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加大
2005/2006年度棉花市场风险加大,形势又有点“严峻”。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530万亩,同比减少1005万亩,降幅11.7%。由于长江、黄河流域的部分省份受灾,单产有所下降,预计总产570万吨,需求量940万吨,同比增加80万吨,缺口370万吨左右。其中,安徽省棉花种植面积535万亩,同比减少89万亩,降幅14.27%。原预计棉产量650万担,同比下降17.09%。因为6月份以后雨水偏多,特别是8月上旬的“麦莎”和9月上旬的“泰莉”两次台风的影响,造成了安徽省棉花约减产30%,预计总产为455万担,同比减产329万担,同比下降42.07%,今年安徽省棉花只能满足省内纺织企业的需求。
2005/2006年度全球棉花产量预计2440万吨,需求2390万吨,供大于求50万吨,期末库存1040万吨,同比增加250万吨。从以上情况看,全球棉花资源充裕,国际贸易活跃;国内资源短缺,需靠更多进口量支撑;纺织业从资源到市场对外依存度提高,潜在风险加大。
比较中寻“轨迹”
今年的棉花形势和2003年相比较,存在很多的共同点。
2003年是涉棉企业亏损巨大、刻骨铭心的一年,所以将2005年与2003年棉花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分析比较,以提醒涉棉企业牢记历史教训,做好今年新棉购销工作。
相似点:1、天气情况。2003年新棉上市期间阴雨连绵、气温低、光照严重不足,而今年的情况也差不多,使得棉花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水分偏大,衣分降低,给整个棉花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资源状况。2003年全国用棉量715万吨,而当年产量只有480万吨,产需缺口235万吨,在进口199万吨并采取其他措施的情况下实现了平衡。而今年预计产量与需求量之间的缺口达370万吨,当年国内产需缺口近40%,比2003年供求平衡难度更大。
3、心理因素。2003年因灾减产,当时国内预测缺口超过200万吨,这在当时中国从未进口超过100万吨的情况下,一方面,国内涉棉企业大多认为国内缺口大,而进口需配额,占有资源就有了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棉农也因减产而渴望提高价格。于是一时多方抬价争购,价格大幅攀升,收购成本从9月初10000元/吨,涨到10月中旬的16000万元/吨以上。今年国内供求缺口又创历史新高,从棉农来说,因灾害等原因,心理期望值肯定大幅提高,惜售心理浓厚;从涉棉企业来说,尽管2003年惨痛教训犹记在心,目前不敢轻易出手,但在今年这样的特殊情况下,一旦出现抢购,部分企业仍不免有从众心理。
4、价格趋势。2003年的收购价格是低开高走。国庆节后比节前上涨30%以上,后来部分企业就失去理智跟风争购。今年的短缺大势早已明朗,收购时起价就高,虽是少量上市,但导向作用不可忽视。今年的价格趋势可能是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前行,期间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价格上升之势是确定无疑的。不同点:1、棉花资源的全球一体化格局已经形成。从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棉花和纺织品已逐步与全球市场融为一体,尤其是近两年随着我国棉花进口和纺织品出口的大量增加,我国已经成为国际棉花贸易和纺织业的中心。国内企业在分析棉花资源开展购销经营时,不能仅看到国内资源,而一定要从全球资源供求平衡且略有节余的现状来考虑,否则会给涉棉企业带来经营损失。
2、国家调控措施日渐成熟。2003年棉价的大幅波动,与当时国家对棉花形势的认识及调控的及时性有一定的关系。其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对棉花市场规律性的认识,较好地处理了各方利益。如2004年11月为防止棉价继续下跌,及时宣布按11500元/吨实行收储;今年3月份新棉种植前为防止植棉面积的大幅下滑,将收储价调整到12000元/吨;由于内外棉存在一定差价,对今年增加发放的进口配额采取滑准税方式征收进口关税,使棉花进口成本不低于12100元/吨,能够避免低价外棉对国内棉价的冲击。这些措施的采取,对稳定国内棉价,稳定棉花生产,保护棉农利益,协调涉棉产业各环节利益分配等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因此,各涉棉企业一定要关注国家可能采取的调控措施,尤其是进口棉花和收放储备的数量、时间、价格等方面的动向,以避免在经营中陷入被动。
3、消费增长空间受到制约。我国2002年、2003年、2004年3年纱产量分别增长11.8%、15.6%和13.9%,纺织品出口总额3年分别增长15.9%、30.3%和21%,而全球纺织品消费年增长率约为2%,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量增加,即意味着其他国家纺织品生产和出口的减少,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摩擦。中国的纺织品及服装在未来几年应该能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加的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与前几年成长型的增长已有很大差别,也需要国内涉棉企业加以注意。
综上对比分析,2005年新棉上市的市场形势与2003年相比既有相似点,更有不同点。国内涉棉企业一定要头脑清醒,牢记历史教训,切实防止盲目急躁,要审时度势,谨慎运作。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籽棉收购价格控制在2.75元/斤以内,折合皮棉价格在13000元/吨以内较为适宜。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