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制造业快速发展使得对石油等能源消费急剧增加,以住宅、汽车、家电等消费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对资源消耗增大,石油进口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高达1.227亿吨,增长34.8%,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40%。由于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实质性转变,高耗能产业比重过高,单位能耗的GDP产值过低,因而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
同时,我国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贸易方式单一,定价机制僵硬,市场反应滞后。因此,高油价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冲击。
1、高油价抑制经济过快增长势头,增加经济走向的变数。
2004年,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将增加我国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多部门模型测算,2004年国际原油年均价上涨10美元,涨幅约34%,导致我国GDP增速放缓约0.4个百分点。高油价对我国经济增速的影响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但是,国际油价作为重要的经济变量,异常大幅波动必然增加宏观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加大我国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2、高油价加剧潜在通胀压力,加大调控政策操作的难度。
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抬升国内能源价格,并使以石油为能源或原材料的相关行业的价格上扬,形成新的涨价因素。根据模型测算,2004年国际油价上涨将推动我国CPI上涨0.8个百分点。这一结论与国际能源署、OECD经济部和IMF经研究部合作研究的成果基本一致。但是,考虑到目前我国价格传导具有明显的衰减效应,对CPI的实际影响程度可能小于0.8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仍处在非常敏感的关键时期。虽然2004年推动消费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食品价格在2005年涨幅有所放缓,但是水、电、气、旅游门票等公共产品以及服务价格的上涨不容小视,铁矿石等资源产品价格大幅飙升。在这种背景下,高油价将形成较为强烈的通胀预期,并产生一定的潜在通胀压力,明显加大了政策调控的难度。
3、增加外汇开支,加大外汇平衡压力。
据统计,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276.3美元,比2003年增长27.1%,每吨上涨了58.9美元;成品油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244.1美元,比2003年增长17.6%,每吨上涨了52美元。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达到12272万吨,成品油3788万吨,出口原油549万吨,成品油1146万吨。因此,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因素直接导致我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外汇82.8亿美元。而且,2004年我国仅石油这一种产品的进口就造成超过378.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给我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
4、恶化我国外部经济环境。
持续两年多的高油价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使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个百分点,欧盟委员会已将2005年欧盟地区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1.6%。欧盟经济和货币事务执委阿尔穆尼亚认为,如果油价过长时间停留在每桶40至50美元的高位,将使欧盟经济增长率减少0.3个百分点。虽然截至目前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尚未造成巨大冲击,但是,高油价肯定会阻碍世界经济前进的步伐,对此应保持高度警惕。目前,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已经出现了减速的迹象,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外部需求,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
国际油价大幅飙升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目前的高油价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做这种判断,主要是依据以下因素。首先,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期,形成这种增长的基本元素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增长的动力将长期存在;其次,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有助缓解中国石油市场的紧缺现状,缓解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第三,目前我国企业的效益比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化部分高油价带来的成本压力;第四,目前的石油价格上涨是各种偶然因素对接而成的结果,不具有长期性特征,油价将会回落到一个较适宜的价位;第五,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消费量最大,所占的比重达到70%,石油约占23%,不具主导力量。
二、对当前油价水平的认识
2005年以来,大涨两年的国际油价依然在每桶50美元的高位徘徊,在此压力下,国内成品油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6次上调。正确理解当前的油价水平,对评判油价给我国宏观经济、相关行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至关重要。
