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17年我国电影行业供给和需求分析

参考中国报告网发布《2017-2022年中国电影O2O市场产销调研及发展机会分析报告
       重点供给端数据
       影院和银幕建设数量;单影城及银幕产出:影院和银幕增速  高于票房增速,导致单影城及银幕产出出现下滑。 

       电影制作和上映数量;单部电影票房产出:2016年,国产电影上映率仅为40%,与美国91%上映率差距明显;2016年国  产影片单部电影票房仅为进口影片票房1/3,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7年前五月进口片票房占比大幅提升,进口影片市场  关注度高。 
影院和银幕建设数量:12-16年持续20%+增长 
截止16年开业影院7760家,银幕数41179块,超过(美国40759块)位列世界第一;12-16年影院、银幕复合增速分别为21%和33%。截止17年6月4 日,全国影院数8177家(新增417家),银幕数43525(新增2346块)。 

       2016年新增影院1612家,相较于2015年新增1200家,增速为34%;新增银幕数 9552块,相较于2015年新增8035块,增速为19%。新建影院增速远高于新建银幕增速,我们判断,2016年新建影城多位于三、四线城市,影厅规模减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7年全国新开商业项目预计创新高,影院和银幕数预计将持续高增长 
       16年全国开业大型商业项目(商业面积≥ 3万平方米)465家,数量同比增长32.1%。根据赢商网数据显示,17年预计新开大型商业项目970家,其中开业项目前五分别为万达、华润、绿地、新城控股、保利,项目计划分别为57家、12 家10家、9家和8家,万达独大。 

       17年计划新开业项目华东第一,西南赶超华南位居第二;5月、9月、10月及12 月重点节假日成为开业高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单影院和单银幕产出持续下降,对标美国提升空间大 
       2016年单影院和单银幕产出为589万元和111万元,同比下滑18%和20%,我们认为主要系影院和银幕建设增速远高于票房增长。 
对比美国,2016年单银幕产出为2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90万元人民币,国内单银幕产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电影制作数量提升,上映量却不足一半 
       2016年中国国产电影产量944部(新增56部),上映国产电影数量376部(减少11部);上映率40%,较15年44%上映率下滑4个百分点。 
2016年美国电影产量789部(减少2部),上映美国电影数量718部(新增10 部);上映率91%,远高于中国;其中六大电影公司上映影片占比1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产电影平均单部票房不足亿,票房仅进口片1/3 
       2016年上映国产影片376部(减少11部),国产单片平均票房0.71亿元;上映进口影片90部(新增28部,其中新增批片23部),进口单片平均票房2.12亿元,为国产影片单片产出3倍,具备明显票房优势。 
2017年1-5月上映国产影片131部,进口影片39部;国产单片平均票房0.74亿元;进口单片平均票房3.13亿元,均有所提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7年进口片高市场关注,进口片占比大幅提升 
       2016年,整体国产片与进口片年均票房占比为58%和42%。 

       2016年前五月国产片与进口片平均票房占比为62%和38%;2017年前五月国产片与进口片票房占比44%和56%,进口片占比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重点需求端数据 
       观影人次:观影人次增速远低于影院和银幕增速,16年人均观影次数为1.73次。 
       上座率:上座率不及20%,具有加大提升空间。 
 
       观影人次增速仅9%,人均观影次数与成熟国家差距明显 

       2016年整体观影人次13.72亿次,同比增速9%,均低于影院和银幕数增速;人均观影次数1.73次,相较于韩国及美国人均观影次数3.8次和3.3次差距明显。 

       17年1-5月整体观影人次6.67亿,同比提升9%;1-5月单月观影人次同比增速分别为17%、-11%、-7%、44%、21%,二季度明显回升,优质进口片刺激需求。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上座率不足20%,提升场地利用率是重点 
       2012-2016年上座率分别为16%、16%、16%、17%、14%;16年上座率下滑我们认为主要影院和银幕增速远高于票房增长。 

