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城市化 市场经济发展
一、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对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由农业经济活动向非农业经济活动的转换;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等。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但经济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是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反过来,城市化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二、城市化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
(一)城市化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城市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堡垒。城市化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大发展的过程。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市”。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就发育到何种程度。纵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市场经济最早就是在城市工商业中产生、发展、壮大的,然后向其他领域进军。农村和农业是市场经济最后征服和占领的阵地。可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城市化过程的积极推进,没有城市化的强力驱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当然,市场经济发育和城市化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和原动力。正是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引导,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区域流动。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二)向市场经济转轨带来了城市化的复兴
市场经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机制.使城市恢复了其自身固有的特性,这一点,从市场经济与中心城市的关系很能说明问题。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中心城市可以说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源头.也是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的母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视城市化的进程,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发挥城市在经济中的带动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特别注意地区经济发展中起源头作用的中心城市的发展。而要发展建设好中心城市,首先就要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心城市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使城市集聚性大大增强,为中心的形成莫定了基础。其次。市场经济的主体性要求和竞争性原则使城市政府的城市意识大大增强,在城市建设中勇于开拓创新.最终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再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使中心城市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关于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认识
(一)选择城市化方针应优先考虑的问题
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应该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城市化即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改善和资源消耗的提高。这对于人均资源非常短缺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是人口集中到城市来。如果没有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化又是失败的。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国家,从长远来看,必须走效益型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和赶上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的城市化。也必须选择效益型的道路。根据世界已经城市化国家的经验,大城市的经济效益高于小城市。如前所述,世界银行出版的《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城镇只有达到15万人的规模才会出现集聚效益。并且“从来还不清楚地证实城镇大到什么程度会出现不经济的现象。”法国经济学家维德马耳利用瑞士的资料得出的结论为:100万人口的城镇经济效益比2万人口的城镇高22倍,比20万人口的城镇高40%,比40万人口的城镇高19%。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时,如果没有特殊的限制或壁垒.人口和经济主要是向大城市集中,这是城市化的一个一般规律。中国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2001年10月18日,《经济日报》推出“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和“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排行榜”.除深圳因特殊原因排在前列外,基本上是按照城市规模排序的,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特大城市均排在前列。
应该说,大城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比小城镇有明显的优势。由于人口太多,中国越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就会越大,因此选择节约型和效益型的城市化就越有必要,这也会成为市场的自然选择。而制度的因素、各阶层利益的干扰将会逐渐被排除,因此,积极发展大中城市,以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因势利导,扶持大中城市发展应该成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主攻方向。当然。在这个前提下,也应该充分重视小城镇的发展。
(二)关于中国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探讨
中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和一系列分割城乡的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形成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该方针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违背了在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城市的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不符合中国经济较落后、人多地少、资金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现实国情: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没有顺应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决定城市的发展前景,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未来几十年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驱动下。中国的大城市需要而且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现行城市发展方针如果不能顺应这一客观规律。就会对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失去应有的指导作用。因此.该方针需要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利于实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们确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而且在相当多的领域我们也确实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了“价格”杠杆对资源的配置和优化组合作用。市场经济在我国获得了异常迅猛的发展。但是毋庸置疑,在城市化这一重要领域,我们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城市发展观对一些理论研究者、城市居民乃至政府工作人员仍有相当的影响。行政因素在城市规模确定、城乡要素流动和城市化道路选择等方面的渗透,使得市场很难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突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背景下,加快我国城市化的步伐,首先必须正确地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让市场机制来调节城市规模和布局,中国城市化发展应该摆脱城市该大该小的争论。我国城市化滞后从根本上看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所以只有消除体制障碍才能使经济与城市协调发展,也只有通过实现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才能真正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规模之争。实质是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一种表现,而加快城市化恰恰需要找到一条脱离行政建制束缚的道路。 “建制型城市化”在客观上有锁定城市规模的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缺乏经济实力的城市要维持行政级别架子,必然造成机构林立:有能力扩张的城市越不出级别。必然受到多方掣肘。这种强化行政辖区利益的机制,不仅限制了城市成长。而且使地方保护主义和城市保护主义不断升温。成为经济运行的突出制约因素。从根本上看,是对市场机制也不能一样。比如,东部应该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目标,重点发展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和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带;中部主要适度扩大大中型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小城镇,致力于扩大吸纳农村人口;西部的近期目标则以“大城市、小城镇”的两头重点为宜。 “非均衡”是指各期主攻方向不一,各有侧重。近期主要以形成城市规模效益为主要目标,偏重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中期以经营城市,提高城市质量为目标;远期则以生态城市为目标。追求协调可持续发展。 “逐级递推”是指实现战略的阶段性,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也应该“几年上一个台阶”,国家宏观上应制定城市化五年规划.做到心中有数。 “综合发展”则是就效益而言,近期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期以社会效益为主;远期以生态效益为主。
同时.推进城市化还要选准动力机制。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很多,有政府行政的推动力量。也有企业、个人的能动力量;有工业化的力量,也有市场化的力量。但是,市场机制是推进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仅要继续借助于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更要积极推进传统体制改革,建立城市化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中小城市集中,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动员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力量投资参与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同时。政府必须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运用规划、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城市化实行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弥补城市化中市场竞争的缺陷.走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