家。营业收入可以分解为(生息资产)规模、息差、手续费与其他四大板块,通过对收入的分解可以一窥收入增长的主线,其结构分解图见图表3-5。从中可以看出,大行中的交行具有更多的股份行特征,而股份行中的招行则很像一个大行。



1、生息资产规模
大行维持了一定的规模增速,整体增速排名上市银行前列。而股份行、城商行生息资产规模增长较2015-2016年有显著的下降,其中,对收入增长贡献在5%左右的有招行(轻型银行战略代表)、中信(首家“缩表”银行)、浦发与兴业(同业负债扩张受监管指标限制)以及南京、宁波等小型城商行(MPA考核压力较大)

2、净息差
息差的同比下行,因素可以分解如下:
造成息差下行的主要原因为贷款收益率的下降(股份行约占-63%)、同业负债成本的上升(股份行约占-52%), 储蓄存款利率的下行有效的提升息差(股份行约占23%)。
债券成本由于14-15年高息债券基数高以及16年发行的低利率同业存单置换节奏缓慢,债券成本率上升的效应并不显著,各家银行分化较大。
总体来看,贷款收益率、以及存款、同业、债券的成本率可以解释80-95%的息差变化,其中贷款收益率下降是核心原因。另外,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以及资产端同业、投资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也有一定作用。


贷款收益率下降的原因
1、 营改增是贷款收益率下降的直接原因,算数平均贷款收益率下降约44BPs,营改增影响约18BPs,可以解释40%的息差变化。
2、 2014年前高收益信贷开始大量到期,2015年后低风险居民/政府部门的贷款占比开始提升。
3、 2016年以来的信贷结构调整开始加速。2016新增贷款中66%投向了零售,而零售贷款中86%投向了按揭(收益率在4.5-4.6%),高收益率的小微经营性贷款被压缩。对公贷款结构调整力度也较大,(高风险)高收益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贷款被压缩了6000亿,取而代之与新增的多为交运等基建板块以及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等低风险板块,收益率有下降。
4、 2017年新发贷款的重定价多在2017年4月后(1季度对公贷款多为2016年积累的需求,按揭贷款上行也不显著),对中报影响较小。

同业、债券成本率的提高则是2017年以来金融市场利率上行的结果,同业拆借等短期借款的置换过程接近结束,同业存单等3个月-1年的品种的置换仍在进行,据我们统计,仍有2/3左右的2016年前发行的存单在中报后尚未到期,陆续置换为利率更高的负债工具对息差产生持久的边际影响。

3、手续费收入
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分化很大,一些银行实现了较快的增长,而不少银行出现了同比负增长的情况。总体而言增长情况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1、国家金融服务减费政策的落实,清算结算手续费受到不利影响;2、代理业务受万能险监管政策影响普遍性下降,个别银行(农行)还受到财政部委托业务到期影响;3、理财(非保本)规模增长停滞,存续规模整体较年初减少8%。手续费收入在很多银行更多的依靠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增长(贷款余额较年初平均增速为16%)。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到,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较快的,多为信用卡、理财双轮驱动,而同比增速负增长的银行,理财规模多有较大幅度的萎缩。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