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豆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市场规模、人均消费量稳定增长

       豆奶是一种以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去杂、浸泡、热磨提取、分离等流程得到豆浆,再通过热处理与脱臭、高压均质和杀菌得到的一种饮品。其口感香浓醇和,滑而不腻,是一种健康营养的饮品,与牛奶、酸奶相比,虽然豆奶的钙含量较低,但由于铁的含量较高又不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所以一般禁忌人群并不多。

优质饮品对比

品种

营养价值

保健功效

缺点

鲜奶

含有很多人体所需的矿物质,比如钙、磷、钾等;其所特有的乳糖对于人体又具有重要的营养功能,在人体肠道内能促进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促进钙和其它矿物质的吸收。

含有各种活性物质,对于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修复我们体内损伤、死亡的组织细胞,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等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另外,鲜奶中含有大量的钙、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素也都是补充钙质的良好来源。

鲜奶中含有大量耐受性较差的乳糖,有些人喝了很容易引起腹泻;有些人对鲜奶中的某些蛋白质成分也会产生过敏反应,比如:呕吐、暴躁或者湿疹、贫血等。

酸奶

营养价值略逊色于鲜奶,但在营养成分上同鲜奶的差别并不大。

由于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经杀菌后加入活性乳酸经发酵而成的。所以酸奶中含有的乳酸菌可通过发酵乳糖,产生大量的乳酸,对于抑制肠内有害菌种的生长繁殖有着很大的作用。另外,酸奶还有助于肠道内物质的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

经过脱脂后的酸奶不利于婴幼儿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豆奶

豆奶的蛋白质含量与鲜奶相近,但维生素B2只有鲜奶的1/3,维生素AC的含量则为零,铁的含量虽然较高,但钙的含量只有鲜奶的一半。

含有高品质的植物蛋白、脂肪和维生素,其中卵磷脂和维生素E的含量高于牛奶,所以长期饮用能够调节血脂、保护肝脏、防止血管硬化和促进思维。大豆中所含的微量成分异黄酮对人体还具有防癌、防止骨质疏松等保健作用。

鲜豆奶中含有的胰蛋白酶抑制物要煮沸35分钟才能分解,所以豆奶是要煮熟煮透才适宜饮用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豆奶中的大豆蛋白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能提供人体无法自己合成、必须从饮食中吸收的9种氨基酸;它还含有皂角苷、亚油酸、低聚糖、卵磷脂和维他命等,具有清肠道、预防便秘等功效,还对预防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具有重要功效。

豆奶的主要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

豆奶含量

蛋白质

含植物蛋白,可提供9种人体无法合成的酸性氨基酸

皂角苷

含抗氧化剂、防止黑色素沉淀、促进脂类代谢、预防脂肪堆积

亚油酸

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及血脂含量

低聚糖

防止便秘、食物中毒及大肠癌

卵磷脂

含丰富卵磷脂含少量卵磷脂

维他命

含钙、磷、铁、镁等,其中铁含量为牛奶的逾25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作为我国传统早餐饮品的重要品种之一,豆奶是目前最受我国消费者欢迎的早餐饮品,在早餐饮品的排名中超越粥(占比26.4%)和牛奶(占比14.2%),位列第一,占比达到39.1%。

中国消费者早餐消费习惯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据统计,中国豆奶销量从2011年的73.7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09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7%;预计到2018年,中国豆奶销量约达115万吨左右,到2019年将达到120万吨以上。

2011-2019年中国豆奶销量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在人均消费量方面,虽然目前我国豆奶人均消费量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但近年来,中国豆奶行业人均消费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18年中国人均豆奶消费量达到0.95kg/人,同比增长11.76%;行业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2019年中国人均豆奶消费量为**kg/人。

2012-2019年中国人均豆奶消费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2011年以来,随着豆奶销量和人均消费量的持续增长,我国豆奶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到2017年,我国豆奶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9.37%;2018年我国豆奶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00.22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1.36%;2019年中国豆奶市场规模为**亿元。

2011-2019年中国豆奶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我国豆奶市场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行业格局并不集中,区域竞争特征较为明显。从市场份额来看,豆本豆、维他奶等龙头企业稳居第一梯队,市场份额占比分别达到20.7%、16.9%;唯怡排名第三,市场份额占比10.4%;伊利精选、祖名、蒙牛silk市场份额占比较低,分别为5.2%、3.1%、2.5%。

