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05-200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全国性银行篇

■从整体上看,2004年至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使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工行、建行、交行达到了10%的稳健水平,但距国际活跃银行12%的资本充足率还有很大的差距。



  ■近些年,中国政府曾对国有银行系统采取了三次重要的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解决了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和沉重负担,但国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有赖于其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和公司治理的提升。从股份制银行看,交行、招行、民生、兴业、浦发一直保持着较低的不良率水平(低于3%)。



  ■过高的贷款集中度是银行资产安全的巨大隐忧。整体上,全国性银行对监管部门制定的两个指标都执行得较好。四大行中,农行十大客户比例超标,这主要源于农行尚未进行股改,资本金严重匮乏。股份制银行中光大、广发、深发展超标。



  ■在呆坏账大量剥离,财务费用大幅下降后,中行、建行2005年度盈利大幅增长,2005年度预期资产利润率分别高达1.56%和1.39%。股份制银行中,招行的盈利水平相对突出,预期资产利润率高达0.96%,另外民生、中信、兴业、浦发较高,接近0.8%。



  资本状况



  按照银监会的规定,2006年底之前,所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4 %。在此情势下,资本金约束将成为各家股份制银行进一步实现规模扩张的瓶颈,并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市场竞争和盈利能力。



  从整体上看,2004年 ~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使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工行、建行、交行达到了10%的稳健水平,但距国际活跃银行12%的资本充足率还有很大的差距。据中诚信估计,2003年初,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水平能够达到全球标准的银行资产占全部银行资产的比例只有0.56%,但是到2004 年底,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的资产占比达到了47%以上。我们估计,在2005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内,随着交行、建行、中行、工行IPO相继上市,农行、广发行及城商行的改革和财务重组取得进展,整体银行经营业绩的提升,这一比例还会有显著的提升。



  但我们注意到,资本严重不足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的突出问题,按照2004年银监会颁布的新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从资本中剔除专项准备、其他准备及当年利润等传统项目,并且对尚未提足的贷款损失准备也从资本中扣减,同时不考虑国内外风险资产发生变动的情况,要使整体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最低要求,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依然很大。因此,要达到监管部门要求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补充资本金缺口。



  就股份制银行而言,缺少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补充渠道相对有限,如果资本约束与业务发展不能有机结合,将面临愈来愈大的资本瓶颈。8%的监管标准的硬约束,逼迫着股份制银行在2005年开始进行力度较大的业务转型。从资本充足率情况看,较早进行战略转型的招行已凸现优势。尽管其规模扩张仍相对较快,但资本充足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水平。交行在2005年完成IPO在中国香港上市后,资本充足率高达11.52%,国际融资市场的便利,为交行今后数年业务高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信银行于2005年年底获得集团注资,资本充足率上升至8.18%,达到了监管标准。由于中信集团强大的谈判能力为银行未来上市、资本金补充提供了强大支撑,我们对中信未来数年业务发展持乐观态度。



  浦发、民生、兴业、华夏都是绩效不错的银行,浦发在2006年有A股增发计划;民生计划发行46亿元混合债并可能赴中国香港上市,寻求补充资本金的长效机制;华夏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稍高,2006年还有发行次级债的空间。此外,一旦德意志银行参股完成后还能获得资本金支持;作为非上市银行的兴业银行,资本压力显然要大得多,目前可用的资本金补充渠道基本都已用足。在未来数年中,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愈发激烈,扩张资产规模,尽可能地扩大市场份额,仍然还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因此,尽快在境内外上市,建立起可持续的资本金补充渠道,是一个相当迫切的任务。



  在三家资本未达标的股份制银行中,光大的前景较为明朗,清产核资完成后,2006年若能顺利完成汇金注资和引入外资银行,各项指标会有质的改观;广发行重组究竟花落谁家,究竟算中资行还是外资行,目前还是未定之数;比较起来,我们对于深发展的情况要多担忧一些,2004年新桥入主深发展后,历时近两年的整合,依然没能为深发展找到成功的资本金补充的解决方案。



