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棉花导刊:棉花市场形势和产业发展之分析

今年的棉花收购工作已经开始,由于受到种植面积减少、消费增加以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近期,棉花市场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棉花经营企业的经营风险。棉花经营企业如何做好今年棉花购销工作,切实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成为当前整个行业尤为关注的话题。

  风险加大

  2005/2006年度棉花市场风险加大,形势又有点“严峻”。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530万亩,同比减少1005万亩,降幅11.7%。由于长江、黄河流域的部分省份受灾,单产有所下降,预计总产570万吨,需求量940万吨,同比增加80万吨,缺口370万吨左右。其中,安徽省棉花种植面积535万亩,同比减少89万亩,降幅14.27%。原预计棉产量650万担,同比下降17.09%。因为6月份以后雨水偏多,特别是8月上旬的“麦莎”和9月上旬的“泰莉”两次台风的影响,造成了安徽省棉花约减产30%,预计总产为455万担,同比减产329万担,同比下降42.07%,今年安徽省棉花只能满足省内纺织企业的需求。

  2005/2006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计2440万吨,需求2390万吨,供大于求50万吨,期末库存1040万吨,同比增加250万吨。从以上情况看,全球棉花资源充裕,国际贸易活跃;国内资源短缺,需靠更多进口量支撑;纺织业从资源到市场对外依存度提高,潜在风险加大。

  比较中寻“轨迹”

  今年的棉花形势和2003年相比较,存在很多的共同点。

  2003年是涉棉企业亏损巨大、刻骨铭心的一年,所以将2005年与2003年棉花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比较,以提醒涉棉企业牢记历史教训,做好今年新棉购销工作。

  相似点:1、天气情况。2003年新棉上市期间阴雨连绵、气温低、光照严重不足,而今年的情况也差不多,使得棉花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水分偏大,衣分降低,给整个棉花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资源状况。2003年全国用棉量715万吨,而当年产量只有480万吨,产需缺口235万吨,在进口199万吨并采取其他措施的情况下实现了平衡。而今年预计产量与需求量之间的缺口达370万吨,当年国内产需缺口近40%,比2003年供求平衡难度更大。

  3、心理因素。2003年因灾减产,当时国内预测缺口超过200万吨,这在当时中国从未进口超过100万吨的情况下,一方面,国内涉棉企业大多认为国内缺口大,而进口需配额,占有资源就有了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棉农也因减产而渴望提高价格。于是一时多方抬价争购,价格大幅攀升,收购成本从9月初10000元/吨,涨到10月中旬的16000万元/吨以上。今年国内供求缺口又创历史新高,从棉农来说,因灾害等原因,心理期望值肯定大幅提高,惜售心理浓厚;从涉棉企业来说,尽管2003年惨痛教训犹记在心,目前不敢轻易出手,但在今年这样的特殊情况下,一旦出现抢购,部分企业仍不免有从众心理。

  4、价格趋势。2003年的收购价格是低开高走。国庆节后比节前上涨30%以上,后来部分企业就失去理智跟风争购。今年的短缺大势早已明朗,收购时起价就高,虽是少量上市,但导向作用不可忽视。今年的价格趋势可能是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前行,期间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价格上升之势是确定无疑的。不同点:1、棉花资源的全球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从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棉花和纺织品已逐步与全球市场融为一体,尤其是近两年随着我国棉花进口和纺织品出口的大量增加,我国已经成为国际棉花贸易和纺织业的中心。国内企业在分析棉花资源开展购销经营时,不能仅看到国内资源,而一定要从全球资源供求平衡且略有节余的现状来考虑,否则会给涉棉企业带来经营损失。

  2、国家调控措施日渐成熟。2003年棉价的大幅波动,与当时国家对棉花形势的认识及调控的及时性有一定的关系。其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对棉花市场规律性的认识,较好地处理了各方利益。如2004年11月为防止棉价继续下跌,及时宣布按11500元/吨实行收储;今年3月份新棉种植前为防止植棉面积的大幅下滑,将收储价调整到12000元/吨;由于内外棉存在一定差价,对今年增加发放的进口配额采取滑准税方式征收进口关税,使棉花进口成本不低于12100元/吨,能够避免低价外棉对国内棉价的冲击。这些措施的采取,对稳定国内棉价,稳定棉花生产,保护棉农利益,协调涉棉产业各环节利益分配等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因此,各涉棉企业一定要关注国家可能采取的调控措施,尤其是进口棉花和收放储备的数量、时间、价格等方面的动向,以避免在经营中陷入被动。

