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以债券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业务快速发展,大中型企业客户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取短期流动资金或长期项目资金。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中型客户为贷款导向的信贷盈利模式将受到直接冲击,而以承分销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投资业务将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信贷稳步增长下的重要利润来源,这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改善当前商业银行以贷款利息收入为主的单一收入结构,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发展催生新的竞争环境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使得贷款市场、存款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各种利率价格的定价权逐步放开,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偏好进行资产方和负债方的定价,从而使得不同金融产品风险调整后收益的联动性进一步增强,市场套利空间在初期可能大量存在。同时,以债券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将受到直接融资市场的冲击,商业银行现有的以信贷收入为主的收入结构将受到冲击。
(一)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中、外资银行共生的时代即将来临,银行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以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为主体的国内各商业银行的收益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黄金市场等多元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空间。2005年1月央行发布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标志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深入,3月17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利率,并放开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利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利息收入和负债业务的利息支出影响将进一步加剧。过去那种一味追求资产负债规模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存款立行的指导方针(只考虑银行负债方的变化,而没有从资产负债收益相匹配的角度实现全行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必须尽快选择适当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建立以利率为主要变量,面向收益管理的精细化经营模式。
(二)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快速发展
2004年出台的资本市场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加速了以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为主线的金融市场改革发展进程。一年来,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措施陆续推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市场监管日趋规范。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逐渐建立,配合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各种适应不同投资者需求的金融市场投资产品竞相面世。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机构和个人对资产保值增值和专业理财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监管层在注重风险防范的同时,积极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机制开始建立。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的大量发行、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陆续推出以及高收益信托产品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利率限制,(银行代理企业客户可以在银行间市场融出资金获得高额收益,)推进了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进程,也使国内商业银行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传统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受到极大挑战。
同时,企业债、可转债扩容发行提高了债券融资的比重;企业短期融资券、商业银行次级债券、金融债券、证券公司债券和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的出台,丰富了债券市场品种,我国债券市场可能成为继信贷市场后的第二大融资市场。
二、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业务的冲击
(一)直接融资渠道的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更多优质的融资主体转而谋求通过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活动,对银行贷款客户结构和贷款规模的影响将日益明显。同时,由金融创新带动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混业经营的出现,对银行传统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将产生重大冲击,加快实现转型的任务十分迫切。
(二)金融市场的发展蕴藏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也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银行今后可以进入更多的金融市场领域,面对更广阔的终端客户群体。一方面,企业客户通过多渠道金融融资活动,壮大企业资本实力,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并有效分散间接融资风险,减轻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系统的压力;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利用金融市场建立资本的持续补充渠道,开展更多的业务创新。
(三)传统业务的转型、新兴领域的拓宽促使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将接受市场的考验,专业服务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客户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等因素将成为优胜劣汰的重要标准。
(四)业务创新的加剧和混业经营趋势的加速,必将对银行利率、信用、操作、道德等各种风险防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全行经营风险的水平,健全金融市场的业务流程、职责分工成为重要课题。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策略与措施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以债券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业务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面临变革,虽然商业银行将会继续发挥其贷款投放、资金清算等方面的功能,但其经营环境和方式将发生变化,不能及时和持续创新的机构势必被时代所淘汰。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背景下,贷款的增长速度将远远低于债券的增长速度,2005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债券余额增长9800亿元,而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长不到15000亿元,新增债券占新增贷款的比例为65.3%,为近年来最高水平。因此,尽管贷款仍然是我国企业和个人的主要融资来源,但其发展速度将远远低于债券市场,这从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更加重视资金业务等相关领域的战略发展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意识到过去传统的经营理念过于静态、被动,而通过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工具创新可达到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目的。如短存长贷问题,商业银行将脱离长期以来固守的从资产和负债结构考虑流动性问题的模式,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独有的特点为商业银行提供主动和动态的流动性管理,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在金融市场进行主动负债,如发行次级债券、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负债期限,减少或消除流动性风险敞口。在信贷风险控制操作上,商业银行还可以推进资产证券化,将较长期限的资产,特别是信贷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进行销售,从而降低商业银行整体资产的余期,优化存量资产结构,使存贷比达到国际大多数先进银行50%左右的标准。如果说商业银行是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创新的主要动力,则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将是未来我国金融创新的焦点。
此外,商业银行在多角度开展业务的同时,还要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和市场,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当前应深入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和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情况下,整体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要对未来可能成为利润主要来源之一的金融市场业务从内部机构人员设置、业务流程和机制等方面加大行内资源的配置力度;面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增速下降、直接融资市场加快发展的情况,要在保持传统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大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业务投入。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给传统业务带来的可能不是冲击而是机遇,传统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的结合有利于转变传统业务的经营模式,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形成各项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既然人民银行改革金融市场的方向和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都充分说明了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市场业务的重要性,那么主动出击可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一片崭新的发展空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