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宏观经济第三季度情况及未来走势分析

一、 宏观经济第三季度分析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了第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总体上说,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且结构不尽合理;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部分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回落较多。具体地来看:1、经济增速超过预期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6275亿元,同比增长9.4 %,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0%;第二产业增长11.1%;第三产业增长8.1%。分季度看,第一、二、三季度分别增长9.4%、9.5%和9.4%,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2、农业生产总体趋好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夏粮总产达到1063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1%;早稻总产量318亿公斤,比上年减产1.3%;晚稻、玉米等秋收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有望继续增加。全年粮食生产将再获丰收。畜牧业、渔业发展势头良好。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长速度是6.7%,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速度是3.9%。



  3、工业生产增长平稳。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450亿元,同比增长16.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1.3%,集体企业增长11.9%,股份制企业增长17.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6.2%。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6.9%,轻工业增长14.9%。分主要产品看,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0.2%,发电量增长13.4%,钢材增长25.8%,汽车产量增长10.0%,其中轿车增长17.7%。前三个季度,产销衔接仍然保持了较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6%,与上年同期持平。



  4、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稍有回落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8741亿元,增长27.7%(9月份7591亿元,增长29.4%),回落2.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0378亿元,增长22.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9月份1458亿元,增长21.9%)。与此同时,煤炭、石油和铁路等行业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76.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31.3%,铁路运输业增长41.1%。



  5、消费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81亿元,同比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实际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3%,汽车类增长13.1%。



  6、通货膨胀趋于温和



  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比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继续处于温和上涨的状态。从构成看,食品特别是粮食价格涨幅趋缓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前三季度,食品价格上涨3.3%,同比回落7.6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9%,回落26.5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5.6%,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其他类商品价格大多基本稳定或略有下降。前三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2%。



  7、外汇储备剧增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0245亿美元,同比增长23.7%,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3.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464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1亿美元,增长16.0%。进出口相抵,顺差6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有所下降。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13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实际使用金额只有432亿美元,下降2.1%。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7690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591亿美元。



  8、居民收入增幅较大



  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02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50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1.5%。



  二、 金融第三季度走势分析



  第三季度,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节货币供应,取得明显效果,金融运行平稳。



  1. 货币供应量增速较大



  2005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8.7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2个百分点,比8月末高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2.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今年1-9月累计净投放现金805亿元,同比多投放26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增长幅度高于预期目标。



  2. 存款增速仍然较大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1%。今年前9个月人民币各项存款累计增加3.7万亿元,同比多增9620亿元。9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782亿元,同比多增2225亿元。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57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月外汇各项存款增加27亿美元,同比少增40亿美元。9月份外汇各项存款下降36亿美元,同比多下降 46亿美元。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为3.96%,比去年同期上升0.3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下降1.29个百分点,比上月提高0.15个百分点。



  3.贷款增速亦较大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20.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1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幅比去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末低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



  今年前9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96万亿元,同比多增1636亿元。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1496亿美元,同比增长12.4%。1-9月份外汇各项贷款增加162亿美元,同比多增加4亿美元。9月份外汇各项贷款下降4亿美元,同比多下降6 亿美元。



  4.市场化利率基本平稳



  1-9月银行间市场利率基本平稳。9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51%,比去年同期低0.79个百分点,比上月高0.0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15 %, 比去年同期低1.05个百分点,比上月低0.04个百分点。



  三、 未来的经济走势分析



  1.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



  目前经济的结构持续在恶化,反映在内部,在于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消费对于GDP的贡献率越来越低。尽管消费增长较快,但是由于居民储蓄增长迅猛,此导致未来消费形势仍不明朗,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不足。在外部,经济的结构失衡反映在贸易顺差对于经济的贡献率增长过快,内需增长严重不足,此带来外汇收支不平衡,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通货紧缩压力增加。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0.9%,是两年以来的新低,进入国际认定的通缩标准边缘?2%以下为未走出通缩。统计显示,目前全社会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持续增长到历史最高水平,直逼55%,而消费所占的比重却达到今年新低。在第一、第三产业的增幅远低于第二产业时,第一产业(农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历史新低,分别只有12.7%、30%。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超过55%。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分析报告指出,预计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将超过55%,2006年将可能进一步接近60%,这是一个必须立即引起我们十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的问题。而外贸顺差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需减弱的问题。



  从一到三季度,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和施工在建项目的总投资的增长幅度都在28%左右,这个先行指标也预示着工业生产投资的增幅不会有大的回落。说明投资占GDP比重,对GDP的贡献仍将很大。



