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 地区性经济大国 地区性经济中心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正在迅速融入国际经济主流。2006年我国即将进入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期,为此需要研究面向全球的外向型经济战略。此项概念的含义,在近中期可界定为着眼于全球构建以我国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完成我国从地区性经济大国向地区性经济中心的转变,推动人民币走向世界。如此思考原因有三:一是我国对国外资源依赖度持续增加;二是,我国正在融入世界经济主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互动,外部市场环境因素作用突出;三是,理性分析“中国威胁论”,世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发展方向感到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基于上述三点分析,我们认为,首先应抓紧研究我国面向全球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其次从研究的角度考虑,应尽量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研究过程的公开,向世界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表达和平发展的愿望,解除世人不必要的担忧。
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地区性经济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代表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GDP的比重不断提高。由此奠定了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判断标准主要有三项: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二是进出口额分别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三是在本地区经济中发挥的所用。
(一)我国GDP和进出口占世界比重不断上升
1、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持续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多年迅速增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实绩。与此同时,我国占世界经济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上升。1 98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当年美元计算为201 7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83%,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 931 7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升至4.7%,24年增加2.87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期间,2004年比2000年增加1.27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比重的上升速度加快。
2、占世界进出口比重持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步融入全球经贸体系,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1 980年,我国进口额为200亿美元,出口额181亿美元,分别占当年世界进口和出口总额的1.01%和O.95%;2002年,进口额2952亿美元,出口额3256亿美元,分别占当年世界进口、出口总额的4.41%和5.04%。其中,入世第一年,出口增加595亿美元,进口增加51 6亿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2.4%和21.2%。而至2004年11月,短短两年时间,进出口贸易规模则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
3、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首次发挥大国的稳定效应。在1 997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特定阶段中,我国与美国共同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其中在东亚地区,甚至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并且作用大于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这是一项具有非凡意义的突破。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将以地区性经济大国的身份发挥作用。
(二)基本的结论
基于以上数据和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的中地位应定位于地区性经济大国,并正在向地区性经济中心转变。特别是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有力地证明了以上判断。构建外向型经济战略就要考虑如何顺利实现这一转变。
二、从地区性经济大国转向为区域型经济中心
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中,世界经济首先呈现出区域化经济格局。继欧元区成立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面对此格局,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要顺时应变抓住机遇,争取从地区经济大国转向区域型经济中心。
(一)地区性经济中心国家的标准
从全球角度分析,成为地区性经济中心国家应具备以下标准:第一,能够在经济危机期间带动整个地区走出经济危机第二,做为地区经济的发动机,领导各国共同发展;第三,本币为区域内国家所乐于接受,成为储备货币;第四,进出口数量足以影响世界资源价格发展趋势。据此分析,我国已不同程度达到以上四条标准。特别是在领导各国共同发展和进出口贸易两方面。但在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问题上还有待努力。
1、引领地区各国成功克服亚洲金融危机。中、日两国作为在亚洲区域内的两大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作用明显超越日本。当时,日本以日元贬值的形式,巧妙缓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负作用,损失很小:我国则意识到本币贬值将对世界经济形成的强烈冲击,承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并勇于承担稳定人民币汇率所带来的高昂经济成本,1 998年我国外贸出口零增长,但世界经济恶化的趋势得到抑制。此后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引领东亚各国逐步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我国的行为充分表现出作为地区经济大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应负起的历史责任和必需具备的处理危机的领导能力。
2、人民币赢得信任为周边国家所接受。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人民币保持稳定,日元大幅贬值。两相对比,人民币币赢得信任并为周边各国接受,在一定程度成为地区间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这在今后的发展中尤显重要。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动东亚各国共同发展。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又与东盟签订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和早期收获协议。由此带动了双边贸易快速增长。同期,中韩和中日贸易也都快速增长,“中国出口景气”成为日本走出衰退的重要因素。
