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IPR参与市场竞争作用不断强化我国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布局和应对,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并显著领先于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规模最大的行业。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比,我国信息产业创新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创新不断,竞争激烈。而知识产权越来越多地介入市场竞争,使市场竞争进一步复杂化。知识产权的运作已成常事,且已形成成熟流程和方法,给领先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利益。在知识产权领域,我国整体弱势依旧,须政府和企业配合进行周密的布局和积极应对。
创新和知识产权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手段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创新最活跃、增值效应最大的产业。尤其是近几年,通信和网络及其相关的各类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产业表现出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同类型企业在发展中也呈现出了各自的特征。如对电信运营商来说,虽然在自本世纪初到当前的15年的发展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但随着全球互联网以及移动市场的发展,许多技术公司却有着更多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发明,同时创造了比电信运营商更多的财富。在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中,大部分增量利润涌向推动创新和实现规模发展的公司,与传统电信运营商相比,它们赚取了庞大的相对收益。可以说,以IT巨头和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公司主导了信息产业价值的增长。
截至2014年年底,苹果公司以6473.6亿美元占据全球IT企业市值排行榜首,微软和谷歌分别以3828.8亿美元和3570.9亿美元分列第二和第三,领先IT及互联网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财富,在全球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积极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般来说,信息产业每隔10年都会进入新的技术发展周期。当今热点技术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大型机时代发展为21纪初以来十多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作为崭新的技术周期呈现出空前潜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领先企业基于终端软件平台与网络应用服务深度耦合展开战略布局。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推动技术创新、掌握新兴技术专利的企业成为新发展周期中的最大受益者。据统计,苹果公司早在2012年获得美国专利商标管理局授权专利就已达1136件,连续三年进入全美年度专利授权50强。而谷歌在美国的授权专利也从2013年的1879项增长到2014年的2664项,增长幅度近42%,位列增幅第一。此外,谷歌不仅自己申请大量专利,还在2011年从IBM购买了2300多项专利,从摩托罗拉购买约17000件专利。2013年9月,微软宣布以37.9亿欧元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业务,同时以16.5亿欧元获得诺基亚的专利许可,收购后的微软从诺基亚处获得8500件专利的许可使用。2014年1月,高通宣布该公司向惠普收购了约1400件美国专利和约1000件海外专利。这样的统计数据,揭示了创新、知识产权(IPR)和市场之间的密切关系。
知识产权运作已形成成熟的流程和方法
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并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领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与其自身对知识产权的投入有紧密联系,也与其专利的布局和安排密切相关。
超前进行专利布局,构筑竞争壁垒
一般来说,领先企业总是要预先分析知识产权风险,实施前瞻性战略布局,构筑坚实的竞争壁垒。具体就是针对业务运营,提前对热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申请专利,在未开展商业化运作前,抢先申请该领域相关技术专利。
如IBM在意识到3D网络应用的巨大前景后,抢在竞争对手申请相关专利之前,密集部署了3D网络应用专利,抢先占为己有;而谷歌的专利部署也已覆盖3D虚拟搜索技术,并已经开始用心打造保护类似3D网络应用方面的专利。
再如,Facebook不仅注重自身专利数量,并且在2014年从富士胶片、AT&T等公司收购专利,提前部署增强现实、P2P打印、头部和运动追踪、虚拟显示器等热门领域。
近些年,全球信息产业的竞争焦点由“价格战”转移到“专利战”,企业之间通过专利经营进一步扩大竞争,强化市场地位。“专利战”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一些企业合理进行专利布局,积极防御,有效巩固了市场地位;如若专利意识不强,部署失误,则将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临登公司以3D仿真等业务开辟了虚拟网络的广阔市场,取得技术和商业上的成功,吸引众多企业、大学、政府等在该网站上开店,被称为互联网经济的“终结者”。但其专利战略却出现重大失误,将专利挖掘重点放在了并不重要的硬件设备上,而忽略了核心的3D交互网络技术;同时大量核心研发人员转投Facebook,并不断遭受其他公司的专利围剿,最终将自己置于被收购的局面,面临“专利式淘汰”的困境。
推动技术标准化,引领竞争格局变迁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技术、一流企业做标准。企业通过推广和普及自主标准来提升市场主导能力,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作为企业的私权是一种合法垄断,专利技术一旦进入标准,标准代表的公权将会使企业所获得的市场控制力大幅增加。如通过专利池进行打包许可,更会使市场控制力高于专利法赋予的合法权益。