  2. 第四季度仍然会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发展趋势



  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三季度经济增长依然强劲,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预期,达到了9.4%的增长速度,超过很多国际大投行的估计及国内一些权威机构的估计,说明相关的经济的紧缩政策效果甚微。通货膨胀然维持在较低增长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通过主要的统计数据及经济运行状况来看,显示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格局并未改变。



  快速增长的投资、强劲的出口以及平稳增长的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这种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仍会持续。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艰巨。



  虽然国家今年一直进行宏观调控,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但9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高达29.4%,持续走高,显示很大一部分投资动力来自民间和社会,而这部分的投资是政府难以用行政的手段进行控制的。受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高增长态势四季度仍会持续。



  高盛和雷曼兄弟这两家国际投行相继调高了中国今年和2006年GDP的增长预期。  高盛将中国今年的GDP增长预期从9.2%调高至9.4%,同时对明年的增长也持乐观态度,从8.5%调高至9.2%。雷曼兄弟也将2005和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分别从9.0%和8.0%调高至9.2%和8.7%。



  3. 消费对经济的长期拉动作用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总经理Jonathan Garner在沪发布其新作《中国消费者的腾飞》,指出未来十年中国的消费市场将急速增长,消费的增强加上汇率的稳步上升,将给以美元计的中国消费带来18%的年增长率,这种增长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到2014年,中国消费市场在全球市场的比例将达到11%,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而2004年中国的排名仅为第七,在全球消费市场的比例也只有3%。



  我国正试图使经济增长模式从单纯的出口拉动向出口、内需两方面促进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团体保险整体市场规模较小 但行业需求增长迅速且产品体系逐渐丰富

我国团体保险整体市场规模较小 但行业需求增长迅速且产品体系逐渐丰富

从整体保险市场来看,团体保险市场规模较小,但从市场销售额来看,消费者对其需求增长迅速。我国团体保险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大态势,中国团体保险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478.26亿元上升到2024年的2164.49亿元。

2025年03月28日
我国信用卡“吃香”时代渐远 行业供给持续过剩 将进入存量经营时代

我国信用卡“吃香”时代渐远 行业供给持续过剩 将进入存量经营时代

近两年,我国信用卡行业发卡量及交易规模均不断缩水,持卡量、刷卡额萎缩,不良率上升,并且有加速恶化势头。在内忧外患业绩萎缩下,我国信用卡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各大银行纷纷出台多项措施,如发布联名卡、与京东、蚂蚁等互联网企业合作,与高铁、飞机、美团等交通、生活场景企业合作,但效果仍然欠佳。

2025年03月24日
“以旧换新”推动我国“无废城市”万亿市场加速扩张

“以旧换新”推动我国“无废城市”万亿市场加速扩张

而后2016年初疲软低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反弹,再生资源价格回暖,再生资源总值持续升高。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十个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3.76亿吨,与2022年相比有所增长,同比增加1.5%,再生资源市场空间广阔。

2025年03月07日
全球气象服务行业正展现出强大增长潜力 国内市场毛利率较高、但净利率较低

全球气象服务行业正展现出强大增长潜力 国内市场毛利率较高、但净利率较低

气象服务是以气象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从广义上讲,就是要促进气象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气象产品,包括公益性气象服务产品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产品。狭义上则是指围绕市场需求,按市场机制推动气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即发展商业性气象服务。

2025年02月18日
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已形成闭环生态系统 企业需加强供应链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已形成闭环生态系统 企业需加强供应链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025年02月12日
我国旅行社行业市场供给显著修复 且竞争愈发激烈下整体利润不断缩水

我国旅行社行业市场供给显著修复 且竞争愈发激烈下整体利润不断缩水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42.37亿,比上年同期增加5.63亿,同比增长15.3%,较上年同期增速(75.5%)放缓,恢复至2019年同期国内旅游总人次的92.2%。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4.3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66万亿元,同比增长17.9%,较上年同期增速114.4%。

2024年12月16日
我国消防报警系统应用愈发广泛 市场需求快速扩大 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我国消防报警系统应用愈发广泛 市场需求快速扩大 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近年来,受到政策、城镇化进程以及消防意识逐步提高等多重驱动因素的影响,我国消防报警系统行业的保持稳定发展,2023年消防报警系统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02.97亿元,2024年上半年229.74亿元,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2024年12月09日
绿色甲醇成全球能源转型焦点 技术及资金优势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绿色甲醇成全球能源转型焦点 技术及资金优势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2022年前国内,并未有规模化绿色甲醇项目投产,初步推算,2019-2021年中国绿色甲醇产量主要集中的实验室和试产阶段,产量较小。

2024年11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