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往往离不开对改革开放的趋势判断,因为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均离不开经济体制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看,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力度直接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这就是当前中国的国情。
观察宏观经济形势,人们常常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结论,这既涉及经济运行本身的客观状态,也与判断者的立足点、出发点相关联。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现状与走势,可概括为以下四点: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趋于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挑战和机遇伴随现代化进程。
一、经济持续增长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GDP突破了20万亿,同比增长10.7%。
2006 年的两位数增长发出如下信息:我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GDP已连续6年在8%-11%区间高速增长,即2001年8.3%、2002年9.1%、2003 年10%、2004年10.1%、2005年9.9%、2006年10.7%。如再向前推移,就会发现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15年GDP增长处于7% -11%之间,即15年的任何一年从未低于7%。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奇迹,仅此一点就应成为中外经济学家关注的重大课题。
当然,GDP高速增长并不一定表明科学发展,GDP就像一面镜子,左面看可以是仙女,它带来收入、税收、就业等,右面看可以是魔鬼,产生污染、浪费资源。理性判断应该是: GDP重要、单一(本身不表明质量)、关键在于科学引领。近期看主要靠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长期看关键依赖于科学的需求战略,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支撑。
2006 年的经济增长业绩与当年7月开始实施的宏观调控直接关联。正是这次调控,带来了GDP、工业、投资增速回落,货币信贷增长趋稳的“三落一稳”新态势,应该说此次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事实上,1992年以来的经济持续增长也与期中的4次宏观调控高度相关(3次过热性调控,即1996年、2004年、 2006年;1次过冷性调控,处于1998-2002年间)。从目前的经济运行看,2007年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9%。宏观调控的基本特征可表述为:(1)实施稳健的财政金融政策,是今年调控的基调。决策层要求: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调控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新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主动引导社会预期,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前后衔接、组合操作将是调控的主要手段。组合操作就是将互补乃至对冲的政策措施一起使用,以达到避免经济总体运行出现较大波动的目的。(3)重点调控产能过剩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将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进而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4)调控的力度取决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何时出台新的调控政策以及怎样进行政策组合,关键看经济运行情况。具体而言,就是要看实际经济运行和预定目标之间的偏离程度,保和压之间的均衡程度以及发展走势。
二、结构趋于优化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趋于优化”不等于已经优化,只是表明出现了向优化方向发展的势头,或者说在举国上下一致认同的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经济结构朝优化的方向迈步,并且与之相左的政策将果断地被中止。2006年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0%、粮食总产超过9800亿斤、新增就业超过105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和11%等等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结构趋于优化的状态。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结构不合理依然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其中,产业层次低和农村落后最为典型。如何解决这两大课题,将是2007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这里仅以产业层次变动略作分析。
从产业层次看,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用“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表述最为贴切,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的世界垂直产业化分工中令全球瞩目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实际上,这种发展模式可谓悲喜交加,意味着发展中的“落后”。落后之一:全部经济活动被置于产业链的中低端。落后之二:污染的集聚。落后之三:资源的过度消耗。落后之四:在国际市场上受制于人并低价竞争。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感悟,必须找到MadeIn China的转型之路,这就是在自主创新的征途上追求和打造世界品牌。现在决策层已引进“国家创新体系”理念,并把二次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概括为自主创新并全力营造社会氛围和推进扶持政策。应该说,这为MadeIn China转型创造出从未出现的大环境。然而,若从产业价值链提升看,自主创新只是手段,目标是塑造世界品牌。所谓高端产业、高技术含量、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支撑载体是世界品牌,如我们熟知的美国有通用、花旗;日本有松下、日立、丰田;德国有西门子、宝马、奔驰;韩国有三星、现代等。显然,自主创新是一条漫长的路,只有在这条路上诞生了世界品牌,它对产业的贡献价值才能真正显现。品牌是技术支撑的,品牌更需要精神的注入,其背后是消费者的认知、认同,一定情形下则是民族凝聚力之魂。每一位去过韩国的人均能从遍布韩国的“现代”中感受民族精神的震撼!其中最大的启迪是世界品牌需要全民族整体打造。
三、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分析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往往离不开对改革开放的趋势判断,因为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均离不开经济体制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看,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力度直接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这就是当前中国的国情。
2006 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可概括为:坚定目标,重点突破。2006年的前两年,改革的认识分歧较大。即使不谈方向、目标之争,仅就人们的心态而言至少存在 4种类型:一是害怕改革。多数存在于困难群体。以为凡改必损,诸如下岗职工面对企业改革,低收入者特别是贫困家庭面对教育、医疗、住房改革等。二是阻碍改革。担心深化改革将使其失去权利,其中一部分人属于在前期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群体,另一部分人则是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权利最后拥有者。三是淡化改革。认为改革容易引起麻烦甚至震荡,故在操作过程中,尽管场面上表现为高举改革的旗帜,甚至大谈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兼顾的发展战略,实际上,涉及体制改革之事能拖则拖。四是期盼改革。认为解决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部问题均离不开改革。“三农问题”突出、收入分配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公共产品短缺、权力制约不力、腐败现象严重,从根本上看,是改革不彻底所致。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央果断决策,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人代会的上海代表团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完全正确的,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体制保证”。自此,人们的观念、心态尤其是舆论环境均朝着有利于深化改革的方向整合,可以说,这是2006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绩。从具体操作看,涉及到: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在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投资体制;创建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为核心的金融体制;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财税体系;构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完善以五大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政企分开、转变职能的政府改革等10个方面。在一系列举措中,企业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最大的亮点。虽然不能说此项改革趋于完美,或者以为上市公司发展的所有问题得以解决,但作为基础性改革的初步成功,毕竟为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和金融市场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2007年改革开放如何推进?政府部门已明确指向:要针对造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宏观经济运行不稳定以及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性矛盾,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具体而言,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等。对于开放则要求: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要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总之,2007年依然是深化改革之年、提高开放水平之年。
四、挑战和机遇伴随现代化进程
我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是全过程的挑战。每一年的发展都是在迎接挑战中推进,2006年如此,2007年自然也不例外。挑战意味着矛盾甚至困境,诸如宏观调控面临的投资规模反弹、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失业率上升、收入分配问题突出、环保和资源消耗压力加大等等。其实,这些只是“表”,而不是“里”。更为深层的挑战则是上面提到的两大难题:产业层次低和二元结构。我国经济发展任重道远。如果从国际视野评价,只能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好在我们面临着种种发展机遇,如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势头不减;从国内看,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尤其是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