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甜味剂行业集中度提升,安赛蜜、三氯蔗糖将成为主流甜味剂产品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食用甜味剂市场发展态势及十三五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糖尿病人对蔗糖替代需求驱动甜味剂行业景气向上
         根据 2015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数据,全球糖尿病的患者人数 4.15 亿,患病率 8.8%,患病情况呈快速上升趋势,预计 2040 年糖尿病患者达到 6.42 亿,患病率将上升至 10.4%。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 1.1 亿,居全球首位,预计 2040 年将达到 1.51 亿。相比蔗糖,甜味剂化学性质稳定,不参与机体代谢,适合糖尿病人等需要控制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特殊消费群体。 

         消费者对更多低热量或无热量食品的需求驱动甜味剂行业景气向上。 甜味剂是蔗糖替代产品,目前各国已获批准的高倍甜味剂约 20 种。根据甜味剂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以糖醇类的木糖醇为主,人工合成甜味剂包括糖精、甜味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等。相比天然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因此甜度高、体积小等优势占据了甜味剂主要市场份额,甜味剂替代蔗糖需要从价甜比、安全性、口感三方面综合考虑。 

2010-2015 年国内甜味剂产量快速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安赛蜜、三氯蔗糖将成为主流甜味剂产品 
         价甜比、安全性、口感是判断甜味剂优劣的核心因素。 甜味剂是蔗糖替代产品,目前各国已获批准的高倍甜味剂约 20 种。根据甜味剂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以糖醇类的木糖醇为主,人工合成甜味剂包括糖精、甜味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纽甜等。相比天然甜味剂,人工合成甜味剂因此甜度高、体积小等优势占据了甜味剂主要市场份额,甜味剂替代蔗糖需要从价甜比、安全性、口感三方面综合考虑。 

         安赛蜜、三氯蔗糖因其显著的综合优势将成为甜味剂主流。价甜比用来衡量甜味剂成本,价甜比越低,产品的相对成本越低,我们根据目前的价甜比来看,安赛蜜是除糖精和甜味素之外最具有性价比的甜味剂,三氯蔗糖随着产品量产,产品价格下降将提高三氯蔗糖价甜比。口感方面,蔗糖>葡萄糖>三氯蔗糖>安赛蜜> 阿斯巴甜>纽甜。安全性方面,需通过 ADI 值(每人每天每公斤使用毫克量)进行判断,糖精0-5mg,三氯蔗糖ADI为0-15mg,阿斯巴甜0-40mg,安赛蜜0-15mg,阿里甜 0-1mg。综合价甜比、口感、及安全性方面,安赛蜜是目前最具竞争优势的甜味剂,三氯蔗糖随着产品量产,产品价格下降将助力成为甜味剂主流。 

安赛蜜、三氯蔗糖综合优势明显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安赛蜜、三氯蔗糖增量与替代空间广阔 
         仅考虑安赛蜜、三氯蔗糖新型甜味剂将逐步取代糖精、阿巴斯甜等传统甜味剂,市场规模将翻倍。由于糖精、甜味素等传统甜味剂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安全性较好的新一代甜味剂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从第一代糖精开始,人工合成高甜度甜味剂历经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更新换代。2015 年国内糖精和甜蜜素等传统甜味剂的产能 9.5 万吨,新型甜味剂安赛蜜、三氯蔗糖 2.5 万吨,我们仅从新型产品替代率达 30%计算,新型甜味剂国内产能将达到 4.91 万吨,市场规模将翻倍。 

安赛蜜、三氯蔗糖在甜味剂领域占比较小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安赛蜜、三氯蔗糖替代 30%传统甜味剂市场空间翻倍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安赛蜜——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安赛蜜经历两年行业洗牌阶段,产品价格大跌。安赛蜜行业经历行业恶性竞争前,竞争格局供应格局良好,加上对外宣称有产能的企业,全球共 7 家。德国 Nutrinova 拥有 3000 吨产能,产能一直未扩张,2005 年专利到期后,国内共 7 家公司进入安赛蜜行业,金禾实业 9000 吨/年,苏州浩波 6000 吨/年,山东明辉 1500 吨/年,北京维多 1500 吨/年,江西北洋 1000 吨/年,杭州三和 1000 吨/ 年,总产能共计 2 万吨,供需平衡。但是龙头公司为了抢占行业占有权的原因不惜大打价格战,产品价格从 2011 年 5.5 万元/吨下降至 3.2 万元/吨。 

