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近期英国经济基本走向调研

今年5月初,英国大选结束。布莱尔首相重新组阁并由英女王发表新政府施政纲领。在工党8年连续任期内,英国经济保持了稳增长、低物价、高就业、福利改善的运行态势,为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从未有过的经济持续增长期。英国是近年来唯一未陷入衰退的西方经济大国。



  英国经济四大宏观调控指标如下:2004年英国经济增长3%,今年一季度增长2.1%,二季度增长1.7%,预计全年增长2.5%,2006年增长2.3%。今年6月份消费者物价2%,零售物价指数2.9%,预计明年分别为1.9%和2.4%。2004年四季度登记失业人数86万人,失业率4.7%。今年5月份经常项目逆差280亿英镑。



  一、经济基本层面良好



  英国财政大臣布朗在其任内第9次财政预算报告指出,英国经济已连续52个季度增长。1997至2004年,英国经济年均增长2.7%。2005年英国民间投资、消费和国内需求将分别增长4.5-5%、2.25-2.75%和3-3.5%。2005年英国出口贸易增长6%以上。



  二、物价和利率“一高一低”



  1997年以来,英国维持了物价和利率的历史最低点。即使受到国际石油价格翻倍、工业原材料上涨50%以及金属品价格上涨70%的影响,2004年英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也仅增长1.25%。但进入2005年后,英国物价开始上扬,3至5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为1.9%,6月份为2%,直抵英格兰银行控制的目标,达到了7年来的最高点。1997至2004年,基本利率和抵押贷款利率平均水平分别为5.3%和6.1%,几乎为1979年至1997年的(10.4%和11.4%)一半。1997年以来的抵押贷款利率水平比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的任何7年期间都要低;基本利率水平比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的任何7年期间也要低;物价水平比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任何7年期间都要低。



  三、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齐递减



  “911事件”以来,英国用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预算增长1倍,2004年又增拨1.05亿英镑用于反恐。布朗认为,维持英国经济周期的财政赤字应为375亿英镑。2004财年英国财政赤字为340亿英镑,随后若干年将分别降至330、290、280、240和220亿英镑,2004财年财政赤字占英国经济的比例为2.9%,随后若干年分别将降至2.7%、2.2%、2.0%、1.6%和1.5%。与此同时,英国在借钱投资的同时,保持债务率处于降低水平。2004年英国债务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为34.3%,随后几年将分别为35.4%、36.2%、36.8%、37.0%和37.1%,这些比例都将处于40%以下的“可持续投资规则”规定的水平。



  四、制造业积重难返



  制造业占英国经济的17%,但一直是英国经济的“软肋”。今年一季度英国工业产出下降0.7%,其中3月份下降1.2%,为近3年来的最大降幅。7月份,英国制造业国内订单连续下降,采购经理人指数由6月份的49.6降至7月份的49.2,这是连续4个月低于50,标志着英国制造业出现收缩趋势。随着国内订单下降和国外竞争压力增大,在交通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同时,英国制造业将被迫压低产品出厂价。英国制造业一个奇特现象是,英国经济好转时,制造业无法从中受益,而英国经济下滑时,制造业却从中受累。



  罗孚汽车公司倒闭事件促使英国政府考虑制订制造业新战略。英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方面无法与国外竞争,新战略考虑提升英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集中于设计和创新。5月份英国组阁之初,贸工部一度改名为生产力、能源和工业部,就是使政府经济目标进一步明晰。



  五、以增加投入为切入点扩大就业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鼓励众多的中小企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确保英国在科技、教育、技能和企业等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推出了投资25亿英镑的10年科技发展框架,降低资本收益税率,鼓励单亲家庭和弱势群体提高就业能力。主要政策是科技企业的研发税费再检讨、大学孵化企业的税收障碍、设计基金、建立工业主导的科技论坛、促进建设科技城,对有一个孩子并单一收入的夫妇提供最低收入线,对兼职的单亲家庭提供每周199英镑的最低收入保障等。



