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5年食品行业数据大起底及新常态下行业发展趋势


         一、2015年中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1、总体情况
         2015年,全国工业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06%。其中,12月份完成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33%。
从各子行业利润完成情况看,其他食品制造、调味品发酵制品、焙烤食品制造、乳制品制造、方便食品制造、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等累计完成利润总额分别占食品行业利润总额的32.86%、14.79%、13.27%、13.19%、12.4%和8.3%。
         从各子行业发展速度看,调味品发酵制品效益增速较快,其利润总额增长达到20.1%;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利润负增长。
         2015年,全国食品行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26%。其中,12月份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51%。
         各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为正增长,其中占比重较大的方便食品制造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55%,占16.26%的比重;乳制品制造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6%,占15.34%;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98%,占13.23%;焙烤食品制造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4%,占13%;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9%,占8.52%;罐头制造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2%,占7.74%。其中,焙烤食品制造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最快。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2023年中国食品制造产业市场竞争现状调查与投资前景规划预测报告

2015年全国食品行业月度主营业务收入及同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进口情况
         2015年,食品进口源产地主要集中在新西兰、巴西、美国、澳大利亚、泰国、德国、韩国等地区。其中,由新西兰进口占23.59%,同比增长-58.49%;由巴西进口占13%,同比增长9.51%;由美国进口占5.85%,同比增长-40.47%。由新西兰进口降幅最大,由印度尼西亚进口长幅最大。
         2015年,全国食品行业累计完成进口额同比增长-26.12%。全年进口下降幅度逐渐收窄。其中,9月、11月、12月同比为正增长。
2015年全国食品行业月度进口额及同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出口情况
         2015年,食品行业主要出口目的地是:日本、美国、香港、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德国、泰国、俄罗斯联邦、荷兰等地区。其中,对日本出口占11.34%,同比下降6.4%;对美国出口占10.35%,同比下降1.79%;对香港出口占8.7%,同比增长3.83%;对韩国出口占5.53%,同比增长5.38%。
         2015年,全国食品行业累计完成出口额同比下降2.32%。除2、3月份出口额较低外,全年出口较为平稳。年底出口额为全年最高,12月份出口同比增长5.18%;除2月和12月份以外,其他月份出口额均为负增长。其中,3月份降幅最大达18.71%。
2015年全国食品行业月度出口额及同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细分行业生产情况
         (1)罐头
         2015年,全国累计生产罐头同比增长2.02%,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全年中,9月份产量最高;8月份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1.84%。
2015年全国罐头月度产量及同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乳制品
         2015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累计产量同比增长4.60%。其中,9月份增速最快达13.13%;各月产量均为正增长。
2015年全国乳制品月度产量及同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方便面
         2015年,全国方便面累计产量同比下降0.65%。从月度生产量情况来看,9月份产量最高,12月份产量同比增长最快为5.56%。
2015年全国方便面月度产量及同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糖果
         2015年,全国方便面累计产量同比下降0.65%。从月度生产量情况来看,9月份产量最高,12月份产量同比增长最快为5.56%。
2015年全国糖果月度产量及同比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行业企业发展现状
         食品综合行业共有18家上市公司,2015年营养收入达628.46亿元;净利润55.98亿元。
         营业收入排名:安迪苏2015年营业收入达151.73亿元,位居行业第一;上海梅林和凯撒旅游分别以122.34亿元和49.35亿元,分列二三位。
食品综合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前十排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净利润排名:食品综合行业18家上市公司中16家盈利,2家亏损。其中,安迪苏2015年净利润达20.03亿元,位居行业第一;汤臣倍健和百润股份分别以6.20亿元和5.00亿元,分列二三位。海欣食品亏损最多,亏损3951.41万。
食品综合行业上市公司净利润前十排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5年食品综合行业18家A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及净利润一览

代码

名称

营业收入(万元)

增长率(%)

净利润(万元)

增长率(%)

