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是要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既是对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危机的反应,也是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变化作出的积极应对。我国以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资源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但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环境合理的承载能力构成了威胁。近年来,随着绿色消费市场的逐步形成,一些发达国家运用世界贸易规则提高涉及环境的技术标准,使我国农产品、食品、印染、服装等行业出口面临较大压力。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使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GDP翻两番,但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因此,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我国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场革命。从当前情况看,在推行循环经济中存在以下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是整个社会循环经济的意识还较薄弱。受多年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决策层和企业界对实施循环经济认识不足,自觉性不够。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着传统的发展观。有的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强调“先发展,后规范”,片面追求局部和眼前经济规模的扩张,严重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二是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还很不完善。实施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但从目前情况看,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多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和地方在循环经济方面的专门立法还很少,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义务规定尚不明确,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很不适应。
三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和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占一次能源的67%。以山东省为例,原煤消耗占一次性能源达80%。造纸、酿造、化工、电力、建材、冶金、机械、化工等污染型重工业比重偏高,导致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虽几经关停并转,但仍有草浆造纸企业40余家,其排放的主要污染物COD占全省工业的51.4%。火力发电企业年排放二氧化硫、烟尘,分别占全省排放量的62.7%和37.7%。水泥企业中,回转窑水泥产量仅占18.1%。全省水泥企业吨水泥平均排放粉尘达9000多克(世界先进水泥生产工艺只有约300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给山东省发展循环经济带来极大压力。
针对上述问题,对下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运用各种手段和传媒传播,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使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群众中深深植根,使生态文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通过专题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宣传教育,加深其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增强做好循环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促进舆论与行政执法的有机结合,对典型违法事例抓住不放,深入剖析,严肃处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一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订实施循环经济的专门法规,从法律上明确社会各阶层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义务。在制订其他相关经济社会法规规章时,要体现循环经济的思想。同时,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二是制定循环经济实施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三是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并纳入统计体系。
(三)积极探索推广区域循环经济典型经验和实践模式
组织开展创建生态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等活动;依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深入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四)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高新技术和生态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积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加强洗选煤厂的配套建设,鼓励燃用经过洗选的精煤,减少原煤作为直接和分散燃烧的用途。积极发展IGCC(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和PFBC-CC(加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等新型火电技术,增加单位煤炭的发电量。三是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要将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有效发展循环经济。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