  六、营造工作与生活互融的社会



  受传统民主影响,英国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生活质量。2005年实施的措施重点向领取养老金者、房产购买者和广大家庭倾斜,主要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调整燃油税子目,鼓励消费生化汽油。多途径筹集10亿英镑来缓解地方议会税收减少的压力。提高养老金最低标准即在现有基础上每周平均提高5英镑。领养老金者免费乘坐当地公共汽车。对小额个人储户免税,同时对低收入家庭实施储蓄便利计划。拨付1.2亿英镑为没有银行账户的家庭提供服务,包括面对面的理财、支持银行提供无利润的信贷以及社区提供免税服务。投入2.6亿英镑支持老龄事业,母亲孕产假由18周延长至26周,补贴由每周56英镑增至100多英镑,政府补贴支付孕产假工资等。



  七、经济隐忧不容忽视



  英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积极因素是资本投资增长、政府支出增加和出口回升。目前英国内消费需求已小幅下降,物价指标逼近2%的目标值也使经济增长空间缩小。房产市场价格低迷形成的财富效应比较明显。出口扶持资金削减使英国出口商海外办展参展的机会减少。这都意味着今年英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7月初伦敦恐怖事件发生后,消费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房地产业更是雪上加霜,预计英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将难以实现英国财政部的预计目标。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团体保险整体市场规模较小 但行业需求增长迅速且产品体系逐渐丰富

我国团体保险整体市场规模较小 但行业需求增长迅速且产品体系逐渐丰富

从整体保险市场来看,团体保险市场规模较小,但从市场销售额来看,消费者对其需求增长迅速。我国团体保险市场规模呈逐年扩大态势,中国团体保险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20年的1478.26亿元上升到2024年的2164.49亿元。

2025年03月28日
我国信用卡“吃香”时代渐远 行业供给持续过剩 将进入存量经营时代

我国信用卡“吃香”时代渐远 行业供给持续过剩 将进入存量经营时代

近两年,我国信用卡行业发卡量及交易规模均不断缩水,持卡量、刷卡额萎缩,不良率上升,并且有加速恶化势头。在内忧外患业绩萎缩下,我国信用卡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各大银行纷纷出台多项措施,如发布联名卡、与京东、蚂蚁等互联网企业合作,与高铁、飞机、美团等交通、生活场景企业合作,但效果仍然欠佳。

2025年03月24日
“以旧换新”推动我国“无废城市”万亿市场加速扩张

“以旧换新”推动我国“无废城市”万亿市场加速扩张

而后2016年初疲软低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反弹,再生资源价格回暖,再生资源总值持续升高。2023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十个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3.76亿吨,与2022年相比有所增长,同比增加1.5%,再生资源市场空间广阔。

2025年03月07日
全球气象服务行业正展现出强大增长潜力 国内市场毛利率较高、但净利率较低

全球气象服务行业正展现出强大增长潜力 国内市场毛利率较高、但净利率较低

气象服务是以气象为主要对象的服务。从广义上讲,就是要促进气象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过程转化为气象产品,包括公益性气象服务产品和商业性气象服务产品。狭义上则是指围绕市场需求,按市场机制推动气象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即发展商业性气象服务。

2025年02月18日
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已形成闭环生态系统 企业需加强供应链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已形成闭环生态系统 企业需加强供应链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025年02月12日
我国旅行社行业市场供给显著修复 且竞争愈发激烈下整体利润不断缩水

我国旅行社行业市场供给显著修复 且竞争愈发激烈下整体利润不断缩水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旅游总人次42.37亿,比上年同期增加5.63亿,同比增长15.3%,较上年同期增速(75.5%)放缓,恢复至2019年同期国内旅游总人次的92.2%。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4.3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66万亿元,同比增长17.9%,较上年同期增速114.4%。

2024年12月16日
我国消防报警系统应用愈发广泛 市场需求快速扩大 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我国消防报警系统应用愈发广泛 市场需求快速扩大 竞争格局较为分散

近年来,受到政策、城镇化进程以及消防意识逐步提高等多重驱动因素的影响,我国消防报警系统行业的保持稳定发展,2023年消防报警系统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02.97亿元,2024年上半年229.74亿元,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2024年12月09日
绿色甲醇成全球能源转型焦点 技术及资金优势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绿色甲醇成全球能源转型焦点 技术及资金优势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2022年前国内,并未有规模化绿色甲醇项目投产,初步推算,2019-2021年中国绿色甲醇产量主要集中的实验室和试产阶段,产量较小。

2024年11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