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06年中国春季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工作取得重要的新成绩。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效果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出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价格比较稳的良好局面。2005年不仅当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而且胜利地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6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既要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较快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继续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又要努力进一步创造条件积极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为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宏观经济的各项工作,争取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问题。

    一、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  
    如果我们能够在2006年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把握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做到有保有压,同时认真分析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和可能新出现的各种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及时采取对策,主动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中央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预期目标完全有把握实现,同时各类价格变动将有可能继续保持在平稳较低的水平上。据预测,2006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6%左右,继续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上。由于我们需要继续抑制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继续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薄弱环节,重点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GDP增长率适度略低于上年是合理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5%左右,由于过去两年农业生产增长较快,2006年第一产业增长速度略低于2005年的5.2%是正常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0.8%左右,增速较上年的11.4%略有减慢,同时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的局面不会改变,说明宏观经济运行在2006年不会进入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为9.3%左右,较上年的9.6%略有减缓。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107880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0%和21.7%左右。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将继续比上年有所降低,但是仍将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进一步上升,按现价计算,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将达到 52.7%,虽然由于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对经济数据的修正,使前几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降低了一些,但是其逐年攀升的趋势并未改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这种多年持续明显上升的势头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005年我国各种价格指数变动都表现得非常平稳,并可能呈继续逐步减慢的趋势。预计2006年各种价格指数上升幅度仍将呈缓慢下降的状态。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0.6%和1.5%。在目前形势下,既要防止出现通货紧缩倾向,又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因素,如何保持价格水平稳定将是2006年和今后几年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2005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都保持在历年较高的水平上,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连续两年超过6%,实属不易。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势头将会继续保持下去。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6年将增长9.8%,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为5.8%左右,继续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较高增长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
  
    2006年消费仍将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成为促进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到75590亿元人民币,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分别为11.8%和12.5%,基本与上年的增长水平持平。
  
    2005年我国的对外贸易继续高速增长,净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迅速上升,其贡献率超过了20%,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2006年国际经济环境中虽然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是仍然存在与我有利的机遇。由于2006年将实施促进进口的措施,同时出口增长势头仍较强劲,对外贸易仍将是十分活跃的一年。虽然进口和出口的增长率可能不如上年那样高,但是仍然会保持在较高水平。预计2006年进口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20.8%和16.5%,而且仍将保持相当数量的贸易顺差。
  
    总的来看,我国国民经济在2006年中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但是国内外各种因素存在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审时度势,继续努力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化解消极因素,力争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同时,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稳定协调的健康增长。
  
  1.总量及产业指标
    GDP增长率9.6%,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5.0%;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10.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9.3%;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总投资规模107880亿元,名义增长率21.7%,实际增长率2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份额52.7%.
  
  3.价格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率0.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率1.5%;投资品价格指数上涨率1.4%;GDP平减指数2.4%.
  
  4.居民收入与消费
    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9.8%,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率5.8%,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12.5%,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5.4%
  
  5.消费品市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590亿元,名义增长率12.5%,实际增长率11.8%
  
  6.财政
     财政收入37000亿元,增长率17.0%,财政支出39000亿元,增长率15.7%,财政赤字2000亿元
  
  7.金融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6210亿元,增长率17.8%贷款余额219690亿元,增长率12.8%,新增贷款25000亿元
  
  8.对外贸易
    进口总额7974亿美元,增长率20.8%,出口总额8874亿美元,增长率16.5%,贸易顺差900亿美元.
  
    2006年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结果如下:
    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05年我们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不断解决前进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势头,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得到改善,主要关键领域的改革取得进展。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地丰富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05年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GDP增长率在以前连续两年高达10%的基础上,2005年又达到9.9%,在2005年内,四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9.9%、10.1%、9.8%、和9.9%;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6.2%、16.5%,16.2%和16.4%。这一成绩说明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稳定性明显提高。与此同时,经济结构有所调整,表现在瓶颈部门的供给紧张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投资结构得到改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表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2.6%;财政收入增长19.8%,收入规模突破3万亿。
  
