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数量步入平稳增长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发现:第一波人口高峰为1962-73年,每年人口出生量在2500万以上;第二波人口高峰为1981-97年,六零后出生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迎来次高峰,每年出生人口在2000~2500万人左右;自1987年以后,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2001年后每年新增人口规模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全国人口总数呈现温和增长态势。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分析报告-市场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
体力劳动力市场面临的老龄化时点更加提前。从2015年左右开始,体力劳动力市场每年减少一千万适龄人口,这一趋势或维持10年以上,累计减少的适龄人口将占当前人口数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老龄化进程将开始深刻影响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15-17年是体力劳动力市场迎接大拐点的三年。如果以51岁作为繁重体力劳动者退出年龄,2013年就是时间拐点,2013年工业机器人在下游相关的工业增加值和汽车业投资增速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销量大增,工业机器人最先替代的是繁重型劳动作业),从平均55岁开始,劳动者基本不从事体力劳动了,因此2017年将是轻体力劳动者开始大幅减少的时间节点。
体力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减少幅度较大。由于1962年前后人口出生规模差别非常大,2015年开始,1962年后出生的人口逐步退出体力劳动力市场。在体力劳动力市场,这些人员的占比更高,所以变化会非常剧烈和明显。
随着劳动力人口下降,中国在未来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状况,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人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随之消失。2008年至2013年,城市基层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从1340元/月升至2609元/月,五年翻了一倍,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基层务工人员月工资增幅更高。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制造业生产设备操作人员的工资已经超过行业的整体工资水平,2016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是4.2万元,而生产人员的工资达到了将近4.7万元,比行业平均工资高出10%左右。由于成本增加,利润变得稀薄,而汇率的波动又增加了额外的风险。回顾过去几年,不管是长三角还是珠三角,大批的制造企业倒闭。
从生产与劳动者的角度看,可以得出GDP=总人口数量×劳动力数量比例×劳动者参与率×单个劳动者平均工作时间×单个劳动者平均工作效率(效率即每小时平均创造的GDP)。转换为增速,即有GDP增速=人口自然增长率+劳动力占比增速+劳动参与率增速+平均工作时间增速+平均工作效率增速。
提升劳动效率的重要性突显,机器人和自动化应用是关键。过去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工作时间的延长;未来在劳动力减少、工作时间提升不大的情况下,劳动者工作效率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从弹性角度来看,每年劳动力减少约1%,因此,当劳动效率提升速度高于劳动力下滑速度时,GDP增速将得以维持。而劳动效率的提升主要靠管理水平的改进和科技创新的应用。因此促进机器人和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将会是劳动效率提升的关键。
以日本为例。日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劳动力供应短缺,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大量使用解决了日本劳动力不足,提高生产率,改进产品质量以及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和保持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和产品竞争力。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