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创新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参考《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态势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3-2017)》
1.1保持稳定增长的有利条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将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国内需求和供给潜力巨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具备不少有利条件。
1)深化改革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创新将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因此,2014年注定是政策频出并走向落实的“政策年”,经济体制改革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实施,将极大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稳中求进,释放改革红利。
2)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近年来,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培育新的增长点相结合。政府通过加大监管力度,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加快化解产能过剩,逐步推进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养老服务业等蓬勃发展,不断累积经济增长潜力。
3)投资和消费增长空间大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高铁、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棚户区改造以及保障房建设等领域,投资需求巨大;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改善居住条件、购买私人轿车和家电、休闲、健身、旅游等消费需求逐步增长是一个中长期的客观趋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三个“1亿”目标,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但直接拉动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而且带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促进汽车、住宅、通信等领域需求增长,进而带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发展,激发投资需求和消费潜力释放。
4)扩大开放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外贸领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了大量就业,因此出口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就业起着重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新部署。2014年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加快自贸区的建设以及扩大内地沿边地区的开放改革战略。在外贸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将保持传统优势,实现巩固传统优势与培育新优势良性互动。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中国经济也面临经济回升基础不牢、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积累等不利因素。
1)经济回升基础不牢
农业方面,虽然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但农业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随着人口总量继续增长、城镇化率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会持续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升,而耕地和水资源紧缺、农业生产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工业方面,用工成本上涨、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使工业企业生产仍面临较多困难。近两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率持续下滑,2011年、2012年分别为7.0%和6.5%。2013年上半年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率5.8%,11月为5.7%,处于近年较低水平。从工业出厂价格指数(PPI)来看,截至2013年年底,PPI已连续22个月同比负增长,凸显当前市场需求疲软、企业订单萎缩、行业去库存化持续的严峻现实。
服务业方面,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发展空间大,但发展难度也大。中国城市处于粗放发展阶段,土地扩张速度快且利用率低,大量二三线城市人口密度较低,不利于形成服务业发展需要依赖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基础,服务业较快发展难度较大。
2)产能过剩
目前,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中最为突出和亟需解决的问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以及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都出现产能过剩。2012年底,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1.9%、73.7%、73.1%和75%,低于国际通常水平。由于地方保护和缺乏有效退出机制,过剩产能调整进展缓慢。短期内,产能过剩矛盾难以解决。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9月份对3545家企业所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67.7%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
产能过剩现象,不仅使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效率低下,而且产品供过于求容易引起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引发产品价格回落、库存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甚至亏损倒闭,增加银行坏账率及信贷风险,最终影响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3)财政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地方债方面,债务增长较快,风险有所上升。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总负债17.9万亿元。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58万亿元,比2010年底增加3.87万亿元,年均增长19.97%。部分地方债务负担较重,截至2012年底,有99个市级、195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2010年为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同时,31个市级、29个县级政府借新还旧率超过20%(2010年为22个市和20个县级政府)。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截至2012年底,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为3.49万亿元,占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9.36万亿元的37.23%。地方债务短期偿付压力较大。截至2013年6月,在全部地方政府债务中,将于2013年12月底、2014年以及2015年到期的债务占比62%。
在地方债务风险未排除的情况下,2013年各地继续推出大规模投资计划。地方新一轮投资计划可能会带来的高负债和金融风险需要警惕。从目前已公布数据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20万亿元。如四川省公布2013-2014年计划实施的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额4.26万亿元,相当于四川省2012年GDP(23849.8亿元)的1.79倍,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421.3亿元)的17.59倍。浙江省计划2013-2017年的重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万亿元。
在影子银行方面,存在着潜在系统性风险。在银行表外,影子银行体系大致存在着三类主要融资形式,一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等提供的贷款;三是民间借贷。影子银行风险主要表现为:①追求高收益,在社会平均利润率较低,以及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资金越来越向政府部门和房地产行业倾斜,助长地方债务和房地产泡沫风险;②由于缺乏规范性、透明度及必要监管,发生危机的几率增大;③资金来源短期性与资金投放长期性造成的期限错配,导致的流动性风险会随着影子银行的规模扩大而增加,威胁金融体系稳定。
图12010-201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下同
在房地产方面,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目前房地产市场呈分化发展态势。一方面,一、二线城市商品房需求旺盛,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继续累积,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不断上升,远远超出居民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地方政府不断推出土地供应,吸引开发商加大投资,但城市发展相对较慢,对人口的聚集效应不强,特别是对投资性、改善性购房者的吸引力有限,楼市销售缓慢,出现了严重过剩局面,部分城市房价出现连续下跌。一旦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普遍出现衰退,将可能引发房地产系统性风险,并引起融资平台偿还困难、金融机构资金链断裂等连锁反应。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