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央企层面重组持续推进 下半年不利军工行业影响或将逐步消除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军工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市场商机分析报告

        1  航母下水:拉开海军建设序幕,海军装备产业链备受市场关注

        出坞下水航空母舰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001A 型航空母舰是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由大连船舶重工建造,并且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701 所设计。

        2013 年 11 月开工,2015 年 3 月开始坞内建造,并于 2017 年 4 月 26 日正式出坞下水,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中国航母大发展的时期恰逢,川普上台并大力发展美海军时期,海军军种军备竞赛在所难免。

        001 航母建造历程
 
资料来源:互联网

        川普上台大力发展海军:美军费规模十分庞大,超过了全球的三分之一,2017 年 3 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议案,2017 年美国国防预算总额为 5837 亿元,占 GDP 的 3.3%,同比增长 1%。其中海军军费占 30%,相关设备的采购费用为重点支出,装备的相关占比达到38%。

        川普上台后更是改变其竞选期间的主张,提出了将美国海军军舰数量由现有的 270 艘提升到 350  艘的海军战略规划,短期目标是 2020  年拥有 308  艘军舰的能力,未来 4  年战舰数量合计增长 14%,亚太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域内军事力量部署的首选是大概率事件,水域内各国特别是传统大国军事安全压力加大,海军军备竞赛在所难免。

2016 年各国军费开支及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2017 年美军军费构成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库

        中国海军突破技术与经济瓶颈,正致力建设现代化远洋海军:中国海军发展长期以来受制于技术经济瓶颈,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既往的军事战略,有着“瓶盖效应”特点;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军主义”扮演着各军种发展的瓶盖属性,海军和空军独立发展相对较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纷繁复杂暂不赘述。目前中国军队的战略重点已从陆地向海洋转移,从地面向空天转移,中国也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瓶颈不复存在,在经历了本轮军改后,海军军种发展的“瓶盖”也被打开。

        根据中国新的海军发展战略,对中国海军最新的战略要求为:“近海防御、远海护卫”,要“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这意味着中国海军的使命任务已经发生巨大的转变。在技术瓶颈方面,052D 驱逐舰在经历前期小批量生产后,技术路线发展成熟,军舰发展有典型的大吨位化趋势,“驱逐舰”吨位“巡洋舰”化,未来“万吨大驱”超预期发展可以期待。

        人才储备充足,为航母保驾护航:中国已经为航母编队建设做好充足人才储备;根据中国军方多年的培训计划,中国在海军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深厚的基础,以舰载机飞行员招飞工作为例,目前中国每年招收的飞行员在 2200-2500 名左右,每年报考飞行员招飞报名人数超过 20 万人,人才体系已经具备,编队战斗力建设进度不受制于人才约束。

航母产业链与远洋海军投资标的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2  央企层面重组持续推进,关注军工领域混改与研究所改制进展

        发改委发言人严鹏程在 4 月 13 日确认“央企混改第一批 9 家试点的方案已基本批复;第二批 10 家试点企业名单已经确定,其中 9 家企业已正式上报试点方案,拟近期批复实施,预计年内将取得阶段性进展;第三批试点的遴选工作已着手启动”的消息看,前两批 19家试点企业中,军工领域的上市公司就已高达 7 家,这意味着军工领域的混改很可能会加速。国资委近日也表示,将继续推进中央企业集团层面重组,尤其是煤电、重型装备制造、钢铁等领域。预计第三批试点企业将在 6、7 月份确定。我们认为,军工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建议重点关注三条投资主线,分别是第一批混改试点央企集团层面、存在科研院所改制试点预期或资产证券化注入预期的上市公司、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

        十二大军工集团混改持续走强:目前中国核建和中国船舶已列入首批央企试点企业;中国兵装于今年 1 月制订了军工企业混改试点初步方案,确定了 4 家试点单位;航天科技的七院 7304 厂企业改制工作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正在开展企业改制法律尽职调查、清产核资审计、资产评估等工作;航天科工的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公司(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研究院)与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已经进行了资源重组,成立了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中船重工则提出 2017 年将继续深化造、修船资源的军民融合式重组整合削减造船产能,深入推进资产证券化;中国电科明确“资产证券化率达到 35%,实现外部权益性融资超过 100 亿元,投资超过 150 亿元”的目标,新建若干家子集团和专业公司;中航工业 2017 年将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启动一批军品市场化配套试点。