  3、消费增长空间受到制约。我国2002年、2003年、2004年3年纱产量分别增长11.8%、15.6%和13.9%,纺织品出口总额3年分别增长15.9%、30.3%和21%,而全球纺织品消费年增长率约为2%,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量增加,即意味着其他国家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减少,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摩擦。中国的纺织品及服装在未来几年应该能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加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与前几年成长型的增长已有很大差别,也需要国内涉棉企业加以注意。

  综上对比分析,2005年新棉上市的市场形势与2003年相比既有相似点,更有不同点。国内涉棉企业一定要头脑清醒,牢记历史教训,切实防止盲目急躁,要审时度势,谨慎运作。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籽棉收购价格控制在2.75元/斤以内,折合皮棉价格在13000元/吨以内较为适宜。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干发帽行业:市场规模实现显著增长 品牌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干发帽行业:市场规模实现显著增长 品牌竞争日益激烈

线上销售具有价格透明、选择多样、购买便捷等优势。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线上购买干发帽,2023年我国干发帽行业线上销售规模达到了15.33亿元。

2024年10月22日
我国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行业下游需求不断深化 市场持续扩容且进入壁垒较高

我国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行业下游需求不断深化 市场持续扩容且进入壁垒较高

得益于我国涤纶纤维工业的十足发展,以及下游需求不断深化,我国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行业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截止2023年,我国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市场规模约为167.3亿元。

2024年10月08日
我国毛巾布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回归理性 国产产销率约为66.99%

我国毛巾布行业现状分析:市场回归理性 国产产销率约为66.99%

从细分市场来看,近几年我国家用毛巾布行业的市场规模变化波动较大,2020年由于疫情等原因,市场规模略微下降至157.03亿元,2021年回升至177.91亿元,之后由于需求的减弱市场规模逐年下降,2023年市场规模为165.24亿元。

2024年03月06日
涤纶长丝高速扩产期进入尾声  纺织服装复苏拉动需求增长

涤纶长丝高速扩产期进入尾声 纺织服装复苏拉动需求增长

随着近些年涤纶长丝行业高速扩产进入尾声,未来三年行业新增产能大幅放缓。根据百川盈孚统计,未来三年预计仅有181万吨左右新增产能,占总产能的不足4%,其中24年桐昆股份新增30万吨,新凤鸣36万吨,荣盛石化50万吨,24年新增产能增速已放缓至2.2%。

2024年03月04日
被芯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产品高端化、绿色化趋势不变

被芯产业园区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产品高端化、绿色化趋势不变

近年来,随着国内被芯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逐渐向国际水平看齐,海外市场成新增长点。其中,欧美是最主要的市场,东南亚市场也在迅速崛起,但该地区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价格较为敏感,因此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国内被芯企业需要注重产品价格和质量之间的平衡。

2023年12月13日
运动服装领域羊绒需求旺盛 可持续理念有望成为行业的新增长点

运动服装领域羊绒需求旺盛 可持续理念有望成为行业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线上渠道成了很多羊绒企业品牌营销的重点,如目前,已经有六千多个来自清河羊绒产业带的商家,借助短视频的优势,为企业赋能升级。预计未来羊绒企业在短视频直播带货领域上的创新融合发展,将为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

2023年08月23日
2022年我国珠宝产业发展全景回顾

2022年我国珠宝产业发展全景回顾

2021年,我国珠宝玉石首饰产业市场规模约为7200亿元,同比增长18%。2021年,珠宝行业进口总额为774.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3.9%;出口总额为293.34亿美元,同比增长59.1%。

2023年02月01日
我国蚕丝被行业:睡眠经济及“一带一路”助力下市场将持续回春

我国蚕丝被行业:睡眠经济及“一带一路”助力下市场将持续回春

蚕丝被又称“丝绵被”,即以蚕丝为填充物的被子。据国标规定,填充物含桑蚕丝和(或)柞蚕丝50%及以上的被类可称为蚕丝被。蚕丝是自然界中集轻、柔、细为一体的天然纤维,主要成份为动物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须的18种氨基酸。蚕丝被透气性好,保暖性佳,且贴肤柔软、蓬松轻盈,因此以蚕丝为填充物的蚕丝被也凭借其滑爽透气

2022年12月2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