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十三五”时期,是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明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总结回顾5年来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成就,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具有重大的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明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总结回顾5年来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成就,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国际旅游岛5年来的成就
1.经济实力得到增强。2014年底,海南GDP总量达到3500亿元,是2009年的2.1倍,2010年~2014年均增长11.1%(见图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55亿元,是2009年的3.1倍,2010年~2014年均增长25.5%(见图2);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0亿元,是2009年的3倍,2010年~2014年均增长26.8%(见图3)。海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海南三次产业比重由2009年的27.94:26.81:45.25调整优化为2014年的23.1:25:51.9。服务业全面提升,2014年增加值年均增长12.7%,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1.9%。2014年接待过夜游客人数4060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80.4%;旅游总收入485亿元,为2009年的2.3倍,2010年~2014年均增长18%,一批旅游项目建成投入运营。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210亿元,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1.23亿元,年均增长10.3%。油气化工、浆纸等新型工业不断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兴起。农业实现增加值809.64亿元,年均增长6.0%,增速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海洋生产总值102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29%,占比较2010年提高3.7个百分点,海洋经济正成为重要经济增长极。
3.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全岛森林覆盖率达到61.9%,河湖、近海水质、全岛空气质量保持全国领先,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和90%,提前2年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4.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14年,海南固定资产投资3039.5亿元,总量是2010年的2.4倍,年均增长27.1%。一批重要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项目陆续建成或加快建设,环岛高铁、“田字型”高速公路以及全岛路网建设加快。截至2014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2.6万公里,路网密度为73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国公路密度的1.6倍;“四方五港”建设布局基本形成,沿海港口泊位133个:美兰机场二期扩建和三亚机场迁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博鳌机场开工建设;核电、抽水蓄能等电源建设全面推进,跨海联网一回工程建成,电网主网架建设基本完成,西南部电厂已并网发电:大广坝水利水电、红岭水利枢纽及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逐步改善。
5.民生建设取得显著实效。2014年,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487元,2010年~2014年均增长12.2%(见图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13元,2010年~2014年均增长15.9%(见图5)。省和市县政府每年新增财力5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2010年以来,民生投入年均增长17.6%,是GDP平均增速的1.8倍。2009年民生支出191亿元,占财政42.2%,2014年民生投入达791.71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72.4%。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基本形成。初步建成1小时三级医疗机构服务圈:率先在全国开展城镇从业人员异地就医结算合作,2014年底已有16个省的53个统筹区与海南签订异地就医结算合作协议。
二、需要重视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仍不高,下行压力较大。2014年海南人均生产总值只有全国的8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只有全国的89%。仍属欠发达省份。同时,2010年~2014年GDP虽然年均增长11.1%,但呈振荡下行态势。
2.调结构转方式任务仍艰巨。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农户户均耕地不足6亩。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还需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基础薄弱总量偏小,发展水平低。201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有14.7%,与全国的35.8%相比有较大差距。现代服务业增长活力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信息产业、医疗产业、文化体育产业、会展业等发展不够,特别是旅游管理、服务、营销和产品开发与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3.保持和提升综合环境质量的难度加大。由于海南环境治理基础差、历史欠账较多,全社会的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尚未完全形成,随着近年来建设开发和工农业生产提速,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逐渐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4.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仍相对落后。目前,全岛高等级公路比重较低,沿海港口规模小,海口、三亚机场均处超负荷状态,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不够通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亟待完善。电力供应不足,电网抗自然灾害能力弱。投资结构不合理,房地产投资比重偏大,经营性地产比重低等问题仍有待调整和改善。
5.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距还很大。海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8847元,居全国第16位;农村人均收入9913元,居全国第19位;每千人口执业医师1.95人,全国为2.06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3.81张,全国为4.55张;平均每千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16.4张,全国为25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
三、对策建议
1.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建设美丽之岛。2015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意海南省就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首先,要牢固树立改革全局观。顶层设计要立足全局,基层探索要观照全局,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其次是全省一盘棋,推动各类规划统一,努力建立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空间开发模式,形成一张发展蓝图;第三,通过多规合一推动部门的协作,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体制机制的改革,激发起全社会创新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第四,最大限度优化海域、国土、林业等各种功能布局,区分清楚建设领域、保护范围,统一管控。通过规划引领发展。
2.推进产业兴省,建设繁荣之岛。海南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用切实举措推动产业发展,为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首先是以“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为着力点,进一步明确各个产业发展目标、布局和在地方经济中的比重。其次,加快制定产业规划。对重点项目细化分解。第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坚持陆海统筹、依海兴琼,加强三沙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南海资源开发,使海洋经济成为海南经济新的增长点。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便捷之岛。机场方面,推进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的改扩建和博鳌机场、三亚新机场、儋州机场建设;铁路方面,西环高铁2015年底通车,适时推动跨海轮渡高速铁路建设;港口码头方面,推进建设海口、三亚邮轮母港以及支撑三沙市发展建设的港口;公路方面,建设琼中经五指山至乐东高速公路、文昌至琼海高速公路、万宁经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旅游公路等。水电方面,推进海南跨海联网二回工程、昌江核电二期、全岛智能电网建设,推进海口南渡江引水工程、迈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设等。
4.强化社会民生,建设小康之岛。首先,在收入、就业、医疗等关系民生的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等;其次,保优先发展教育,建好中国热带海洋大学,重视科技创新,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第三,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实施健康海南行动。
5.增创战略支点优势,建设开放之岛。“一带一路”战略定位海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首先,规划、打造好各类承接交流合作和创新平台。利用、借助、打造好博鳌亚洲论坛公共外交基地、三亚首脑外交和休闲外交基地、万宁中非合作交流促进基地、海口国家侨务交流示范区、东方边贸城、洋浦和海口保税港区等开放与发展平台,推动建设自贸区,形成海南对外开放新高地。其次,在互联互通方面,要开展港口合作,开通并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建设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扩大航权安排,增加国际航线。第三,在区域合作方面,加强与泛北部湾经济圈、泛珠三角区及台港澳合作;推动实施对越边民互市贸易政策,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加快海口、三亚邮轮母港建设,开展“一程多站式”游轮旅游。第四,在产业开放方面,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业有序开放,加快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用好用足用活中央赋予的开放政策。
参考《中国旅游景区开发市场深度调研及未来五年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