        第一批混改试点央企旗下上市平台有望先行混改:首批混改试点央企中,军工集团中国核建和中国船舶占据两席,军工集团可谓本次混改的重点领域。中国核建全称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集团以军工工程和民用核电工程为核心竞争力,同步发展工程建设与服务业务、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房地产开发、设备制造、非工程建设投资管理及污水处理等业务。

        集团以中国核建(601611.SH)作为平台,公司是中国国防军工工程重要的承包商,是中国核电工程建设领域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核电工程建设企业,代表了中国核电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公司在军事核工程建设和民用核电工程建设领域经验丰富,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船工业(亦或称南船),集团是集军民船舶设计科研、军民用船舶生产制造、船舶维修服务、钢结构和海洋工程于一体的特大型央企,旗下上市公司包括以民船造修为主,军品船舶动力为辅的中国船舶(600150.SH),军船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中船防务(600685.SH)以及南船高科技平台钢构工程(600072.SH),三家上市公司集团直接持股比例分别为 51.2%、35.5%和 37.4%,中船工业集团在本次混改中先行先试,民船业务混改难度最小,军船业务混改受益于军民融合,高科技产业有望通过本次混改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科研院所改制或先行试点,未来关注核心军品资产证券化:十二大军工集团的优质资产主要集中在集团二级集团单位和科研院所中,其中各集团下属科研院所主要负责集团产品的研发研制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拥有各细分领域的技术权威和行业技术引领地位,优质研究所一般拥有一到两个上市公司,对于所属上市公司而言,其为改制研究所的资本运作平台,研究所优质资产的注入不仅将改变现有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构成,确立上市平台的行业龙头地位,而且由于科研院所的资产注入将增厚上市公司 EPS,显著改善公司估值状况。

        目前中电科集团下属上市公司相对稀缺,各平台资本运作空间广阔,其中包括国睿科技和四创电子,前者是中电 14 所集体上市平台,控股股东中电 14 所是中国雷达的发源地,拥有“亚洲雷达第一研究所”之称,所属资产 10 倍于上市公司,利润6 倍于上市公司。

        四创电子是中电 38 所资产注入平台,2015 年中电 38 所未注入净资产29 亿元收入 103 亿元,净利润超 3 亿元 2~3 倍于上市公司,是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的主要受益者。同时关注航天系、中航系以及中电科其他研究所下属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预期,主要包括:航天动力(航天四院资本运作平台,体外包括 401 所、42 所、43 所、44 所)、航天科技(三院资产整合平台,第三总体设计部等其他研究所资产)、航天机电(八院星、箭、弹、船资产注入平台,体外众多院属研究所)、杰赛科技(光电类资产整合平台,体外包括 11 所、26 所 44 所和 53 所)、中航电子(航电资产整合平台,体外包括 607、613、615、618、631 所),中航机电(机电系统整合平台,体外包括 609 所、610 所)。

        员工持股捆绑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未来员工持股计划重质不重量:我们认为,员工持股可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绑定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不过也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由于军工行业属于垄断行业,军工领域的员工持股未来重质不重量。

        十二五期间,军工领域的员工持股稳步推进,中航工业集团无疑是先行者,中航机电是首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国企员工持股计划(并非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员工持股计划,即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尽管如此国资委在审批上也比较谨慎)。此外中航工业集团下面的中航电测、中航高科通过员工持有参与上市公司定增的公司股份这种形式实现员工持股。

        地方国资中四川九洲部分董事、高管、骨干及公司部分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出资设立公司控股股东的合伙企业九华投资,而九华投资曾经在 15 年股灾时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票,变相实现了员工持股。海格通信也通过成立资管计划认购非公开发行股份的形式实现了员工持股。未来军工领域的员工持股投资标的筛选或关注两个层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且主营业务民品为主;第二,体制相对灵活,未来成长性较好,行业天花板较高。