       2017年1-5月上座率分别为14%、17%、10%、15%、12%,仍处于较低水平。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结论:行业进入产品驱动(优质内容推动)阶段 
       2012-2015年经历观影人次的高增长,2016年整体观影人次增速下降并进入低增长稳定期。未来重点优质内容驱动发展阶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资料来源:中国报告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Z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KOL营销渗透全行业赛道 短剧有望成为行业的下一个机会

KOL营销渗透全行业赛道 短剧有望成为行业的下一个机会

短剧和KOL营销最好的关系就是相互成就,短剧“短、平、快”的特点,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和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这种情感共振可以转化为品牌忠诚度和购买力,为品牌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价值,而KOL则可以借助优质内容来增粉,也能更有效地绑定自身商业价值和粉丝势能。

2023年09月25日
黑胶唱片市场火热复苏——是久别重逢更是涅槃重生

黑胶唱片市场火热复苏——是久别重逢更是涅槃重生

虽然黑胶唱片市场的复苏带动了实体唱片店的回暖,但纯做唱片店成本很高,采购、房租、运营都成本高昂,唱片也从一种音乐的传播载体,变成独特的收藏品,销量必然下降。当前线下的唱片店屈指可数,对整个行业的贡献杯水车薪,店主更多是出于情怀开店,盈利艰难。相比之下,一些具有很强社交属性的线下空间平台,可以让黑胶与咖啡店、书店等融合后

2023年09月12日
网剧现实题材备受关注 未来不断向微而精、短而美方向迈进

网剧现实题材备受关注 未来不断向微而精、短而美方向迈进

2023年1-2月,市场供给集中在现实题材类,传奇题材、公安题材、科幻题材亦上档较多。其中《狂飙》《三体》《少年歌行》《浮图缘》等对市场大盘贡献显著。

2023年04月11日
IP孵化促进有声读物市场蓬勃发展 未来持续聚焦付费内容生态

IP孵化促进有声读物市场蓬勃发展 未来持续聚焦付费内容生态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三成以上(31.2%)的国民有听书习惯。特别是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互联网在线内容消费群体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听书人群成倍数增长,2022年中国有声读物行业用户数量约为4.2亿。

2023年03月21日
我国电影产业:“内容救市”“技术救市”将是必然趋势 电影+衍生品模式大有可为

我国电影产业:“内容救市”“技术救市”将是必然趋势 电影+衍生品模式大有可为

然而,2020年到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国内票房发生较大波动,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响影院停摆,票房惨淡,下降至203.11亿元;2021年随着疫情好转票房回暖至470.33亿元,但是在2022年国内疫情反复,加上居民消费降级,且国产影片供给不足质量不佳,国内票房再次下降至299.5亿元。

2023年02月09日
我国电影衍生品行业:众筹预售模式兴起 产业正向成长期过渡 未来行业发展道阻且长

我国电影衍生品行业:众筹预售模式兴起 产业正向成长期过渡 未来行业发展道阻且长

电影衍生品整个产业链来看,上游授权者、中游设计开发商和下游销售商三大角色构成了产业链中的所有企业集群,且三大角色互相渗透,尤其是上游和中游联系十分紧密。

2023年01月30日
我国在线音乐行业:版权非独家时代下竞争核心发生转变 企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我国在线音乐行业:版权非独家时代下竞争核心发生转变 企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在线音乐市场规模约为28亿元,到2020年其规模便达到12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的增长率高达46.2%(CAGR)。而且,近两年音频直播迅速崛起,推动了国内在线音乐市场的增长,因此预计2022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32亿元。

2023年01月16日
多端驱动因素叠加 拉动影视行业疫后修复

多端驱动因素叠加 拉动影视行业疫后修复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下实现了稳健增长,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国内电影票房从2011年的131.1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72.5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68%。观影人次从2011年的3.3亿增长到2021年的11.7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53%。

2022年12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