  资产质量



  近些年,中国政府曾对国有银行系统采取了三次重要的措施,以降低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和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充实资本金。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并接受了工、农、中、建四大行剥离的1.4 万亿元不良资产。四大行以这些不良资产换取了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此举提高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但没有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2004年和2005 年政府先后又对中行、建行和工行采取了第二次财务措施,从中国外汇储备中先后拿出600亿美元注入三家银行,总共剥离7300 多亿元可疑类贷款和核销4500亿元损失类贷款。上述政府对国有银行的救助,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国有银行的资产质量,解决了国有银行的历史包袱和沉重负担,但国有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有赖于其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和公司治理的提升。



  从股份制银行情况看,交行、招行、民生、兴业、浦发一直保持着较低的不良率水平(低于3%),其中浦发行针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开始调整信贷结构,不良率较2004年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中信2005年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很大,不良率由2004年的8%大幅下降至2005年年末的3.87%;广发和光大的不良资产的历史问题处理,有待2006年重组工作的进展;深发展的不良贷款问题还没有获得质的进展,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目前仍陷入僵局。



  准备金覆盖率反映了银行对抗坏账风险的能力。由于准备金计提直接影响着经营利润,不同银行由于所面临的情况不同,目前在准备金计提上采用的标准不尽相同。从公布准备金计提标准的银行来看,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准备金计提标准要略高于监管要求,反映了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其他几家银行则都与监管标准保持一致。



  从整体上看,股改相对靠后的工行显然对不良资产处置得更为彻底,拨备覆盖率达到100%,为未来数年的业绩稳步提升减轻了压力,创造了条件。而股改相对靠前的建行和中行未来几年拨备补充的压力要大许多。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对工行今后几年发展持乐观态度。股份制银行中,招行、浦发、民生一直保持拨备覆盖在100%以上,是未来业绩平稳增长的重要保障。兴业2005年拨备计提上升很快,年末达到了120%。而其他银行拨备的压力显然很大。



  一般来说,过高的贷款集中度是银行资产安全的巨大隐忧。为此,监管部门制定了两个指标,最大的单一客户贷款额不能超过银行净资产的10%,前十大客户贷款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50%。整体上,全国性银行都执行得较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十大客户比例超标,这主要源于农行尚未进行股改,资本金严重匮乏。股份制银行中光大、广发、深发展超标,与这些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相对应。此外,兴业行十大客户比例略高于监管标准。



  从贷款的行业投向结构上看,各大银行表现出较明显的顺周期特征。近年来,房地产、制造业、通讯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长较快,对资金的需求相对旺盛,各大银行的贷款也大都集中在了这些行业上。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行的贷款行业结构相对合理;股份制银行中,招行的贷款行业结构最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贷款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受宏观景气度影响较大的制造业贷款在16%左右,仅相当于其他银行的一半;而较低风险的交通、能源、通信行业贷款占较大;招行在近年来增长过快的房地产建筑业上的信贷配置相对谨慎,仅为7.3%,较好地控制了潜在风险。此外,目前违约率相对较低的零售贷款,各大银行近几年发展较快。但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年到5年。我国个人住房信贷业务是最近4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开始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时期。这两个因素迭加在一起,住房按揭不良贷款的增加,在今后几年很可能会集中爆发。



  盈利能力



  从足额计提拨备后的资产利润率分析,随着呆坏账大量剥离,财务费用大幅下降后,中行、建行盈利2005年度大幅增长,2005年度预期资产利润率分别高达1.56%和1.39%。股份制银行中,招行的盈利水平相对突出,预期资产利润率高达0.96%,另外民生、中信、兴业、浦发较高,接近0.8%,而光大、广发、深发展因受大量不良资产拖累,严重影响了其盈利指标。



  费用控制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资产费用率分析,各家银行差异不大,四大行中,农行营运费用较高,管理绩效较差;股份制银行中,深发展问题较重,兴业费用控制能力相对较强。