600299.SH

安迪苏

1517333.17

-22.04650032

200279.5622

17.83180773

300146.SZ

汤臣倍健

226604.30

32.90726578

62034.03869

23.42749683

002568.SZ

百润股份

235119.77

107.2808543

50019.76682

74.35765504

002557.SZ

洽洽食品

331137.26

6.364484778

36515.36378

24.94049343

603866.SH

桃李面包

256333.05

24.55239806

34695.50663

27.11095593

600298.SH

安琪酵母

421336.03

15.30454695

31871.0654

80.24221241

000796.SZ

凯撒旅游

493450.17

51.91720504

22873.32709

39.56548127

600073.SH

上海梅林

1223344.57

-6.625146791

22708.04424

126.5182784

002481.SZ

双塔食品

124297.82

16.69209047

18528.93508

24.53085933

603020.SH

爱普股份

183099.27

10.37396835

18326.66018

17.98345104

002507.SZ

涪陵榨菜

93065.89

2.673146262

15736.95767

19.22571651

600251.SH

冠农股份

153167.84

32.77403259

15201.07696

-15.11530021

000716.SZ

黑芝麻

188760.59

21.43346703

14909.19014

189.0659547

002661.SZ

克明面业

189181.88

23.8832045

10802.98381

64.5185584

300149.SZ

量子高科

31864.50

13.32949254

6070.535852

58.51586863

002216.SZ

三全食品

423739.90

3.493294215

3490.266365

-56.83264624

002582.SZ

好想你

111305.03

14.40259857

-323.312239

-106.0206238

002702.SZ

海欣食品

81474.30

-4.73941975

-3951.4111

-314.8289941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食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食品产业需求增长预期放缓
         随着中国经济由外需向内需驱动的转换,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性也将得到提升。总体来看,未来的食品、农产品需求增长,与经济总体增长相类似,即由过去的数量驱动逐渐转化为价值驱动,由吃得多向吃得好转换。
         从整个食品行业来看,未来一段时间,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食品行业发展增速和盈利水平将出现回落。以中国A股市场食品饮料行业73家上市公司为例,分析3年多来食品企业经营数据的变化,发现食品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都呈现出回落态势。2014年A股73家上市企业营收3731亿元,同比增1%,净利润为487亿元,同比降8%。相比较于前几年,行业发展速度出现比较明显的放缓。
         从细分领域来看,新常态对食品和农产品带来一些结构性的变化:
谷物和油籽消费稻谷和小麦整体持平,玉米和大豆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肉类消费猪肉的人均消费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其增长已基本饱和;未来的消费增长将主要来自牛肉和禽肉,其中禽类的消费量可能由于相对较低的价格水平得到较大增长。
         乳制品消费量乳制品消费量将持续提升,但整体消费量增长趋缓。
其他处于食品产业链下游的行业由于需求的收入弹性更大,细分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更加多样化。
         2、食品消费不断升级
         随着国内供需状况发生根本改变以及国内食品消费不断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食品在消费品类、消费渠道和消费区域等方面将呈现分化的趋势。
         食品消费品类出现分化随着食品消费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一般性、温饱性的支出比例在逐渐减少,而体现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消费支出比例则在逐年增加。近两年,从价格看,与健康相关或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的高端产品,每年平均的价格增幅超过2.5%的通胀率。而大众消费产品,如碳酸饮料等,价格增幅明显低于通胀率,部分出现负增长。从消费行为来看,在相同品类中,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选择购买高端单品,即售价高出同品类平均价格20%的单品。
         食品消费渠道出现分化近30年间,在食品零售环节,新型渠道的持续扩张形成对传统渠道份额的不断蚕食。目前,传统杂货店和大卖场的销售增长普遍放缓;相比之下,超市、小型超市和便利店的情况较好,涨幅高达9%。而电子商务的崛起,更是对商超构成巨大压力。
         食品消费区域出现分化中国一线城市依然是快速消费品的重要阵地,但已经不是增长最快的地方。快速消费品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增长速度显著放缓。2014年,一、二线城市的零售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而中小城市(三、四、五线城市)则高达7.7%。快速消费品企业包括食品饮料企业,正在重新布局市场营销和销售资源,向中小城市发展。
         3、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逆转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逆转,在农产品进口需求、原材料成本、境内外融资以及海外兼并重组计划等诸多方面,将对中国食品产业和农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食品企业,尤其是那些主要原材料来自海外的生产商,必须承受新一轮的成本波动。然而,由于下游行业的激烈竞争,导致这些成本的增长很难被体现到终端产品的价格中。
         谷物和油籽人民币贬值对谷物和油籽的需求影响有限。由于自给率较高,以及政府的贸易配额保护政策,中国谷物进口量不大。相对而言,中国的油籽对于进口依赖严重。虽然对进口总量影响有限,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可能会改变进口来源地组成。
         乳制品近年来,乳制品行业的增速减缓,主要是由于2013/14年的高价格、市场逐渐成熟以及政府反腐的溢出效应造成的。小幅的人民币贬值并没有对奶制品进口的需求产生过多的影响。
         动物蛋白总体而言,货币贬值对中国肉类进口量影响有限。尤其对于猪肉和禽肉,进口占肉类消费总量的份额很小。自从2012年起,由于中国本土牛肉市场长期短缺,一直增加对于进口牛肉的依赖,全球牛肉价格处于上升通道,货币贬值将会给牛肉进口带来更大的价格压力,从而影响进口牛肉量的增长速度。
         饮料近年来,关税降低导致进口葡萄酒的竞争力加强,并且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客户。人民币贬值使部分葡萄酒进口商考虑提高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会给国内的葡萄酒品牌带来机会。而白酒行业的高利润外加人民币贬值的大环境,使该行业备受外国投资者的青。
         包装食品人民币贬值对进口包装食品的影响不大。
         4、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人口占世界近20%,而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只占约10%和6%。鉴于资源的有限性,我国政府历来强调“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具体来说,对主要口粮,即小麦和水稻,将坚持并完善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以保护农户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对于其他农产品,如玉米、大豆、油菜子等,政府将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干预,更加注重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两种资源,在确保国内生产的基础上,适度进口,从而有效保障国家食品粮食安全。
         “十三五”期间,农产品、食品进出口贸易由小额顺差转为逆差,“十二五”期间食品进出口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未来一段时期,农产品、食品贸易逆差还将扩大。
