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北京市四大功能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在经济结构、城市布局、人口、环境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当前,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在经济结构、城市布局、人口、环境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由此可见,北京市的首都功能就是其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所应具备的核心功能,因此要强化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反映在产业结构上,会涉及到哪些城市区域的哪些产业,这些产业又会如何发展变化,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与重点。2005年北京市政府将全市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即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对四大功能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既从总体上把握北京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又能有针对性的研究不同功能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问题的文献与理论非常丰富,其中比较权威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钱纳里和赛尔奎因的标准产业结构模型等。具体到北京市的产业结构问题,国内学者大多聚焦于北京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过程(叶立梅等,2004;郭腾云,2010)、内在联系(汪先永等,2006)等问题,或是从产业转移的视角进行研究(戴宏伟,2004;徐丹丹等,2012),但以四大功能区为对象进行研究和实证分析尚不多见。本文将在前人基础上,运用区位商等有效指标对四大功能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试图回答上文提出的问题。
二、现状与趋势分析
本文研究北京市及四大功能区的产业结构问题,除了传统的产业部门的产值占所在区域GDP的比重外,主要选择区位商这一指标进行分析,具体计算公式为:区位商=某功能区的某产业产值占该功能区GDP的比重÷北京市该产业产值占全市GDP比重。当区位商大于1时,说明该功能区的该产业具有产业优势,小于1则反之;而当区位商指标逐年下降或上升时,则相应说明了该产业在该功能区内的分散或聚集态势。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北京市区域统计年鉴》(2005-2014),将所得的2004年至2013年十年的北京市各区县各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按照四大功能区的行政区划范围进行总和相加处理,并代入到产业产值比重和区位商公式中进行计算,我们就得到了2004年至2013年的北京市四大功能区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以及区位商数据。
(一)第一产业
在北京市及四大功能区2004-2013年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及区位商数据之中,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该两项指标均为零,北京市第一产业仅分布于其他三大功能区。首先分析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趋势。总体上看北京市整体及各个功能区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从数值上看,除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从10%降至8%左右外,北京市整体及其他两个功能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均不足3%,尤其是城市功能拓展区,第一产业比重接近于零。可以预见,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一产业将逐渐消失,城市发展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也会继续下降,这一现状和变化趋势也是符合北京市的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的。
从区位商变化趋势上看,城市功能拓展区第一产业区位商逐年保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城市发展新区区位商在3-4区间内逐年下降,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一产业区位商则从6.5-9区间内先是逐年上升,然后保持平稳态势。这说明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一产业在北京市范围内呈现聚集态势,作为北京市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带,生态涵养发展区第一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在积极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应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拓展京郊农业功能,改善首都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农业”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为北京市的农产品供应、生态旅游以及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二)第二产业
从北京市及四大功能区2004-2013年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数据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整体范围内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20%-30%区间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四大功能区之中,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北京市整体水平,并且同样是逐年下降的。而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则大体呈现稳中略升的态势,远远高于全市整体水平。从区位商数据的变化趋势上看,四大功能区依然呈现两极分化的分类态势。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二产业区位商十年内逐年下降,并从数值上分别低于0.5和0.8水平。反之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则是逐年上升,尤其是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涨幅尤其明显,2008年之后两者的第二产业区位商均上涨到2.0水平以上。
综合对比产值比重及区位商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市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逐年下降,其产值占GDP比重不足四分之一,并且中心城区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二产业比重更小,产业结构水平更高,第二产业从产值上来讲更多的聚集于郊区,即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区位商均较大,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即城市发展新区是承接首都产业、人口和城市功能转移的重要区域,是首都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区;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因此两者要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主动退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努力提升功能区的宜居水平,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三)第三产业
从北京市及四大功能区2004-2013年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数据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及四大功能区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十年内均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其中北京市总体的第三产业比重位于70%-80%区间内。区别则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更高,高于北京市总体水平,而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则比较低,其数值均分布在40%-50%之间,与前两者差距明显。尽管四大功能区差距明显,但第三产业作为北京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在四大功能区的产业结构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区位商数据的变化趋势上看,第三产业主要聚集于北京市中心城区,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它们的第三产业区位商均处于1.0水平之上,并且十年内变化趋势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第三产业区位商在数值与变化趋势上也比较相似,十年内基本稳定在0.6水平线附近。
第三产业在北京市产业结构中的这种决定性的规模与作用,注定了其在产业发展布局与城市功能规划中要起到主导地位。前文所提到的北京市要强化首都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其产业方面的选择也必然集中于第三产业内部的各部门。因此仅从整体上分析第三产业的比重或区位商是不够的,需要对第三产业内重要的、或是相关的产业部门进行针对性分析。
(四)第三产业内各产业部门
根据笔者所使用的相关年鉴的统计口径,北京市第三产业内部共包括14个产业部门,限于篇幅,笔者将选择某些产业部门进行分析。选择的标准有三,一是该产业部门占北京市总体GDP的比重大小,二是前人研究所公认的、以及北京市政府规划认定的重要的现代服务业或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三是与前言所述的首都功能相关联的第三产业部门。
具体来说,首先分析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即信息服务业),金融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三个产业部门都是在北京市总体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并且是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部门。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以金融街为核心,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显著优势;城市功能拓展区则以中关村为依托,是信息服务业的核心聚集区;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在这两个功能区都具有明显的区域聚集优势。另一方面,以批发零售业为代表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虽然其比重在北京市整体以及四大功能区中都呈下降趋势,但反应在区位商指标上,在城市功能拓展区仍呈现出聚集态势。最近以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为代表的批发零售业聚集区域的外迁,正是北京市疏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和考虑,这也具有必然性和较好的疏散效果。
除了上述四个服务业部门外,笔者还分析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即知识服务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是因为北京市的四大首都功能反应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与这三类服务业部门相关。研究发现,这三个产业部门都在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具有明显的区位聚集优势。作为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区域,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要注重上述这些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而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则要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方面来规划、指引本区域第三产业相关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共同为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贡献力量。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北京市四大功能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可以概括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较小,主要分布于生态涵养发展区;第二产业在北京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次要地位,在城市发展新区与生态涵养发展区具有显著区域聚集优势;第三产业则在北京市产业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且主要聚集于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但四大功能区各自具有不同的产业优势部门。四大功能区的产业结构总体上体现了北京市城市规划的不同功能定位,有利于优化整体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以及进一步的城市化。现结合四大功能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同时考虑北京市强化首都功能、疏散非首都功能的发展要求,给出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意见与建议。
首都功能核心区应继续疏散其第二产业,集中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其服务中央政府机关的能力,并有效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功能拓展区应继续疏散其第一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知识服务业,依托中关村构建高新技术工业产业体系。另外从产值比重上看,目前该功能区的第三产业有过度发展的趋势,应适度向外疏散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城市发展新区应以二、三产业并重,积极发展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以及关系民生的服务业部门。生态涵养发展区要注重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承接其他功能区向外疏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生态农业与会议会展、旅游休闲等服务业有效连接起来。
资料来源:《中国物价》2015年第10期作者:张维昊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