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胶粘剂产需规模扩大 市场价格开始回升 行业集中度有待提高

        胶粘剂是一种具有良好粘胶性能的材料,按主剂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硅胶粘剂、聚氨酯胶粘剂、环氧树脂胶粘剂、丙烯酸类胶粘剂、合成橡胶类胶粘剂等,被广泛应用于包装、电子电器、建筑材料、汽车与交通运输、机械制造、新能源、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领域。

胶粘剂分类

分类

特点

有机硅胶粘剂

耐寒、耐热、耐老化、防水、防潮、伸缩疲劳强度高、永久变形小、无毒

聚氨酯胶粘剂

粘接后在低温或超低温时仍能保持材料理化性质,主要应用于制鞋、包装、汽车、磁性记录材料等领域

环氧树脂胶粘剂

可对金属与大多数非金属材料之间进行粘接,广泛用于建筑、汽车、电子、电器及日常家庭用品方面

丙烯酸类胶粘剂

主要用于生产压敏胶粘剂,也用于纺织和建筑领域

合成橡胶类胶粘剂

用于木材加工、建筑、装饰、汽车、制鞋、包装、纺织、电子、印刷装订等领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目前,胶黏剂行业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环保型应用和一些科技含量高的领域,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胶粘剂行业政策

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

概要

2013.05

发改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

将改性型、水基型胶粘剂列为鼓励类。

2015.04

商务部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

将精细化工产业中的胶粘剂行业列为“鼓励投资产业”。

2015.08

国务院

《中国制造2025

规划提出要加大基础专用材料研发力度,提高专用材料自给障能力和制备技术水平。

2017.01

发改委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

将高效密封剂、密封胶和胶带列重点产品和服务指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材料产业。

2017.01

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

《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进一步健全新材料产业体系,下大力气突破一批关键材料,提升新材料产业保障能力,支撑中国制造实灵核网现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2019.06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

精细化工:胶粘剂、密封胶,水性油墨、电子束固化紫外光固化等低挥发性油墨、环保型有机溶剂,高性能涂料,高固体份、无溶剂涂料及配套树脂,水性工业涂料及配套水性树脂被列为鼓励投资产业

2019.12

发改委

《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9年本)》

改性型、水基型胶粘剂和新型热熔胶等新型精细化学品的开发与生产为鼓励性产业。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改委等

        我国胶黏剂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近十年行业从产量呈较快发展态势,2010年我国胶黏剂产量为462.8万吨,到2019年增至881.9万吨,同比增长5.21%。

2010-2019年我国胶黏剂行业产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随着下游需要的增长,我国胶黏剂行业消费量也逐年上涨,2017年的消费量为989万吨,达近十年来最高点。2019年行业消费量达到约872万吨,同比增长5.43%。其中,包装与标签、木工和细木工制品为国内胶黏剂应用最广的两个领域,占比分别为21%、14%。

2010-2019年我国胶黏剂行业消费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2018年国内胶黏剂的下游应用领域使用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虽然我国胶黏剂技术取得一些进步,但是高端技术被国外企业把控,我国技术较薄弱,产品多为中低端。2011-2016年我国胶黏剂行业平均价格整体处于下降趋势,2016年我国胶粘剂市场价格跌至最低点为1.27万元/吨。近三年我国胶黏剂中高端市场不断扩大,国际知名企业将生产装置与技术战略性地转移到中国大陆,2017年胶粘剂价格开始有所回升,到2018年价格在1.29万元/吨左右。

2009-2018年中国胶粘剂市场平均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胶粘剂企业虽多,但是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足百家。回天新材、高盟新材、康达化工、硅宝科技为我国生产规模较大的胶黏剂企业,从2018年的业务收入来看,回天新材的有机硅胶业务收入最多,达93919.54万元;高盟新材的聚氨酯胶粘剂业务收入达61971.97万元;康达化工的环氧胶类业务收入最多,达29398.37万元;硅宝科技的建筑类用胶业务收入最多,达64088.82万元

2018年我国主要胶粘剂生产企业细分业务收入统计

企业名称

胶粘剂业务

2018年业务收入(万元)

回天新材

有机硅胶

93919.54

聚氨酯胶

28979.27

其他胶类产品

13481.98

高盟新材

聚氨酯胶粘剂

61971.97

康达化工

环氧胶类

29398.37

聚氨酯胶类

21016.87

丙烯酸胶类

6774.48

SBS胶粘剂类

4007.27

其他胶粘剂产品类

3292.67

硅宝科技

建筑类用胶

64088.82

工业类用胶

5287.18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TC)

        以上数据资料参考《2020年中国胶粘剂市场前景研究报告-市场供需现状与发展战略评估》。

        各类行业分析报告查找请登录chinabaogao.com 或gyii.cn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受医药、农业等终端产业发展带动 国内丙炔醇需求持续攀升 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受医药、农业等终端产业发展带动 国内丙炔醇需求持续攀升 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国内规模性生产丙炔醇的企业较少,较大企业有河南海源精细化工(产能5000吨以上)、东北制药集团(1800吨)、德州天宇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产能1200吨)、山东东阿丰乐化学制品有限公司(产能400吨)、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能200吨)。2024年我国丙炔醇产能约为1.14万吨。

2025年11月15日
我国纯碱价格持续下行,行业反内卷政策支持明确

我国纯碱价格持续下行,行业反内卷政策支持明确

2023年以来,国内天然碱项目新增产能快速释放,并在2024年形成实际供应增量,对于国内纯碱市场造成一定供应压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纯碱(碳酸钠)产量同比增长了5.7%,达2006.4万吨,增速较2024年同期低14.6%,增速放缓。

2025年11月11日
发展深海经济对于我国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未来深海科技产业有望加速发展

发展深海经济对于我国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未来深海科技产业有望加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规模稳步增长,海洋生产总值从 2001 年的0.95 万亿增长至 2024 年的 10.54 万亿,多数年份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涵盖海洋渔业、矿业、盐业、船舶制造业、旅游业等传统产业及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等新兴领域。

2025年11月05日
我国聚氨酯行业发展规模处持续上涨趋势 未来规模化企业将会保持较大增长空间

我国聚氨酯行业发展规模处持续上涨趋势 未来规模化企业将会保持较大增长空间

我国是全球聚氨酯行业大国,尽管产业局部领域距离全球领先企业有一定距离,但是发展规模一直处于持续上涨趋势,截止2024年我国聚氨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443.59亿元,2025年上半年约为1276.24亿元。

2025年10月30日
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发展步入快车道 目前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基础化工产业体系

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发展步入快车道 目前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基础化工产业体系

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发展,在以“能源金三角”为核心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已经培育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现代煤基能源化工产业体系。到2024年底我国煤化工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6.31万亿元规模,2025年上半年市场规模为3.54万亿元。

2025年10月28日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中国聚乳酸(PLA)行业市场供不应求 但国内已摆脱国外企业关键技术封锁

目前来看,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可降解塑料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全面应用,材料的生产技术也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性资源,受到极高的重视。2025年上半年中国聚乳酸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4.89亿元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我国乙二醇行业供需维持去库格局 目前潜在供应压力依然较大

近几年,国内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不断上马,而下游需求尚未有较大提升,存在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如产品市场价格继续在低位徘徊,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乙二醇行业市场规模也呈现出波动的状态,2021年受价格上涨推动,市场规模达到了1125.20亿元,随着产能扩张,2023年乙二醇市场规模940.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氟钛酸钾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企业技术研发和产能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氟钛酸钾下游需求快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为8.24亿元,2024年已经达到10.76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5.76亿元。

2025年10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