         目前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安赛蜜价格有望稳定上升。由于杭州三和一直未开,山东明辉停产,江西北洋开工不稳定,安赛蜜行业供需紧平衡,安赛蜜价格企稳回升。截至 2016 年,苏州浩波进入破产程序,开工率不到三成,而公司安赛蜜产能扩至 1.2 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 50%,公司在安赛蜜市场的话语权进一步加强,产品价格有望稳定上升。从下游成本占比来看,以饮料为例,安赛蜜在饮料中的最大添加量为 350mg/L,安赛蜜价格上升 10000 元/吨,1L 饮料的成本仅增加 0.0035 元,因此下游对安赛蜜价格敏感度较低。 

2008-2016 年安赛蜜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2016 年安赛蜜生产商产能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新应用不断拓展下我国气凝胶行业发展显著加快 油气管道是最主要应用领域

新应用不断拓展下我国气凝胶行业发展显著加快 油气管道是最主要应用领域

参考中国绝热节能材料协会数据,假设2021年我国气凝胶在存量和新建管道领域渗透率分别为0.5%、10%,预计2023和2025年,气凝胶在油气管道领域的需求分别为17.6、51.8万立方,对应市场空间19.4、54.4亿元,2021~2025年复合增速达71.9%。

2024年03月13日
国内尿素市场需求稳中有增  未来海外出口压力较大

国内尿素市场需求稳中有增 未来海外出口压力较大

2023年尿素供应持续偏高,除1月同比增速接近持平外,其他月份均为正值,且增速不断提升,10月产量最高达到553万吨,同比增速升至20%以上。2023年我国尿素全年产量在6104万吨左右,同比增加8.32%。

2024年03月04日
我国聚乙烯供应量增加  需求端有望加快修复进程

我国聚乙烯供应量增加 需求端有望加快修复进程

聚乙烯是通用聚烯烃材料中产量最大的品种,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包装及日常工业中,在中国应用相当广泛,薄膜占比最高,约消耗聚乙烯58%。另外,注塑制品、电线电缆、中空制品等都在其消费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塑料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4年03月01日
环保压力下制冷剂持续迭代升级 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且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环保压力下制冷剂持续迭代升级 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且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亚洲、欧洲和南美洲是我国目前空调出口的主要分布地区,分别占据我国空调出口量的 37%、20%和 18%,其中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的增长较快,同比增速达到 8%、48%和 46%,成长势头尤为明显,预估海外东南亚、印度半岛以及非洲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后,我国空调出口仍将获得较好的需求支撑。

2024年03月01日
未来极具活力朝阳行业—环保木塑材料  中国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未来极具活力朝阳行业—环保木塑材料 中国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在国内环保政策趋严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环保木塑材料市场需求不断增加,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推动我国环保木塑材料市场需求进一步增长。销量由2019年的297万吨增长至2023年405万吨。

2024年02月29日
我国甲醇行业产能增速放缓 市场供不应求 企业兼并重组链条延伸等发展明显

我国甲醇行业产能增速放缓 市场供不应求 企业兼并重组链条延伸等发展明显

甲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甲醛、二甲醚、醋酸等化工产品,同时也可以作为燃料和溶剂使用。在中国的化工、燃料和能源等领域,甲醇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化工、燃料等行业的发展,甲醇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国内甲醇行业市场规模为2471亿元。

2024年02月28日
我国硫酸钾镁肥市场供不应求 企业“走出去”战略有望缓解进口依存度较高局面

我国硫酸钾镁肥市场供不应求 企业“走出去”战略有望缓解进口依存度较高局面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钾肥需求国。然而由于我国钾矿资源储量相对较低且可持续供应能力不足,还尤其缺少可溶性钾资源,因此我国需大量进口钾肥(含硫酸钾镁肥)以保障国内供应,且进口依赖度维持较高水平,国内相钾肥的价格也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

2024年02月26日
乙烯原料多元化趋势明显  高端产品国产替代带来需求红利

乙烯原料多元化趋势明显 高端产品国产替代带来需求红利

2022年我国炼油产能已达到9.24亿吨,在双碳政策约束下,国内炼能新增存在上限,而供给限制或将带来石脑油供给的进一步紧张。2022年我国进口石脑油累计达到926万吨,同比增长40.49%,进口依赖度达到14.47%,同比提升3pct,但大炼化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其一体化优势,把握各环节利润,有效抵御石脑油价格波动的风险。

2024年02月2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