比较中日两国进口额增长趋势。入世后我国进口连年高增长,2003年进口额第一次超过日本。在1 995-2003年期间,1 995年我国进口1 321亿美元,2003年进口41 28亿美元,增加2807亿美元,增长2.1倍:同期日本进口额分别为3359亿美元和3830亿美元,增加471亿美元,仅增长14%。
4、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周期。进口量扩大,拉动全球资源类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其中铁矿石价格2004年上涨1 8%左右,2005年上涨71.5%。
根据以上4项标准判断,我国作为地区性经济大国,目前正处于向地区性经济中心国家的转变阶段之中。
(二)“十一五”时期应研究构建具有外向型经济战略的中期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将进入我国与世界经济互动的新阶段,因此“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需要从全球外向型战略的视角进行思考,以作为制定具体措施的依据。
1、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带动东亚地区国家共同发展。二者关系表现为,首先,推动国内经济增长,持续扩大内需和市场容量是作为地区性经济中心的基础条件。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又与东盟就自由贸易区达成基本协议和早期收获协议。在此基础上进口额连年大幅增长,2004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1 547.4亿美元,进口561 3.8亿美元,是1 995年的4.25倍,居世界第三位。尤其重要的是,在我国进口中资源类商品占相当大比重,因而拉动了世界市场资源类商品价格上涨。这成为高度依赖资源出口国家的福音。其次,我国将吸引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从而推动国内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2、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一是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性加强的背景下,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受到国际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目前发达国家高成本产业正在向低成本优势明显地区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我国转移。但是必须看到,作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地区性经济大国,我们现在有能力对外资加以选择。应以绿色GDP和发展循环经济观念为指导,拒绝污染型投资。二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平稳升值有助于推动国内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克服结构趋同现象。三是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提升技术结构,改变目前国内产业在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始终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状况。特别是对生物技术等目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大,但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更应投入资金加快发展。
3、适时适度鼓励资本输出,开发国外资源保障国内需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当前我国已从投资缺乏转变为资本相对充裕。2004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为449亿美元,其中资源性项目投资当年为55.3亿美元。今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是资源供给,包括原油和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用全球外向型经济战略的视角进行思考,必须考虑利用国外资源。可考虑以资本输出的方式,建立资源供应基地。其中鼓励大型企业采用市场化收购是首选之策。为此,需要将资本输出、资源产业布局、交通运输、经济安全及周边国家发展状况统筹考虑规划。这样在保障本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可以更快的融入世界经济主流,更好的发挥地区性经济中心的作用。
4、应及时考虑地区共同市场问题。今年按照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双方互对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至2010年,中国将与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等6个东盟老成员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建成自由贸易区。东盟新成员将享受5年的过渡期,至201 5年与中国实现自由贸易。这样,我国应考虑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提出组建类似“欧洲共同体”那样的共同市场,以更好的统一市场准入标准,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作为地区性经济大国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继续扩大内需的政策不变,在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内,通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促进相互投资,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继续提高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与市场的融合度。通过调整、优化经济政策,努力实现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适度鼓励资本输出,逐步形成以我国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发展区域。这应是我国近中期努力实现的目标。
三、适应经济发展助推人民币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研究我国面向全球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必须考虑人民币世界化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所谓人民币世界化,其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民币逐步成为地区性中心货币和可自由兑换货币;二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与美元、欧元同样的作用。
(一)经济增长和亚洲金融危机推动人民币走出国门
