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未来发展前景可观

        目前,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基本完成了基础的办公管理信息化,开始向教学活动信息化发力,重视新兴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时间

重点事件

主要成果

教育信息化萌芽阶段

1978-1999

介绍和翻译国外先进多媒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教学兴起;学校开始重视多媒体教学硬件配置的实施

为多媒体教学积累理论经验;推动教育信息化网络搭建及基础硬件普及,学校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基础教务管理,少部分学校开始多媒体教学

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

信息化建设驱动发展期2000-2010

2000年全面实施“校校通”正式发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基础网络设施获得较大提升,初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资源库;考试成绩、大学课程选择等多方面教育信息化步入人们视野;多媒体教学已较为普遍

信息化应用驱动发展期2011-2018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指出要坚持“应用驱动”的工作方针;学校开始完善校园网络环境,配备升级新的硬件产品,如交互式电子白板;普及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建立教育资源中心

作业系统、考试系统、选课系统等服务教学活动的系统出现并为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服务;洋葱数学、爱学习等提供教学内容的企业相继出现;直播、翻转课堂、双师等新的教学方式逐步出现并普及;教育信息化由建设向应用转变,整体集成化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始雏形

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阶段

2018-未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云平台;5GAl+教育;VR/AR+教育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国教育基础数据互通;评估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个性化规划学习路径、推荐学习内容;教学及管理效率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我国学龄人口增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驱动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共有2.6亿余在学人数,学校数(含幼儿园数)为50.77万所,学校及师生对教育信息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体量大;而集中制的教育形态使得教育资源不断向上聚集,优质教育资源极度不平衡。

2018年中国各学习阶段相关数据统计情况

2018年各级学校细分数据情况

学校数(万所)

在校学生数(万人)

在校老师数(万人)

生师比(%

学前教育

26.7

4656.4

258.1

18

普通小学

16.2

10339.3

609.2

17

初中

5.2

4652.6

363.9

12.8

普通高中

1.4

2375.4

181.3

13.1

中等职业教育

1.0

1555.2

167.3

18.6

普通高等学校

0.27

2831.0

1405.1

16.9

小学及以上总计

24.07

21753.5

 

 

数据来源:教育部

        在中共十九大后,我国教育行业硬件普及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2.0时代开启,该行业的市场处于赛道抢占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300亿元,未来两年持续增长但增速趋于稳定。

2013-2021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整体市场规模及增长率预测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2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市场现状调查与发展战略规划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需求正进行全方位升级,以终端为入口的智慧教育生态构建,形成了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企业框架,分别是产品、渠道以及数据。

教育信息化企业三维框架:产品、渠道、数据

产品

渠道

数据

短期:拥有高可靠性,高标准化的教育产品的企业有望跑马圈地;中长期:拥有从硬件、软件。系统、服务、资源全业务线布局的企业更有生命力

中小学:以区县为单位的强关系市场,具备当地政府资源的集成商、代理商等资源是产品能否成功推广的关键。高校和幼儿园:较为市场化,园校拥有较高的自主决策权

得数据者得天下,拥有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企业将在AI精准教学的趋势下,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随着我国K12教育信息化中toB业务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以区县为单位建设渠道网络将成为产品推广的关键,因此绝大多数各大企业以代理合作的模式迅速实现大规模区域覆盖,高教、幼教信息化产品推广更为市场化,其中,拓维信息营业收入为3.20亿元,同比增长0.89%;网龙集团在2019年上半年教育信息化营业收入达到了10.49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39.2%,同比减少24.2%。

2019年Q3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主要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长率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各公司公报

        未来,教育信息化的2B2C模式有望成为打开C端市场广阔的成长空间的关键要素。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和规划,2020年我国幼儿园、中小学、高等教育的在校生目标分别为4000万人、2.12亿人、3300万人。

2009-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

2009

2015

2020

学前教育

在园人数(万人)

2658

3530

4000

K12教育

义务教育在校生(万人)

157773

16100

16500

巩固率(%)

90.8

93

95

高中在校生(万人)

4624

4500

4700

毛入学率(%)

79.2

87

90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2179

2250

2350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1280

1390

1480

高等教育*

在校总规模(万人)

2979

3350

3550

在校生(万人)

2826

3080

3300

其中:研究生(万人)

140

170

200

毛入学率(%)

24.2

36

40

继续教育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16600

29000

35000

数据来源:教育部

资料来源:教育部,观研天下(WYD)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出台及经费投入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持续扩容  中小学教育渗透率较高

政策出台及经费投入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持续扩容 中小学教育渗透率较高

硬件方面,以教育平板为例,教育平板属于普通平板电脑的一种,硬件配置与普通平板基本相同,但是无娱乐和办公属性,只能在专属应用商城或网站下载相关教育学习类或益智类APP。近年来,在在线教育市场扩张的推动下,2019-2023年中国教育平板市场呈现连续增长态势,2023年出货量达到503万台。

2024年03月05日
我国高尔夫行业参与人数不断增多 市场稳中回升 用品领域发展快速

我国高尔夫行业参与人数不断增多 市场稳中回升 用品领域发展快速

中国高尔夫球场分布总体由南向北、向西扩散,特别是向北扩散较为突出。北京、天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气候适宜,是外资企业的集中地,高尔夫球休闲运动较为流行。而海南地处热带,气候条件较好,且重点发展旅游业,因而高尔夫球场较多。

2024年02月29日
我国课后服务参与率高达90%以上 政策扶持下赛道规模“剑指千亿”

我国课后服务参与率高达90%以上 政策扶持下赛道规模“剑指千亿”

当前放眼全世界,课后服务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但出于公益普惠的原则,国内课后服务市场很难逃脱盈利空间不大、过度商业化难的现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项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满足家长接送需求,惠及学校、学生、家长及三方机构,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社会和谐发展的民生工程,因此其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2023年12月20日
庞大需求下 我国职业教育行业市场正在迎来前所未有规模扩张

庞大需求下 我国职业教育行业市场正在迎来前所未有规模扩张

从近年来已发布的政策来看,国家对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政策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坚定,职业本科院校得到了积极稳妥地发展。截止2022年全国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较2020年增加11所,具体如下:

2023年12月14日
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需求升级 中小学教育创新引领与生态变革为行业纵深主旋律

我国教育信息化市场需求升级 中小学教育创新引领与生态变革为行业纵深主旋律

2018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由4072.4亿元增长至5470.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66%。未来,随着教育领域对信息化建设需求不断升级,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信息化行业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3年12月13日
线上老年教育风生水起 各类兴趣课程全面开花

线上老年教育风生水起 各类兴趣课程全面开花

从这种“小族群友谊”中可以看见,老年网课在从最初更注重老年人的学习成就需求,到现在的产品设计注重老年人的兴趣满足与社交需求,都是为了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需求问题。当前市面上虽然老年教育平台层出不穷,但很多由于社交属性弱,无法从深层次上解决中老年人孤独感与价值感的缺失,因此也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而这正是业内机构需要共同反思

2023年11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