我国企业的成功例子,是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在LTE的发展过程中,两家公司一直注重参与其标准的制定和追踪,并大量申请各关键技术的基本专利。目前,两家公司共拥有全球约1/4的4G基本专利,对LTE标准的制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也获利颇丰。
开展商业化运作,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
企业通过对自身知识产权进行授权、交叉许可、回授、置换等商业运作方式,可将技术创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其中,首先可对外实现自有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如惠普公司按照自身发展路线,将已淘汰业务领域的专利以合理价格进行不定期打包出售,以降低专利的维护成本,更加集中的发展现有业务,就是一种通常的做法。其次,可通过整合外力,积极利用他人专利技术,有效提升研发效率。如华为公司2010年支出的专利许可费高达2.2亿美元,促进销售额增长到280亿美元,利用他人专利实现了自身的市场价值。
我国IPR领域依旧弱势面临多重压力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并显著领先于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规模最大的行业。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比,我国信息产业创新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科研成果滞留实验室难以形成有效生产力
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1846.6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达到2.08%;全时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创新活动持续活跃。
然而,尽管我国近年对于研发投入的比重持续增加,但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严峻考验:大量研发课题与市场脱节和研发成功不成熟等问题,造成研发成果大部分停留在实验室中,很难形成有效生产力。自2004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发集成电路IP核,但国内IP核产业仍未实现产业化,大部分产品依赖进口、许可或授权。目前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左右,而美国、日本、芬兰等创新型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
专利科技含量低致知识产权竞争力不足
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同比增长26.3%,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同年,我国专利申请总数占全球总量的32.1%,排名第一。
然而,我国逐年增加的专利申请数量,并不能完全说明专利质量也同时获得了大幅度提升,反而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科技含量低。从发明专利看,至2012年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达47.3万件,所占比例达到54.1%;而国外这一比例约为80%,存在较大差距。除此之外,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也比较差。在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内维持时间10年以上的仅有5.5%,而国外维持时间10年以上的有26.1%;从数量上来看,国外在华维持10年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10.5万件,是国内数量的近4倍。可以说,国内创新主体专利市场化水平在国际范围仍处较弱地位。
国际标准方面受制于人易致利益受损
标准之争的根源是利益之争。虽然我国信息产业近年来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不断取得进展,但总体的标准把控力仍很弱,难以反映我国的技术要求和经济利益。
据统计,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国际标准中,由我国提交或主持制定的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2%;从技术水平上看,基本上还是一些非关键性的标准,除了在中文编码、VCD和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有少量标准被纳入国际标准外,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或国际标准,受制于人,容易导致利益受损。
知识产权参与竞争作用强化致风险骤增
除此之外,对知识产权制度理解肤浅、意识欠缺及知识产权运营与风险规避的能力不足等深层次原因也使得我国信息产业与国际水平出现差距,面临的专利风险加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国外企业在我国大量布局专利。跨国公司在我国密布专利陷阱,专利数量大、类型多、价值高,我国企业在专利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抗衡,面临大量专利纠纷的威胁。
以云存储为例。20世纪90年代云技术产生初期,微软、谷歌、英特尔等公司就开始在我国申请云存储相关专利,已公开国外专利中存在较高比例的有效专利,这些专利的权利要求几乎覆盖了云存储的全部主要技术方法,对我国企业经营云存储业务埋下了巨大的专利风险。
第二,专利诉讼日益增多。近年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有扩大趋势,源于互联网应用的商业方法软件申请大量专利,美、日企业占据绝对优势,以复制国外应用为主的国内互联网企业未来的专利风险将必然加剧。
此外,国外专利非运营实体或称专利海盗公司(NPE)快速崛起,在北美已成风投热点,集中于半导体、软件应用、通信设备等信息技术领域的NPE专利诉讼将很快蔓延至国内;而目前托拉斯式NPE都在积极发展亚洲业务,在中、日、韩设立分支机构,一些中小规模的NPE近几年已对联想、海尔、华为等中国大企业发起上百个专利侵权诉讼。
