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融资租赁行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

       导读:中国融资租赁行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成本构成、利润来源方式都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和零售型企业不一样,其实质是从事借贷业务的企业(其中银监会审批和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商务部审批和监管的融资租赁公司属于非金融机构)。如果直接按17%税率征税,融资租赁公司的增值税税负会增加。
参考:《
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深度调查及未来五年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由于融资租赁行业本身的特殊性,该行业“营改增”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即使最新出台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也没有完全妥善解决融资租赁行业的“营改增”问题。本文拟对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进行分析。

       一、融资租赁行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融资租赁行业在“营改增”前一直按“金融保险业”税目缴纳营业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文)规定,经中国人民银行、外经贸部和国家经贸委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以其向承租者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包括残值)减除出租方承担的出租货物的实际成本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其中出租货物的实际成本,包括由出租方承担的货物的购入价、关税、增值税、消费税、运杂费、安装费、保险费和贷款的利息(包括外汇借款和人民币借款利息)。

       但在2009年1月1日后,我国开始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全面转型,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了。此时,由于融资租赁公司仍然征收营业税,其在购买设备环节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无法顺利流转到下一道承租方进行抵扣。而很多承租方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需要取得增值税进项税发票。因此,正是这次增值税转型,使融资租赁公司的商业模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为应对这个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该公告协调解决了融资租赁行业仍征收营业税与承租方需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增值税进项税的矛盾。即租赁公司将原来的直租模式转变为回租模式,先由承租方购买设备,然后销售给融资租赁公司,再从融资租赁公司回租。在回租模式下,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问题由承租方直接购买设备方式解决。融资租赁公司要按实际取得的利息征收营业税,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不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

       2012年1月1日,我国开始在上海试行“营改增”试点改革,将融资租赁行业纳入改征增值税试点,以解决融资租赁行业由于原先征收营业税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断裂的问题。但融资租赁企业并非生产型企业和零售型企业,其商业模式、成本构成、利润来源方式都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和零售型企业不一样,其实质是从事借贷业务的企业(其中银监会审批和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商务部审批和监管的融资租赁公司属于非金融机构)。如果直接按17%税率征税,融资租赁公司的增值税税负会增加。

       因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1]111号)规定,融资租赁公司增值税实际税负超3%即征即退。但是,如何计算增值税税负一直是问题的关键。

       原先征收营业税时,税收政策上直接是按其取得的利息征收5%的营业税,其税基是利息,而非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营改增”后,增值税的税基是融资租赁公司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由于税基的扩大,融资租赁公司无法充分享受到实际税负超3%即征即退。如果承租方不是一般纳税人,融资租赁公司也难以转嫁增值税税负。即使承租方是一般纳税人,增值税转嫁了,但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还是增加了。

       二、融资租赁行业“营改增”的完善路径分析师认为,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需要按照财税[2013]106号文的规定分回租和直租两种模式,分别规定不同的增值税处理方式。

       对于回租业务,由于已经解决了进项税抵扣问题,因此,回租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解决对融资租赁公司只按利息征收增值税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分析师建议在保留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法律效力的基础上,规定在回租环节,融资租赁公司只按利息向承租方开具增值税发票。如果承租方是一般纳税人则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承租方是非一般纳税人则开具增值税普通发票。取消回租税率适用17%并给予实际税负超3%即征即退的政策,直接就融资租赁公司取得利息适用一个较低的税率,比如按6%征收增值税。

       对于直租业务,为解决进项抵扣和按利息征税的问题,分析师建议借鉴韩国的方法将本金和利息分离出来,本金按17%征税(或者按购进货物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征税),保证进项税的顺利传递。对利息部分,和回租业务一样,直接适用一个较低的税率征税,并开具发票给对方。对于本金部分,是一次性开具发票还是在每次收取租赁款时分别本金和利息开具发票可以进一步考虑。对于融资租赁公司而言,因为本金有进项税发票,无论是分期还是一次开,都不纳税。对于承租方而言,如果一次开具发票,承租方在未支付全部设备价款就取得了全部进项税抵扣,因此需要进一步权衡。

       以上的征税规则保证了不论直租还是回租,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是一样的,保持了税收中性。在模式选择上,融资租赁公司可自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租还是回租。比如,如果是从事农机等免征增值税设备的租赁,就考虑用回租模式。而其他可以正常取得进项税发票的设备,既可以直租也可以回租,由融资租赁公司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绿色甲醇成全球能源转型焦点 技术及资金优势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绿色甲醇成全球能源转型焦点 技术及资金优势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2022年前国内,并未有规模化绿色甲醇项目投产,初步推算,2019-2021年中国绿色甲醇产量主要集中的实验室和试产阶段,产量较小。

2024年11月08日
我国即开型彩票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销售额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我国即开型彩票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销售额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彩票累计销售额5796.96亿元,同比增长36.51%;2024年上半年,全国共销售彩票3084.78亿元,同比增加345.79亿元,增长12.6%。分机构看,2023年全年福利彩票机构发行销售彩票1944.41亿元,体育彩票机构发行销售彩票3852.55亿元。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安责险行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换代升级是未来趋势

我国安责险行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换代升级是未来趋势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财产保险产品自主注册平台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9月19日,保险公司在售的安责险产品2265个。2020年8月底,保险公司在售的安责险产品达1686个,2019年8月底在售安责险产品1148个。未来,针对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要求,各险企可能会对这些安责险产品进行换代升级,以适应现代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多

2024年10月25日
免签政策+城市IP流量撬动等推动下我国旅游业持续升温 市场未来可期

免签政策+城市IP流量撬动等推动下我国旅游业持续升温 市场未来可期

2023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在疫情防控转段背景下呈现强劲复苏局面。2024年旅游市场加速复苏。2022年底外部环境优化后,国内旅游市场进入复苏阶段,2023年全年基本保持稳健复苏,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亿,同比增长93.3%。

2024年10月21日
我国信息化监理行业市场处于成长阶段 未来供应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我国信息化监理行业市场处于成长阶段 未来供应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虽然我国信息化监理行业的市场规模体量不大,但是近年来的增长速度保持较快,随着未来企业信息化、金融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信息化监理行业的市场空间将会更加广阔。截止2023年,我国信息化监理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48.91亿元,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2024年10月17日
我国消防行业:多重驱动因素下市场稳健发展 企业竞争可分为四大集群

我国消防行业:多重驱动因素下市场稳健发展 企业竞争可分为四大集群

近年来,受到政策、城镇化进程以及消防意识逐步提高等多重驱动因素的影响,我国消防行业的保持稳定发展,2023年消防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791.41亿元,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2024年10月17日
我国塔罗牌市场短暂爆发后增速渐回落 目前行业已衍生出庞大经济链条

我国塔罗牌市场短暂爆发后增速渐回落 目前行业已衍生出庞大经济链条

中国市场来看,据估计,我国塔罗牌行业消费者总次数在疫情爆发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不过塔罗牌由于存在着替代品竞争,其增长速度并没有预期那么理想,2023年我国塔罗牌占卜需求约为2.55亿人次。

2024年09月24日
水资源价值愈发凸显 我国水处理行业大有可为

水资源价值愈发凸显 我国水处理行业大有可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7年的60.2%增至2023年的66.16%,城镇化率逐步提升。

2024年08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