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0年我国ABS树脂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下游需求存在增量

         ABS树脂由丙烯腈、丁二烯和苯乙烯三种单体共聚而成,三者比例通常为20:30:50。ABS树脂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具有抗冲击性高、耐热耐低温性能佳、尺寸安定性高、成品不翘曲等特点,应用广泛。ABS树脂可根据抗冲击强度、加工成型方式、用途和性能特点、改性品种来进行分类,具体种类如下:

ABS树脂分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ABS树脂性能优越,但也存在透明性不佳、耐候性差、易燃的缺点,因此生产企业通过改性手段进一步提升其产品性能,常见的改性手段有接枝改性、交联改性、填充改性、共混改性等。

ABS树脂改性方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我国ABS树脂行业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起步、快速增长、大规模扩产阶段,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家电和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ABS树脂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行业出现规模化扩产现象,现在头部企业产能均达到十万吨级别。

中国ABS树脂行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我国ABS树脂产量稳定增长,受产品结构同质化影响,增速放缓。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ABS树脂产量增长至384.1万吨,同比增长3.9%。

2014-2019年中国ABS树脂产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同时,我国ABS树脂也保持增长趋势。据统计,2018年我国ABS树脂表观消费量达到566.31万吨,同比增长5.9%;2019年表观消费量为584.33万吨,同比增长3.18%,增速进一步放缓。

2014-2019年中国ABS树脂表观消费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消费结构看,家电仍然是ABS树脂应用最大的市场,2019年占比达到55.78%,其次是汽车领域,占比为14.98%,日用品与其他领域占比为8.26%、20.98%。

2019年中国ABS树脂消费结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家电行业作为ABS树脂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增长期后,现已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家电市场销售规模为8032亿元,同比下降2.18%。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国内家电市场销售规模累计5027.3亿元。未来中国传统家电消费将以替换需求为主,且随着年轻消费群体崛起,高端与改善型产品迎来新的市场机遇,将为ABS树脂行业创造新的需求。

2016-2020年前三季度国内家电市场销售规模

数据来源: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

         汽车是ABS树脂第二大应用领域,主要应用在排档总成、内装饰板、后视镜外壳、散热风扇、方向盘、车轮罩、仪表盘等部件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产销量同比分别下降7.5%和8.2%。截至2020年1-10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51.9万辆和1969.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6%和4.7%。

2014-2020年1-10月中国汽车产销量

数据来源:中汽协

         中国汽车行业虽然呈现增速放缓趋势,但仍旧维持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且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增长潜力可观,另外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提升,其对轻量化要求更高,将拉高单车ABS树脂用量。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车用ABS树脂需求量为45.9万吨,同比增长3.5%,2019年约为46.2万吨。预计2020年中国车用ABS树脂需求量达47.3万吨,到2023年将达到63.0万吨。

2014-2023年中国车用ABS树脂需求量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因此受益于ABS树脂下游市场的带动、汽车轻量化需求的增加,以及大炼化项目大幅提高年炼油能力,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原材料支撑,我国ABS树脂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保持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ABS树脂市场规模为574.8亿元,2019年上升为579.9亿元。预计2020年我国ABS树脂市场规模为585亿元,到2023年有望突破700亿元。

2014-2023年中国ABS树脂行业市场规模(按产值统计)及预测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ABS树脂行业资金壁垒高,替代品威胁高,新进入者无法取得竞争优势,具备规模优势和上下游全产业链优势的头部企业强者恒强,市场呈现高集中寡占型竞争格局。

中国ABS树脂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中国ABS树脂产能主要分布地区为华东、东北与华北地区,领先企业以LG甬兴、镇江奇美、宁波台化、LG惠州等中外合资企业为主,另外还包括吉林石化、上海高桥、辽通化工及大庆石化等内资企业,这些企业均具备充足的产能与较长的产业化参与年限,在ABS树脂领域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据统计,2019年国内ABS树脂总产能达到411.5万吨,其中镇江奇美生产能力最高,产能达到80万吨/年。

2019年中国ABS树脂主要生产企业产能统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CT)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0年中国ABS树脂行业分析报告-产业规模现状与未来动向研究》。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聚氨酯行业发展规模处持续上涨趋势 未来规模化企业将会保持较大增长空间

我国聚氨酯行业发展规模处持续上涨趋势 未来规模化企业将会保持较大增长空间

我国是全球聚氨酯行业大国,尽管产业局部领域距离全球领先企业有一定距离,但是发展规模一直处于持续上涨趋势,截止2024年我国聚氨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443.59亿元,2025年上半年约为1276.24亿元。

2025年10月30日
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发展步入快车道 目前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基础化工产业体系

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发展步入快车道 目前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基础化工产业体系

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发展,在以“能源金三角”为核心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已经培育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现代煤基能源化工产业体系。到2024年底我国煤化工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31万亿元规模,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3.54万亿元。

2025年10月28日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目前来看,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全面应用,材料的生产技术也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性资源,受到极高的重视。2025年上半年中国聚乳酸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4.89亿元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近几年,国内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不断上马,而下游需求尚未有较大提升,存在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如产品市场价格继续在低位徘徊,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乙二醇行业市场规模也呈现出波动的状态,2021年受价格上涨推动,市场规模达到了1125.20亿元,随着产能扩张,2023年乙二醇市场规模940.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氟钛酸钾下游需求快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为8.24亿元,2024年已经达到10.76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5.76亿元。

2025年10月15日
从“量”到“质” 我国正向“磷强国”进军 绿色转型与产业链优化成重要方向

从“量”到“质” 我国正向“磷强国”进军 绿色转型与产业链优化成重要方向

随着国内新能源产业、磷肥产业等的蓬勃发展,对磷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国内企业加大生产投入,提高供应能力,近年来,我国磷行业供应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我国磷行业主要产品黄磷、磷酸产量分别达到了85万吨、331万吨。

2025年10月11日
我国纯碱行业:供给过剩下价格持续下滑 未来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产业链协同趋强

我国纯碱行业:供给过剩下价格持续下滑 未来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产业链协同趋强

近年来,中国纯碱市场规模整体保持相对稳定,但存在一定的波动。2023年中国纯碱市场规模约为853.36亿元,较2022年増长约140亿元,这主要得益于国内部分大型纯碱企业的产能释放以及下游光伏等产业需求的増长。2025年上半年受市场供给过剩影响,纯碱价格持续下滑,使得市场规模远低于往年同期。

2025年10月04日
双碳政策背景下绿色甲醇逐渐开启商业化落地,船舶、储氢等下游需求成为重要助推力

双碳政策背景下绿色甲醇逐渐开启商业化落地,船舶、储氢等下游需求成为重要助推力

在我国甲醇的下游应用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作为化工原料制烯烃、甲醇燃料和作为化工原料制甲醛,其中烯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橡胶、塑料和纤维等;燃料方面,甲醇可以直接使用或与其他燃料混合使用,近年来,甲醇作为燃料的需求呈显著上升趋势;甲醛用于制造胶黏剂和涂料,广泛应用在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和建筑行业。

2025年10月0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