    第二,农业生产继续取得好成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形势继续趋好。粮食产量在2004年增产751亿斤的基础上又增产了291亿斤,连续两年共增产1000亿斤以上,创历史纪录。农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6%,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6.2%,增长幅度也是自上世纪末以来仅次于2004年的高水平。农业生产的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幅的持续提高对稳定宏观经济全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居民消费增长速度接近13%,是上世纪后期以来仅次于2004年的高水平,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势头。200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10.2%。消费增长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消费增长正在逐步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投资继续表现出其强劲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特点,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继续有所回落,全年投资增速比上年又回落了约一个百分点。虽然投资的增长速度仍然偏高,但是在投资结构方面有所改善,部分前几年投资增长过快的行业的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又有所加快,在上年增长20.3%的基础上,2005年增长速度进一步高到27.5%。而第二产业的投资增速为38.4%,与上年基本持平。值得关注的是,对社会事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有所加快,教育事业投资增长8.4%,卫生事业投资增长28.9%。  
  
  第五,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价格形势温和平稳,已经基本上遏制了2003年下半年及2004年出现的价格较快上涨的趋势。虽然国际市场原油和某些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明显,但是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我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仅上升不足2%,同时,多数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水平也较明显回落,与下游产品的价格变动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价格水平的稳定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在总结2005年宏观经济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一些长期积累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仍然偏高,投资结构仍然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国企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急需突破;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需要改善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需要改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等等。
  
  2006年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更为艰巨复杂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国内外总体环境还是比较有利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已经取得的成果,国民经济可以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实现甚至超过预期目标。
  
  三、2006年宏观调控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治理产能过剩
    自2005年开始某些行业前几年过度投资的不良后果开始显现,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目前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及时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出现这次产能过剩问题的直接原因,是2003年那次部分行业,特别是上游产业部门的过度投资,虽然自2004年就开始采取措施重点治理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门的投资增速过快的问题,遏制了这些部门盲目扩张的势头,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目前过度投资的恶果还是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我们在做好这次治理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应该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才能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防止再次出现严重产能过剩或减弱出现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出现产能过剩的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增长方式和结构方面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尚未改变比较粗放的方式,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比较高。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旺盛,刺激了对那些对经济增长形成约束的上游部门的投资。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上游产品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上游产品价格尚存在某种程度的垄断性和行政性,也是刺激对这些部门过度投资的因素。盲目和过度的投资必然会导致后来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第二,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地方都有通过扩大投资迅速拉动当地经济高速增长的倾向,都试图取得高于其它地方的增长。而由于发展上游产业具有控制资源的主动性并可能得到垄断性收益,因此地方会动用他们掌握的资源,例如土地和信贷,来支持这样的项目,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产能过剩。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控制土地和信贷这两个闸门时,能对某些部门的盲目投资产生较为明显的作用。此外,多数上游产品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还是具有比一般消费品多的行政性色彩,当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时影响会更严重。这也是为什么上游产品,如钢铁、电解铝等,出现产能过剩时会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而一般消费品,如空调、彩电等,出现产能过剩时主要通过市场来解决。第三,收入分配政策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增长明显高于经济增长,高于消费增长,更高于居民收入增长。投资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这一状况会从供给结构性过剩和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两个方面导致出现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城乡差距的存在更可能加剧产能过剩问题的影响程度。
  
    产能过剩问题会造成相关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亏损增加,加大宏观调控的困难。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还会进一步造成社会问题,可能增加银行的坏账,加大潜在的金融风险,同时加大社会就业的压力。更需要重视的问题是,目前产能过剩仅仅是某些部门的问题,影响相对有限,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使产能过剩从某些部门扩散到更多部门乃至全社会,则会形成宏观经济的通货紧缩局面,这是我们需要努力避免出现的局面。
  
  为了有效治理产能过剩问题,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是必要的,必将在治理产能过剩的工作中产生积极效果。我们还应该注意如何解决产生产能过剩问题的深层次问题,主要有:第一,在解决供给方面造成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从需求方面创造解决和防止出现这一问题的条件。要认真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进一步落实通过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尽可能利用好现有生产能力。第二,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从体制上防止出现产能过剩。第三,注意汲取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过度行政干预控制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防止在解决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造成可能未来再度出现由于某些部门的供给不足造成过度投资,而最终又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要做好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保持必要的部门投资,基础部门建设要适当保持一定的超前性,以保证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均衡发展。
  