我国豆奶市场竞争格局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20年中国十大豆奶品牌企业包括维维、伊利、SOYMILK豆本豆、Vitasoy维他奶、黑牛、LW龙王、南方黑芝麻、北大荒豆奶、Soyspring冰泉以及植朴磨坊Silk。

2020年中国十大豆奶品牌企业排名

排序

品牌名称

所属企业

1

维维

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

2

伊利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

SOYMILK豆本豆

福建达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4

Vitasoy维他奶

深圳维他(光明)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5

黑牛

黑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6

LW龙王

黑龙江省农垦龙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7

南方黑芝麻

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

北大荒豆奶

北大荒绿源食品加工有限公司

9

Soyspring冰泉

广西梧州冰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0

植朴磨坊Silk

植朴磨坊食品(上海)有限公司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LJ)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0年中国豆奶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战略规划》。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婴配液态奶行业:市场尚未形成大规模 普通配方液态奶是最主要细分市场

我国婴配液态奶行业:市场尚未形成大规模 普通配方液态奶是最主要细分市场

婴配液态奶在国外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2024年全球婴配液态奶行业市场规模为2.05亿美元。其中在美国、德国、芬兰、韩国、日本等地区市场的生产销售较多。

2025年07月09日
我国肉罐头市场产需持续下滑 双汇发展、金字火腿与光明肉业处于行业头部地位

我国肉罐头市场产需持续下滑 双汇发展、金字火腿与光明肉业处于行业头部地位

近年来我国肉罐头行业市场规模保持下降态势,主要在于国内需求规模有所降低,尤其罐头保质期较长,一旦下游需求降低,产量也会随之缩减。2024年我国肉罐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800.72亿元,止住跌势,较上年有略微增长。

2025年06月26日
我国现制饮品行业持续更新迭代 茶饮规模持续扩张 大众市场潜力较大

我国现制饮品行业持续更新迭代 茶饮规模持续扩张 大众市场潜力较大

近年来,在资本加持、跨界者涌入、加盟模式等因素下,国内现制茶饮店快速扩张,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2025年1月15日,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总数超39万家。

2025年06月20日
我国薯片行业:市场饱和下难有高增长 非油炸薯片成新增长点

我国薯片行业:市场饱和下难有高增长 非油炸薯片成新增长点

从产销率来看,随着流通环节效率提升,以及渠道铺设覆盖更合理的情况下,库存周转率得以持续提升,相应的我国薯片行业产销率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2024年我国薯片产销率约为91.45%。

2025年06月18日
我国功能饮料市场逆势增长 “新蓝领”和熬夜党成为主要消费对象

我国功能饮料市场逆势增长 “新蓝领”和熬夜党成为主要消费对象

但是,我国饮料市场近年来竞争格局变化较快,最明显的变化是可乐销售额下滑,被其他类别饮料市场瓜分,茶饮、功能饮料市场增长较快。2024年虽然可口可乐的销售额仍然排名第一,但是较2020年已经有大幅度的下滑,而东方树叶、东鹏特饮、脉动等饮料追赶上来。

2025年06月11日
我国开心果行业仍长期依赖进口 市场呈若干全国性品牌与众多区域性品牌共存特征

我国开心果行业仍长期依赖进口 市场呈若干全国性品牌与众多区域性品牌共存特征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我国开心果行业参与者较多,竞争格局分散。由于开心果炒货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呈现若干全国性品牌和众多区域性品牌共存的特征。目前仍有较大的散装作坊市场。

2025年06月10日
后疫情时代我国现制饮品保持高速增长 低价依旧是行业发展重要抓手

后疫情时代我国现制饮品保持高速增长 低价依旧是行业发展重要抓手

从不同价位段现制茶饮品牌规模来看,平均单杯价格不低于 17 元人民币的高端现制茶饮店,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品质、品牌价值的重视,持续快速扩张,不断从低价市场获取市场份额,2024年高价现制茶饮市场份额达到25.9%。

2025年05月29日
2025年中国调味品稳步发展 行业并购逐步成为趋势

2025年中国调味品稳步发展 行业并购逐步成为趋势

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在2022年已经达到2955.59亿元,观研天下估计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已经达到3223.87亿元。

2025年05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