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我国智能电网的历史发展进程华东电网公司为了更好地提升电网安全性,在2007 年初启动了可行性较高的智能互动电网研究项目,实行统一的信息平台和高级调动中心等智能电网试点工程。
中国智能电网行业竞争态势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2-2016)
智能电网进入中国电力系统以来产生了显著的变化,且独具中国特色,将特高压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骨干网架,并将各级电网发展较为协调的坚强电网作为基础,再加入先进的信息、控制及通信技术,进而构建“坚强智能化的电网”,以实现电网的自动化、信息化和互动化的电网发展。
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在六大“发输变配调用”环节的主要应用技术包括:发电、输电、配电以及用电。其中发电为分布式电源、风电、光伏和接入;输电包括互济、特高压、超导和网架;配电为微网、先进的电表网络设施、虚拟电厂以及需求侧响应;用电为智能电器、电动汽车、用电自动控制、储能技术。
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发展现状
1.我国智能电网的历史发展进程华东电网公司为了更好地提升电网安全性,在2007 年初启动了可行性较高的智能互动电网研究项目,实行统一的信息平台和高级调动中心等智能电网试点工程。
华北公司也在次年进行了有关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并致力于电力系统智能调动体系的打造、智能电网信息架构的建设以及有关清洁能源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为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与信息基础。
此后,国家电网于2009 年初启动了一系列智能电网相关课题研究,并确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实施计划和技术框架体系等。
尤其是2009 年的5 月,国家电网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发展内涵,该内容以坚强网架为基础,建设信息支撑平台,利用智能控制手段使经济高效、透明开放、坚强可靠、友好互动、清洁环保的现代化智能电网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其电压涵盖范围广,已初步实现了“电力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的高度融合。
而2010 年我国在具体的智能电网建设部署上,已基本实现了智能电网的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智能变电站、多网融合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五大试点工程建设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于此同时,2011 年我国进入到智能电网全面建设阶段,大力推进居民智能用电、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新能源接纳、示范工程的发展,益成为智能电网发展的基本任务目标。
2.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的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将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分为三大实施阶段:第一,(2009- 2010)试点规划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开展规划和关键技术研发、制定技术与管理标准、进行设备研制等各环节的试点工作;第二,(2011- 2015)实施全面建设的阶段,并加快城乡的配电网建设和特高压电网的建设,使智能电网进入初步运行状态与互动服务体系,实现装备与关键技术重大突破与广泛应用。第三,(2016- 2020)完善和提升阶段,坚强智能电网基本建成,提高电网资源配置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水平、电网与电源以及用户的互动性。
此外,“一特四大”也是国家电网提出的新的电网发展战略。首先通过特高压电网的发展,使大型的水电、煤矿、核电以及其他可再生的能源基地实现集约化的开发,借此加速太阳能与风能等新能源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紧张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同时,依托大型能源基地,进行1000 千伏和±800 千伏交流与直流特高压电网建设,实现电力的"高速公路"建设。
最后,坚强电网以各级电网的协调发展和特高压电网的骨干网架为基础建设,实现以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高度自主创新能力,并领先国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坚强智能电网。
3.展望我国的智能电网发展前景
智能电网既是电力系统的全面变革,也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它囊括了巨额投资、国家能源战略、电力监管、技术标准、多行业协同发展的电力市场以及电价政策等相关问题。因此,将智能电网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并从国家的层面上实施有效第地协调与管理,使其得到不同层面的支持尤为重要。全面快速的开展基础性研究,并认识到我国未来能源与电力行业重要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电力领域与未来能源的重大需求进行分析。借此实现对智能电网领域中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的梳理、创新、研发、支撑我国智能电网领域的关键技术。以自主科研创新为主,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把握有关智能电网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并充分发挥我国智能电网对产业经济的集聚、辐射与拉动效应,为社会和人民提供更加清洁、便利、安全、低廉的电能。
智能电网作为科技创新与电力系统不断发展的产物,早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应用系统之一。可以说对智能电网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能源实现可续持续发展战略,更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存环境的保护。
(本信息摘自2010-2012年间调研报告)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