  2、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
    自2003年底加强宏观调控以来,抑制某些部门的盲目投资一直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点内容。目前投资形势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投资仍然是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我国经济近几年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势头,主要依靠投资。在未来的几年中,丝毫不能忽视和放松投资。二是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前几年投资增速过高的趋势得到一定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有所减慢,投资结构也有所调整,总的趋势是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继续发展。三是投资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不可掉以轻心。努力防止投资反弹应该继续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大的趋势是宏观调控将继续发挥作用,投资增长幅度会继续回落,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可能导致投资出现反弹的因素。主要有:第一,投资主体逐渐变化,非国有经济投资占据投资份额的比重逐步上升,投资行为的市场驱动特征越来越明显。房地产、轿车等可能取得较大利润的部门会成为非国有投资追逐的目标。因此,既使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某些领域仍然存在过度投资的可能。第二,至2005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14万亿元,高储蓄为高投资提供了资金基础,也可能为投资反弹创造资金条件 。同时由于目前投融资机制尚存在的问题,会使投资反弹的影响更为严重。第三,目前在建项目规模较大,新开工项目数量较多,拟建项目规划偏大。2006年是“十一五”第一年,地方政府面临换届,各地通过投资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冲动十分明显。这是可能出现投资反弹的制度条件。
  
  防止投资反弹关键在于,既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又要防止投资的过快增长,保持投资与消费的合理的比例关系。根据我们多年来的经验教训,解决投资问题的出路应该在投资之外,即要立足于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点是采取有力措施扩大消费需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扩大内需首先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其次要深化改革,为居民提供越来越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改善居民预期;再次要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建设,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最后要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只有从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积极促进消费入手,不断提高消费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投资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宏观经济工作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保持价格平稳
    2005年我们在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同时,价格水平也非常稳定,呈现出多年来最好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当前价格形势的主要特点,一是总体价格水平稳定,特别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价格指数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二是过去一段时期中上涨较高上游产品价格的涨幅正在减缓。上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的差距逐步缩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的稳定。三是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总体价格水平将继续保持稳定。
  
    为了继续保持价格总体水平的稳定,我们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价格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注意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多上涨,和防止粮食价格的下跌,目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仍然明显高于粮食价格变动,必须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确实保护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产。第二,要关注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房地产价格问题。在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以后,2005年房地产价格增幅有所回落,但是2005年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仍然上涨了7.6%,明显高于一般价格上涨水平。2006年需要继续完善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调整结构,规范市场,稳定房价,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中防止房地产市场再度孳生泡沫,保障普通居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房地产业的降温过度,保持房地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促使其健康发展。第三,要注意某些上游产品价格的过度上涨。受国内需求和国际市场的影响,燃料动力类和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幅度明显较高,2006年2月份,燃料动力类和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分别上涨了17.8%和19.2%。这种状况的存在,不仅使价格结构严重不平衡,而且表明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存在。资源类产品价格波动对总体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解决资源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问题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既存在着引起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因素,例如,国内资源性上游产品由于供求关系较紧而导致的价格上涨,国际市场大宗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趋势,公共服务性产品价格的上涨趋势,劳动工资成本的上涨趋势,以及前几年上游产品价格高位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等等;也存在着压制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因素,例如,绝大多数商品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粮食价格趋稳,产能过剩带动的价格涨幅回落,以及人民币的升值等等。总的来看,目前不存在价格总体水平较大幅度上升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投资仍在高位运行,投资增长速度在20%左右,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仍然相对较高,因此也不会出现上世纪末那样的主要表现为投资乏力、价格低迷的通货紧缩局面。当然对于通货紧缩,也要未雨绸缪,做好防范准备,针对各种可能,制定预案措施。
  
  四、政策建议
    1、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争取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就是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宏观调控,既有取得成功的经验,也有需要汲取的教训。最近两年多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使我们能够不断解决前进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成功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的配置资源的作用,又要注意通过宏观调控有前瞻性地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大起大落。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的理论认识,要求我们在2006年中必须注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自2003年以来,面对当时经济加快发展过程中一些部门出现的“过热”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行动快,相继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逐步有效地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事实证明,前两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是正确的、有效的,是适应形势特点的。为了将这样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要求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必须注意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存在着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面对着不少严峻的挑战。形势复杂,任务艰巨。只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才能把今年和“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工作做得更好。
  