         中国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世界资源互补的,我国政府鼓励一批有实力有全球战略的企业走出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部分企业已经通过直接投资和供应链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全球的供应链。政府出台的“一带一路”新政策支持农业走出去,和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从而使中国和全球供应保持稳定。
         5、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提升
         在过去几年,由于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失衡,再加上监管不力,造成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对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信心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政府监管层面,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力度。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也明确提出要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预计,2015年以后至2020年左右,将是我国肉菜类食品溯源建设的加速推广期。一方面,试点城市的建设验收要加快;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推进构建全覆盖的流通溯源体系速度也有望加快。预计,食品流通溯源建设主要有四大方向:一是扩大覆盖地区范围;二是拓宽追溯品类;三是沿着种植养殖及食品加工、餐饮上下游双向渗透;四是探索模式创新。
         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提升,食品企业也会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加快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6、食品农产品全球化程度提升
         由于中国和全球的供应日趋紧密,国内外的供给、需求以及库存的波动性变化相互影响在加强。一方面,我国从海外进口更多的农产品和食品,已经成为很多农业国家和企业的关键市场。总体而言,虽然中国对于全球食品和农业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还不及对矿产品价格影响那么显著,但在某些特定品种,例如大豆,价格影响力已经非常接近。
         由于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以及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限制,我国农产品整体的内在竞争力普遍弱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南美国家。于是,一方面,国家希望通过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以及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市场化的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国家也意识到大幅度增加国内供给的潜力有限,而消费需求却在城镇化、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推动下稳定增长,因此,面对预期扩大的供需缺口,更应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适度进口,从而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企业,除了关注国内市场的情况,也要具备全球视野,不仅要关注简单的供需,还要关注包括主要出口国的政治、经济、法规、汇率等诸多方面,并评估对自身业务可能造成的影响。
         7、电子商务重构食品产业
         相对于传统零售渠道,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交易额正逐年快速增长,而中国食品电子商务正逐渐发展成为整个电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线上平台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分销渠道。全国运营的食品电商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综合型平台,例如淘宝、京东等,其特点是提供平台吸引食品、生鲜厂家入驻,具有先天的流量优势。另一类是垂直型电商平台,专注于食品及生鲜品领域,自行配送,具有区域性特征,例如中粮我买网、一号店等。
         在电商平台销售的食品中,进口食品和生鲜食品增长潜力尤其巨大。目前,生鲜食品只占线上平台总销售量约1%。但是在过去的3年,生鲜食品已成为很多线上零售商的主要业务,销售量也随之飞速增长。此外,进口食品销量占据中国线上食品销售量的13%。
         越来越多的食品品牌正在逐渐实现商品零售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然而,电子商务的成功,并不是简单地把商品搬到线上,更在于推出个性化的定制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与对产品的预期。目前,“千禧一代”,即出生于1980年至2000年的年轻人群,占到中国总人口约30%。他们对食物品质和健康的要求更高,已经成为电商消费的主力群体。为了更好地开展市场营销,电商企业需要思考如何调整线上产品以及如何有效地锁定目标消费群体。
         8、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升级
         由于产品同质化、企业竞争不断加剧以及经营成本的不断抬升,中国食品产业正在遭受“成本地板上升”和“价格天花板下降”的双重挤压,行业收入和利润双双下滑。“中国制造”已经丧失低原料价格、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倒逼中国食品产业必须直面30年来最艰难的转型期,即摆脱以依靠“同质化、价格战”为主的终端竞争,需要积极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靠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重构企业商业模式。
         部分食品企业正在积极主动地探寻突破的方向:一是从降低生产成本、优化流程方面实施突破。比如,娃哈哈在生产车间的大部分生产设备上,都应用了工业机器人,并且所有机器人皆为自主研发。机器人在生产上的规模使用,使从设计到生产再到营销的整个过程,更为便捷与流畅。二是融合“互联网+”实现跨界转型。比如,蒙牛与百度合作推出二维码可视化追溯牛奶“精选牧场”,将牧场放到了“云端”。三是以产品包装为载体逆向整合电商资源,构建消费者生态圈。比如,加多宝通过“金罐加多宝2015淘金行动”,改变了消费者消费快消品时的孤立状态,形成互联网生活圈。四是食业巨头与电商巨头合作,探索全产业链生态系统的运营。
         9、产业进入加速整合期
         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规模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根据国家统计局口径,到2014年,我国食品饮料行业整体收入规模达到了36,494亿元,利润总额达到了3296亿元。与此同时,一些食品细分领域的行业集中度也达到很高的比例。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目前,我国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环节的发展能力还不匹配,决定了我国食品产业将进入加速整合的发展阶段。以肉制品产业链为例,在产业链的上游包括种源、饲料加工和生猪养殖,在产业链的中游包括屠宰加工和肉制品深加工,在产业链的下游包括冷链物流、流通渠道和终端消费等,大致有8个环节。在产业链的上游,我国食品企业无论是种源还是种养殖,整体上基本处于一种小规模化、分散化、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很难满足现代食品加工业对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均衡性的发展要求。而我国食品产业链中游的发展水平和加工能力,基本与国际上同业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客观上存在着食品加工能力大量闲置的问题。从食品产业链下游来看,食品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发展水平也远远滞后于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另外,在现代流通渠道建设方面,除一二线城市以外,也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西点消费需求愈发多元化 行业增长空间仍较大