虽然华为等部分国内领先企业已有一定知识产权积累,且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但我国信息产业领域中绝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积累还很薄弱。长远来看,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与国外接轨是大势所趋。随着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的日趋严厉,ICT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和防御成本将不断加大,亟需做好准备,以免被“专利式淘汰”。
我国应政企结合周密布局应对竞争
当前,信息产业高歌猛进,创新不断,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要继续获得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互相配合,取长补短,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争取早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跻身全球信息产业前列。
政府应积极推动建立完善的创新环境
我国政府应倡导、推动和建立完善的信息产业创新环境,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我国自有技术的研发及推广,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要提高研发有效性。以市场为导向,把市场认可作为最重要指标,设立国家重大专项,并加强专项研发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评估;建立更为完善、更加有效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同时,加大风险投资力度,促使科研投入更加以市场为导向,提升技术创新的有效性。
其次,要增强知识产权竞争力。从全球视角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相关制度,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增强我国的知识产权竞争力;结合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核心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装备等国家重大专项,建立高价值专利挖掘机制,增强民族产业核心竞争力。
再次,须提升标准话语权。从全球视角制定国家标准化战略和相关制度,鼓励骨干企业参与或创建标准联盟、专利池等国际组织,推进自主创新技术与国际主流技术的同步融合发展;加快云计算和三网融合等重大国家标准的制订,加强国家标准的实施力度,提升标准对于民族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创新
不同类型企业应该在发展中深刻了解自身缺陷并积极弥补,同时不断扩大自身优势,灵活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家良性创新环境下积极推动自身创新。
第一,IT及互联网企业。我国IT及互联网企业应开展聚集客户的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紧密围绕用户需求、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的微创新;要充分重视国外互联网巨头在中国的专利布局,及时跟踪对方的专利动态,建立和完善自身业务领域的专利风险预警、防范和规避机制;要注意确立研发计划前,在分析相关专利布局的基础上开展自身解决方案研究,并提前进行专利布局;要熟练掌握围内和国际法律规则,通过合理的商标、版权、专利布局,加快知识产权积累,在自身核心优势领域实现品牌和技术的跨国保护,将知识产权与研发、市场、运营紧密结合,真正渗透到公司运作的各个层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电信运营商。我国电信运营商应将知识产权战略与运营商主业紧密结合,加大研发投入。在确立研发计划前,须预先深入分析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在此基础上考虑自身解决方案,并提前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提升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实力和差异化竞争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专利预警机制,积极防范企业专利风险,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逐步完善研发体系,从企业标准入手,在增值业务和IT系统领域引导主流设备制造商等合作方按照运营商的企标开发产品和解决方案,增强运营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第三,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应该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制定全面、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流程,确保研发人员投入及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合理比例,不断累积专利数量,提升专利质量;企业在自己的核心技术领域必须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并进行全球专利布局,以保持介入市场竞争所必须的知识产权能力;要积极介入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自有技术方案纳入国际标准;还要以开放的立场学习、遵守和运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以积极友好的立场,通过协商谈判、产品合作等多种途径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展望2015年,新一轮的全球竞争大幕已经拉开。在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全球新兴产业竞争态势面前,我国信息技术行业要共同努力,在国家总体战略规划的引导下,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创新、壮大。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