1、为满足经济增长和境外需求,人民币逐渐走出国门。回顾其过程,基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边境贸易阶段。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逐渐兴起,人民币成为双方乐于使用的通用货币;二是进入周边国家阶段。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稳定的人民币在双边和多边进出口贸易中尤其重要,为各方乐于接受并逐步向纵深扩展,进入越南北部、柬埔塞、缅甸、蒙古等国,与其本币分别形成以人民币为中心的市场兑换率。这表明人民币已有地区间储备货币功能:三是逐步成为地区性中心货币阶段。伴随我国成为地区性经济大国,东亚,东南亚地区对人民币需求日渐增长。2004年,人民币在周边经济体余额为216亿元,净流出99亿元。分布在越南99亿元、缅甸和港澳各50亿元,此外蒙古和朝鲜也有大量需求。随着人民币更多的流向境外,在可预见的将来,在因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完全成功,人民币将发展成为地区性中心货币。预期完成这一阶段所需时间将较长,遇到的困难和陷井也将很多。但需要指出的是,最终决定这一切的是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
2、若干适应性政策性措施。上世纪90年中期以来,我们主要为适应进出口贸易的需要,陆续采取一些措施。回顾政策措施的制定,明显带有一定程度的被动和渐进的色彩,但被动中呈现出变化。
1 994年,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并轨。2000年5月,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陆续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4年9月,与俄罗斯达成协议,允许在两国边境地区实行卢布与人民币直接兑换。2004年,提高中国公民出境携带人民币限额,从6000元升至20000元。2005年1月10日,受理人民币银联卡在国外业务。开通新加坡、韩国、泰国的受理业务,并将逐步建立起国际受理网络。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实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观察2004-2005年,政策变动更显积极,主要内容有三,一是央行先后受理人民币卡在中国港澳地区及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业务;二是央行提高携带人民币出入境限额,从6000元调整为20000元:三是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上述政策内容与人民币正在逐步成为地区性中心货币的趋势相协调。
(二)人民币应自然平稳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人民币世界化,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人民币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本质上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现象,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有加快的迹象。2004年至今,随着内地与香港澳门紧密经贸关系的实施,以及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的进展,人民币已经在加速流向周边国家和经济体。我国于今年7月21日出台的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措施,将使这一趋势继续保持。
1、人民币走向世界是自然的渐进的过程。人民币走出国门虽有加速迹象,但并不需要人为干预。为此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应以满足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要求为限度,不需要超前推出某项特殊政策措施。最理想的结果是水到渠成;在实践中前进的步伐则可稍慢一点,晚几年。这样做,人民币的回旋余地将大一些,经济规模的扩大,综合国力的加强,以及对金融领域认知能力的增强,可以提高我国规避、预防金融风险的能力。实际上,以我国现在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也尚不足以支撑人民币成为地区性中心货币或可自由兑换货币,我们唯一能够做的是扎扎实实的推动经济发展。当前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助于人民币走向世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人民币走出国门,登上世界经济舞台是必须的措施。虽然短期内我国将付出代价,但从长远看将利大于弊,且这种代价是能够承受和化解的,如纺织行业的困难可以通过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措施加以缓解。
2、着眼于外向型经济战略,适时适度鼓励资本输出缓解升值压力。在人民币走出国门走上世界经济舞台的过程中,必然将自然平稳升值。但必须抑制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为此应统筹考虑,全面研究。我们认为,适时适度鼓励资本输出是可考虑的选择对策之一。因为适时适度鼓励资本输出,一是可以支持大型企业走出国门收购国外资源型企业,达到以外汇储备换取资源储备的目标:二是通过资本输出,合理调整外汇储备规模和品种。实际上,考虑到国内问题如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社保基金缺口,当前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存在一定的“泡沫”。所以从防止金融“泡沫”的角度出发,还应同时以其他政策进行协调:一是继续以外汇储备支持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以部分外汇储备缓解社保资金不足。这样,在抑制人民币汇率过快上升的同时,将实现多重政策目标。当然,以上措施尚需深入研究其可行性并提出切实措施,否则稍有不慎,将带来重大损失。
(三)人民币世界化需防止“美丽陷阱”
我们一再强调人民币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是自然、渐进的过程,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既存在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又有世界金融领域我们至今所不认识和不掌握的金融风险,并构成种种“美丽的陷阱”,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因此,在实现人民币走上世界经济舞台的同时,要避免重蹈日本和泰国曾落入的“美丽陷阱”,需要极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人民币世界化是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而实现的自然过程。任何企图加速推动人民币走向世界的政策和措施,均是不可取的短视行为。一些我们所没能及时认识的经济现象,其中隐含着巨大的风险,随时可置人民币于危险的金融漩涡中。必须接受日本当年急于把日元推向世界经济舞台的教训。
第二,拓展货币政策视野,关注境外人民币流动问题。在人民币成为地区性中心货币阶段,周边国家和地区增加人民币需求是正常现象,人民币将自然升值。应考虑及时安排与周边国家签订人民币结算协议,开展与周边国家的货币兑换业务,以方便境外人民币通过合法渠道回流境内。同时加强监管,警惕金融风险的发生。在人民币走出国门的同时,境外资本也在通过合法的渠道进入国内,形成两股资本流。这其中,金融风险也将同步蓄积。需要央行与银监会密切配合,加强协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于萌芽之中。
第三,学习德国的经验,控制利率、组织区域性货币合作,减缓和分担人民币升值压力。对于利率和汇率两大价格指标,一是以利率为主,不为汇率所左右。把握国内经济增长趋势,牢牢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发生通胀。二是构建地区性货币合作机制。在近期,首先是发挥《清迈倡议》的作用,利用与周边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争取共同维护人民币汇率均衡稳定;其次从长远看,需要争取周边国家本币与人民币挂钩。虽然这是相当长远的考虑,但也应预先筹措,以期防范金融风险。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