军工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标地推荐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3  下半年开始军改不利影响或将逐步消除

        国防科工局新任局长上台,行业前景可期:2017 年 6 月 4 日下午,国防科工局召开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邓声明宣布中央决定,唐登杰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航天局局长,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免去其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职务。我们认为:受到军改的影响,我国军队装备订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随着具有军工背景的领导得到提拔上任,有望在2017 年下半年一扫颓势,陆续推出利好军工行业的政策。当前军改进入了新阶段,预计从 2017 年下半年开始,军品装备采购依据新编制体制运行,军品交付将迎来景气周期。

        90 周年建军节将至,利好军工板块:8 月 1 日将迎来建军 90 周年纪念日。据报道,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回应建军 90 周年是否阅兵表示,90 周年的峥嵘岁月值得纪念和庆祝。这将引起中央高层对军队建设以及军工行业发展的关注,对整个军工板块形成重大利好。我们认为,若建军 90 周年阅兵成功举办,将是我国展示国防工业最新研发成果、军改、军民融合政策落实的绝佳机会,军改不利影响或将逐步消除,整个军工板块将乘此次重大利好事件之风,实现行情触底反弹。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G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 服务贸易行业逆差态势已出现拐点

中国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 服务贸易行业逆差态势已出现拐点

2023年,中国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出口3859亿美元,同比增长3.5%,占服务进出口的41.4%。其中,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出口2190.4亿美元,同比增长4%,占服务出口的57.5%;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进口1668.6亿美元,同比增长2.9%,占服务进口的30.2%。

2025年11月20日
水利投资已连续三年创出新高!中国水利建设行业市场规模已超1.6万亿元

水利投资已连续三年创出新高!中国水利建设行业市场规模已超1.6万亿元

水利建设行业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行业市场规模巨大,同时近年来增长迅速,2020年我国水利建设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15万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已经增长至1.62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0.95万亿元。

2025年11月14日
我国‌‌华南地区环卫无人化市场保持快速增长 广州、深圳两市政策领先落地

我国‌‌华南地区环卫无人化市场保持快速增长 广州、深圳两市政策领先落地

近年来华南地区环卫无人化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9.33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16.54亿元。

2025年11月14日
睡眠经济驱动智能床垫发展,国内市场尚处于蓝海阶段

睡眠经济驱动智能床垫发展,国内市场尚处于蓝海阶段

由于现有助眠产品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睡眠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希望有功能更丰富、更人性化的AI智能床垫产品面世。消费者目前对于智能床垫的产品功能、安全性和舒适度关注最高。

2025年11月04日
大赛效应和政策引导下我国冰雪经济市场快速增长 场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赛效应和政策引导下我国冰雪经济市场快速增长 场地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受到2022年北京冬奥热后续推动,我国冰雪运动持续升温,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4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达到9800亿元,同比增长10.8%,预计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2025年10月31日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正从“小众需求”向“大众刚需”演进 供需发展不平衡将长期存在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正从“小众需求”向“大众刚需”演进 供需发展不平衡将长期存在

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需求、政策等多维度驱动力协同发力的产物。这些驱动力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行业从 “小众需求” 向 “大众刚需” 演进。

2025年10月24日
我国气象服务行业:农业为最大应用领域 参与主体多元化转型仍需加速推进

我国气象服务行业:农业为最大应用领域 参与主体多元化转型仍需加速推进

现阶段,我国气象服务行业还是以国家投入、服务为主的公益性事业,公共气象服务的营收占比达到75.4%,商业气象服务即专业气象服务,占比仅为4.6%左右,气象科技服务和决策气象服务占比分别为10.7%、9.3%。

2025年09月25日
技术红利+政策红利+消费升级三重驱动我国在线旅游市场扩张 携程最早布局

技术红利+政策红利+消费升级三重驱动我国在线旅游市场扩张 携程最早布局

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提升,以及在线旅游逐渐得到认可,在线旅游的订单也持续增加,截止2024年我国在线旅游预订用户规模达到5.15亿人次,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2025年08月2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