我国西点消费需求愈发多元化 行业增长空间仍较大

产量方面,据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面粉产量为9028万吨,预计2023年达到9145万吨,产量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地区生产,其中华东地区产量最高,产量较大的省份仍是河南、山东、河北。

2024年03月12日
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  我国植脂末行业景气度提升

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 我国植脂末行业景气度提升

植脂末市场规模稳步扩张,产品需求十足。相较于高端茶饮品牌,中低端的品牌对植脂末原料的需求更大。而在目前的现制茶饮品牌梯队中,中低端茶饮品牌数量、门店数量均占优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带来粉末油脂产品需求日益扩张,从需求端为植脂末产品销售提供保证。

2024年03月04日
我国水果罐头消费潜力巨大  行业供给端持续优化  格局逐渐走向集中

我国水果罐头消费潜力巨大 行业供给端持续优化 格局逐渐走向集中

我国水果罐头行业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集中度不高。近年来,随着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国内环保等多项政策的实施,对中小食品罐头生产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中国罐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未来这种现象仍将持续,不具备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将会被逐步淘汰,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

2024年02月23日
我国轻食行业消费者行为调查数据分析:沙拉蔬菜卷最受消费者喜爱

我国轻食行业消费者行为调查数据分析:沙拉蔬菜卷最受消费者喜爱

尽管轻食与健康理念相契合,但口感仍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关键因素,口感不佳的产品往往难以激发消费者的复购意愿,进而阻碍品牌的长远发展。因此,轻食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产品的口感体验,通过不断提升口味与品质,满足消费者的味蕾需求,从而实现口碑与市场的双赢。

2024年01月05日
健康潮流正劲,电解质饮料行业欣欣向荣,消费场景日渐丰富

健康潮流正劲,电解质饮料行业欣欣向荣,消费场景日渐丰富

尽管今年以来电解质饮料迎来了高光时刻,然而,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整个赛道的扩容潜力有限。随着更多企业加入并加大投入,电解质饮料市场的热度有所提升,但要证明其能否持续站稳新风口,仍需更长时间和更稳定的消费场景来验证。

2024年01月03日
我国果胶行业:下游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我国果胶行业:下游市场需求日益增长 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国内果胶市场近年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食品领域,果胶被用作凝胶剂、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等,对食品的品质形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人们对食品健康和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果胶的需求也不断增加。2022年中国果胶市场规模为11.33亿元,具体如下:

2023年12月13日
我国零食产业持续扩张,日本市场发展借鉴良多

我国零食产业持续扩张,日本市场发展借鉴良多

2022年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8364亿元,2016-2022年CAGR为6.79%,预计2023-2026年CAGR继续保持6.8%的增速,2026年规模将达1.15万亿元。但行业格局分散从历史上看,渠道塑造品牌特征明显,每次渠道变革都会诞生新的品牌,2000年以前大流通渠道期间,外资的箭牌、好丽友等品牌相对强势;

2023年12月13日
我国益生菌行业产销双双增长 终端应用膳食补充剂领域发展空间仍较大

我国益生菌行业产销双双增长 终端应用膳食补充剂领域发展空间仍较大

益生菌市场终端产品主要应用于食品饮料、膳食补充剂以及动物饲料,其中食品饮料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我国食品饮料领域益生菌市场规模占比接近68%,其市场规模达到了461.76亿元。

2023年12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