1、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小于国际油价,对石油定价机制非议较多。
考虑到油价可能对经济运行、下游相关行业以及消费者的压力,我国成品油价格上调往往滞后于国际油价的变动,且幅度较小。目前,国际油价连续攀升,接近每桶60美元的历史高位,与2004年同期比上涨了60%左右,而国内成品油零售价虽然2004年以来连续上调了6次,但以93号汽油为例,仅上涨了22.5%,这也低于纽约汽油价格30%多的涨幅。因此,从涨幅来看,国内成品油价格不仅低于国际油价,而且也普遍低于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的涨幅。
面对不断窜升的国际油市,国内绝大多数人认为上调成品油价格是必要的,但是对于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各行业、各部门的苦乐不均人们非议较多。
目前,我国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是沿用2001年制定的标准,汽、柴油零售价实行政府指导价:即国内汽、柴油价格与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挂钩,当三地市场价格平均涨跌幅超过一定程度,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并公布零售中准价。这一定价机制导致国内油价没有真正与国际接轨,对国际油价反应滞后,不能反映生产商的成本,不能反映国内真实供需关系,定价离市场化太远。同时,机械、滞后的油价形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
表现在:一是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零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则更长,所调价格时过境迁。
二是机械接轨,忽视世界各地成品油销售消费结构、习惯、季节变化及需求与国内市场不尽相同的事实,造成产品比价不尽合理。目前除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外,全国成品油社会批发经营单位有二千多家,也很难全面地对市场状况做出判断。
三是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致使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
四是在这种机制下石油垄断企业可以利用垄断地位和定价权,挤压下游企业利益,排挤下游的竞争者。
五是垄断造成石油进口的悖论。由于石油企业垄断着国内市场,每当油价大幅上涨时,石油企业利润随之同步上升,因而国际油价越高越有进口动力,而在国际油价较低时进口石油动力不足。从而出现油价越高越买的怪现象,直接损害了我国的整体利益。
2、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对油价的承受力小于主要发达国。
仅就中国成品油价格同国外直接比较的意义不大。这不只是因为油价中是否含税或是养路费等价格构成问题,更主要是油价在各国之间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考虑到居民收入水平、购买力平价、汇率等因素,油价的高低就变得非常复杂了。简单的说,同样是每升4元钱的汽油,高收入的人并不会觉得贵,可低收入者就会感觉吃不消。
再从国际间来看,美国人均GDP高达3.5万美元,日本也有3.3万美元,而我们仅有1200美元。也就是说,我国居民的收入油价比是非常低的,因而我们对于高油价的承受能力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此外,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重化工业全面发展以及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一方面是石油消费量在大幅增长,2003年,我国成为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另一方面是价格在持续攀升,国际油价已经连续两年多持续快速攀升。因此在我国直接感受到的油价压力要比国外大得多。
3、油价名义看较高,实际看不算过高。
从现价来看,每桶接近60美元的国际油价已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剔除价格因素后,实际油价远未达到历史最高价位。据有关专家估计,如果考虑到价格因素,油价只有达到90美元每桶以上,才可能达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再考虑到近两年美元大幅贬值的因素,目前的油价水平将会更低。以现在美元和欧元1.3∶1的比价计算,60美元每桶的石油价格相当于约46欧元。考虑到2002年美元和欧元的比价为1∶1左右,石油实际价格的涨幅并没有那么惊人。
但是,对我国而言不论名义还是实际上,油价上涨的压力都是比较大的。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原油价格同国际接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国内原油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国内价格并未能有效反映国内石油供求状况,因而国际油价的上涨直接传导到国内。
其次,人民币同美元挂钩,2002年以来美元的大幅贬值,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大幅缩水,加大了油价上涨的压力。再次,我国原油消费和进口的增速非常快、增量非常大。目前,我国原油消费增长在10%以上,消费增量占到世界原油消费增量的1/3左右,进口增长在30%左右。
4、宏观看不高,微观看较高。
近两年来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仅就外汇支出来看,2004年,因为涨价因素我国进口原油多支出外汇高达82.8亿美元。但是,高油价并未造成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的逆转,并未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经济继续保持了9.5%的较快增长速度,而通货膨胀为3.9%,处在正常范围之内。因而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经济对高油价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承受力,油价不算高过了头。但从微观来看,以石油为原料或能源的相关行业、运输、出租以及有车族而言,这两年只升不降的油价明显加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