  中国的金融体制是一种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体制,银行贷款在社会全部融资中的比重在80%以上。这种金融体制和融资格局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难以有大的转变,这也造成了中国银行业主要盈利来自于贷款利差收入。据中诚信统计,中国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仅占其收入总额的19%左右,而国外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例达到35%以上。在中国银行业现有的资产结构中,信贷资产一般占85%左右,利差收入在总收入结构中占90%以上。



  在这种经营发展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通常要受到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股东投资回报期望等因素的约束。从长期看,依靠现有的经营结构来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实施结构调整是商业银行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发展战略转型、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从收入结构上分析,由于各家银行年报中披露的中间业务统计口径不一,缺乏比较基准。故此,我们统一选取中间业务的主要项目-净手续费和佣金收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团体保险整体市场规模较小 但行业需求增长迅速且产品体系逐渐丰富

我国团体保险整体市场规模较小 但行业需求增长迅速且产品体系逐渐丰富

从整体保险市场来看,团体保险市场规模较小,但从市场销售额来看,消费者对其需求增长迅速。我国团体保险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大态势,中国团体保险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478.26亿元上升到2024年的2164.49亿元。

2025年03月28日
我国信用卡“吃香”时代渐远 行业供给持续过剩 将进入存量经营时代

我国信用卡“吃香”时代渐远 行业供给持续过剩 将进入存量经营时代

近两年,我国信用卡行业发卡量及交易规模均不断缩水,持卡量、刷卡额萎缩,不良率上升,并且有加速恶化势头。在内忧外患业绩萎缩下,我国信用卡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各大银行纷纷出台多项措施,如发布联名卡、与京东、蚂蚁等互联网企业合作,与高铁、飞机、美团等交通、生活场景企业合作,但效果仍然欠佳。

2025年03月24日
“以旧换新”推动我国“无废城市”万亿市场加速扩张

“以旧换新”推动我国“无废城市”万亿市场加速扩张

而后2016年初疲软低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反弹,再生资源价格回暖,再生资源总值持续升高。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十个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3.76亿吨,与2022年相比有所增长,同比增加1.5%,再生资源市场空间广阔。

2025年03月07日
全球气象服务行业正展现出强大增长潜力 国内市场毛利率较高、但净利率较低

全球气象服务行业正展现出强大增长潜力 国内市场毛利率较高、但净利率较低

气象服务是以气象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从广义上讲,就是要促进气象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气象产品,包括公益性气象服务产品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产品。狭义上则是指围绕市场需求,按市场机制推动气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即发展商业性气象服务。

2025年02月18日
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已形成闭环生态系统 企业需加强供应链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已形成闭环生态系统 企业需加强供应链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025年02月12日
我国旅行社行业市场供给显著修复 且竞争愈发激烈下整体利润不断缩水

我国旅行社行业市场供给显著修复 且竞争愈发激烈下整体利润不断缩水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42.37亿,比上年同期增加5.63亿,同比增长15.3%,较上年同期增速(75.5%)放缓,恢复至2019年同期国内旅游总人次的92.2%。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4.3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66万亿元,同比增长17.9%,较上年同期增速114.4%。

2024年12月16日
我国消防报警系统应用愈发广泛 市场需求快速扩大 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我国消防报警系统应用愈发广泛 市场需求快速扩大 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近年来,受到政策、城镇化进程以及消防意识逐步提高等多重驱动因素的影响,我国消防报警系统行业的保持稳定发展,2023年消防报警系统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02.97亿元,2024年上半年229.74亿元,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2024年12月09日
绿色甲醇成全球能源转型焦点 技术及资金优势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绿色甲醇成全球能源转型焦点 技术及资金优势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2022年前国内,并未有规模化绿色甲醇项目投产,初步推算,2019-2021年中国绿色甲醇产量主要集中的实验室和试产阶段,产量较小。

2024年11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