  2、抓住目前宏观经济形势较好的有利时机,大力推动改革攻坚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正面临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改革事业正处于攻坚阶段。在“十一五”期间,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更具深刻性和复杂性,具有更强的制约性。要解决和处理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建立和谐社会,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目标应该是,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尚存的深层次问题,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经过过去两年多的宏观调控,目前宏观经济环境条件较好。经济增长速度较高,国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几年超额完成预算任务,国家具备了较强的财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目前总体价格水平较为平稳,一段时期内没有通货膨胀之虞,为进行改革攻坚提供了一个较为良好的环境。较平稳的价格环境,为我们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条件。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深化改革,为完成“十一五”规划打好基础。
  
  3、制定和落实好执行“十一五”规划的具体政策措施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下,最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具体规定了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主要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全国一盘棋,共同配合,协调努力,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在最近的两年中,首先要重视国家规划的指导性作用,注意国家中长期规划与各地区规划之间的协调,既要把国家的规划目标有效地分解到各地,又要防止层层加码,造成规划的膨胀。其次要防止在规划执行之初一哄而上,形成投资反弹。再次要抓住规划规定的难点任务的落实,特别是降低单位能耗和污染排放这样比较艰巨的任务的落实,以保证规划任务的圆满完成。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十五”与“十一五”的承上启下之年,是为“十一五”发展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不仅要作好当年的工作,还要为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要认真落实十六大以来党的历次中央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绿色甲醇成全球能源转型焦点 技术及资金优势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绿色甲醇成全球能源转型焦点 技术及资金优势企业有望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2022年前国内,并未有规模化绿色甲醇项目投产,初步推算,2019-2021年中国绿色甲醇产量主要集中的实验室和试产阶段,产量较小。

2024年11月08日
我国即开型彩票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销售额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我国即开型彩票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销售额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彩票累计销售额5796.96亿元,同比增长36.51%;2024年上半年,全国共销售彩票3084.78亿元,同比增加345.79亿元,增长12.6%。分机构看,2023年全年福利彩票机构发行销售彩票1944.41亿元,体育彩票机构发行销售彩票3852.55亿元。

2024年10月28日
我国安责险行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换代升级是未来趋势

我国安责险行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换代升级是未来趋势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财产保险产品自主注册平台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9月19日,保险公司在售的安责险产品2265个。2020年8月底,保险公司在售的安责险产品达1686个,2019年8月底在售安责险产品1148个。未来,针对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要求,各险企可能会对这些安责险产品进行换代升级,以适应现代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多

2024年10月25日
免签政策+城市IP流量撬动等推动下我国旅游业持续升温 市场未来可期

免签政策+城市IP流量撬动等推动下我国旅游业持续升温 市场未来可期

2023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在疫情防控转段背景下呈现强劲复苏局面。2024年旅游市场加速复苏。2022年底外部环境优化后,国内旅游市场进入复苏阶段,2023年全年基本保持稳健复苏,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亿,同比增长93.3%。

2024年10月21日
我国信息化监理行业市场处于成长阶段 未来供应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我国信息化监理行业市场处于成长阶段 未来供应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虽然我国信息化监理行业的市场规模体量不大,但是近年来的增长速度保持较快,随着未来企业信息化、金融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信息化监理行业的市场空间将会更加广阔。截止2023年,我国信息化监理行业市场规模约为348.91亿元,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2024年10月17日
我国消防行业:多重驱动因素下市场稳健发展 企业竞争可分为四大集群

我国消防行业:多重驱动因素下市场稳健发展 企业竞争可分为四大集群

近年来,受到政策、城镇化进程以及消防意识逐步提高等多重驱动因素的影响,我国消防行业的保持稳定发展,2023年消防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791.41亿元,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2024年10月17日
我国塔罗牌市场短暂爆发后增速渐回落 目前行业已衍生出庞大经济链条

我国塔罗牌市场短暂爆发后增速渐回落 目前行业已衍生出庞大经济链条

中国市场来看,据估计,我国塔罗牌行业消费者总次数在疫情爆发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不过塔罗牌由于存在着替代品竞争,其增长速度并没有预期那么理想,2023年我国塔罗牌占卜需求约为2.55亿人次。

2024年09月24日
水资源价值愈发凸显 我国水处理行业大有可为

水资源价值愈发凸显 我国水处理行业大有可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7年的60.2%增至2023年的66.16%,城镇化率逐步提升。

2024年08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